农耕时代(散文)

农耕时代(散文)

飞翔

三年自然灾害结束,生产队种田为主,农民下地劳动挣工分分粮食,分柴草,分食油。刚读书的范志强上午上学,下午参加农业劳动。

秋季到麦田挖渣、冬季跟大人挖荸荠、春季到河里捞鱼虾、夏季卷起裤子下田抱谷、插秧。每天劳动半天,挣两分,心里舒服,吃饭一碗不够,还添加半碗锅巴粥,香喷喷的。村里贫富差别很小,互相帮忙的事很多,想学坏的人几乎没有。

夜间煤油灯照明,志强怕妈妈多嘴,不敢熬夜学习,点灯时间长,浪费油。母亲入秋夜晚摇着纺线车,专心地从棉条里拉出一根根细线。纺线为了织土布,一家人靠母亲熬夜纺线织布,到了春节做一件新衣服,图个舒服。

志强虽小小年纪,可心里知道家里穷,母亲手里总没有什么钱,他从来不向母亲要钱买东西。每学期交学费,还是母亲省下的几元钱。他的父亲是大队干部,还是每天拿工分,出外开会每天补助1毛钱的生活费,仅仅够他吸低价烟的开销。

读书压力不大,劳动有些吃力。志强发现队里的工人户生活好一些,工人的孩子放学后就是到处玩,不劳动。

有的农户秋季盖房子,集体给他做,不待饭,陈墙土给集体肥田。好多家的土屋很古老,盖新房的人家多半是儿子成人,家里人口多,接媳妇住不下。乡下有句俗语“田好买,屋难做。”老人们讲:“解放前,穷人给富人当长工,打短工,只能吃上一餐饭,穷人永远穷,没有翻身的机会。”

村里有户人家,出了一个读书人,他在武汉做生意,赚了好多钱,在老家买了几十亩田,每年给穷人租种,坐着收地组。他家有4个儿子,个个读得起私塾,而且读到大学毕业。解放前夕,老四参加了革命,分到北京工作。老大、老二、老三在大学教书。

志强家住的房子就是这家的。那是政府看见他家6口人,住的茅草棚子,有分房子的资格。

新中国成立,人人平等。地主靠劳动吃饭,贫下中农靠劳动吃饭。不同的是,穷苦人可以当干部,地主子女受监督,不能乱说乱动。入党入学受歧视。穷人很团结,仇恨剥削压迫制度。

文革结束,阶级斗争熄灭了,不搞斗争,只提建设,只盼挣钱。乡下没有敌人,都是国家公民。安徽小岗生产队率先分田到户,说走集体饿饭,说走集体变化小。土地分到了农户,有劳动力的人家,种田不发愁。缺乏劳动力的人家,小孩下地劳动。谁不劳动,土地就荒芜,土地荒芜就没有米下锅。家里劳动力充足,可以把人出门打工挣钱。

志强结了婚,在小学教书。两个弟弟上了东北搞建筑。家里收入超过以前,不到3年,他家就有钱改做红砖瓦屋了。邻居家是工人户,3个小孩,女人一人种田,没日没夜地干,还是赶不上志强家的收入。分田分地后,工人没有打工者收入高,再不那么耀眼了。

乡下不断变化,就是房子在变,家具在变,妇女的家务活在变。志强的母亲有50岁,再不纺线织布,家里人花钱买布料,请裁缝做每个季节的衣服。夜晚点灯不用煤油、柴油,电灯安上了,电视机出现了,家里花钱挖水井,吃水不用肩膀挑。

农民干部开始拿工资,工资由农户按人头摊派。军烈属、五保户的福利费用也靠农户出提留款。

生产队改为小组,集体没有什么财产。组长的工资也有农户摊派。国家认为农民穷是抚养的孩子多了,推行一对夫妻抚养一个娃,多生育孩子的实行罚款。志强吃过苦头,他是民办教师,多养了3个孩子,其中两个孩子受到经济处罚。

2007年来了新政策,志强的家乡划为开发区,土地全部征用,给农户每亩田1.38万元补偿。种田人全部下岗,去外地打工,去附近工厂打工。上了岁数的人没人要,只能去公园干绿化,去公路段当临时清洁工。这个地方千年的农耕宣布结束,走进工业化时代。志强教书也到期了,他的几个孩子成人了,成为了国家的劳动者。他成为一名退休教师,每月拿着比工人退休还要高点的养老金。想不到他是家乡人眼里晚年幸福的一位老人。

(0)

相关推荐

  • 【037】“我的父亲母亲”全国散文、诗歌有奖征文大赛张庆林作品

    为梦中的母亲祈祷 张庆林(山东) 十年时间仅是一瞬间,但是,我仿佛像度过了几十年. 妈妈在世时,我与妈妈朝夕相处60多年,不曾离开妈妈那炽热的用汗和泪水搭成的苇房间. 妈妈在芳年20出头的年月里,是村 ...

