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吃40元一斤的草莓被骂——“哭穷式”教育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前段时候,范老师在微博上说了一个事。

一个孩子想要吃草莓,奶奶不肯买,因为40元一斤很贵,于是范老师建议可以一次尝鲜。

于是,她在网上被骂成:何不食肉糜。

40块钱一斤的草莓是真的贵……

但是买一小盒买几颗,给孩子尝尝鲜,也不会构成多大的家庭负担吧?

40块觉得贵,那就买10块钱的就好了。

孩子既尝到了想吃的水果,开心了,也没有因此很破费