  • 时代的一个转折,就是普通人的一生

    这是<辉常观察>的第1174篇原创文章 文/孟永辉 尚茜 上周,拼多多股价站上200美元关口,涨近4%,总市值逼近2,500亿美元.这家上市不到三年的公司,再次引发资本市场关注.我一直认为 ...

  • 亲情散文:怀念我的父亲

    点击「子午文苑」可快速关注 微信号:18093493800 怀念我的父亲 > 怀念我的父亲 文/赵永华 2017年12月21日农历十一月初四凌晨四点半左右,父亲撒手人寰,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78 ...

  • 【山西】杨志强丨散文/难忘那年冬至夜

    作家新干线 作者简介 杨志强: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新城镇人,垣曲县作家协会会员.生于1967年10月,自幼喜爱文学,习作多次在市.县杂志刊发. 难忘那年冬至夜 杨志强 我们家乡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据说, ...

  • 散文||耙红薯的记忆

    耙红薯的记忆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红薯是我们那一代农民的主要粮食.记忆里,老家的农民主要种植红薯和玉米,而红薯又是农民度过冬.春两季的"救命稻草",没有红薯,真不知道要饿死多少人 ...

  • 怀念麦客

    怀念麦客 文丨贺万春 上个世纪,是麦客的世纪.那时,农村有一种人,在麦收时节出现,一时间活跃在田间,人们称他们为麦客.这些年来,我常常在麦收到来之际怀念起他们.为什么?每每麦收来临,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他 ...

  • 时代散文‖【美丽的花开】-王良杰

    作者简介 王良杰,从事初中教育教学工作三十余年,现任教于济南市济阳区澄波湖学校.爱好写作,有多篇小小说或散文刊发在<齐鲁文学>公众号上,主编有多本初中语文教辅书.爱好摄影,现为<山东 ...

  • “农耕时代的记忆”——摄影家苏全忠先生《麦收时节》

    本组图片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苏全忠先生拍摄 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期,苏全忠先生带着尼康FM2/135单反相机,用柯达彩色胶片记录了一些反映当年社会风貌和群众生产生活的真实场景. 潇洒自然的劳作 ...

  • 原神:稻妻爆料资讯汇总,雷神像不再提升体力,家园开启农耕时代

    派蒙:耶嘿?命之座不是商店卖的么,整这一出是啥意思. 冻梨:这波叫做神像的躺平,反正你也得供奉~ 相信大家都已经知晓,下版本1.7将开启稻妻,按照前方发来的消息:稻妻将有两项收集类的玩法,供奉雷神的七 ...

  • 为何人口数量多在农耕时代会成为负担?

    李俊 一直以来,人们在人口方面争议一个问题,就是人口数量少有利致富,还是人口数量多.在农耕时代,人口数量多可能是一种负担,但是到了工业社会,却成为一种红利,所以不能离开具体约束条件而泛泛讨论. 农耕时 ...

  • 南阳深山藏着几百年不变的古村落,仍处农耕时代,很多人前来探访

    南召县云阳镇铁佛寺村有一个叫石窝坑的小村庄位于镇南边的九里山上. 这个深山里的小村庄沉默了几百上千年,谁也说不清,但近几年却特别火.它因石砌房屋,石砌小桥被评为原生态的古村落,被评为全国重点旅游村.很 ...

  • 华县南塬人家的农耕时代

    邮箱:3125136050@qq.com 华县南塬人家的农耕时代 作者 王立胜  我们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的生活源远流长,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历史厚重.其中的旧农耕时期,大约有数千年悠长的人文历史,漫 ...

  • 萤火虫,农耕时代美好生活的象征|原乡

    前些年,姑娘回江南老家,我叮嘱她观察夏夜的萤火虫,那曾是故乡夏夜最浪漫迷人的景致,是自然界太阳月亮之外稍有的光亮.在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萤火虫曾经给我们带来多少快乐! 但是,姑娘没有在江南见过她父亲熟 ...

  • 【三秦文学】莫燅珠:【在车溪,我是农耕时代的读者】(诗歌)

    在车溪,我是农耕时代的读者 文/莫燅珠 农耕时代在车溪静卧 静卧的还有石磨.榨坊.水车 以及那一头虚拟的牛 仿佛铃铛一响 下一个时辰,就会反刍一地农谚 时空里挂满土布的颜色 礼器油光锃亮 吊脚楼上的歌 ...

  • 这么巧,我司的运营管理也停留在农耕时代耶

    HR问某总监:"您年假那么多,为何从不休假?" 总监:"这样大家才不会知道,原来我不在,公司照样运转的很好" 这是我刚参加工作那会流行的讽刺冷笑,时隔多年--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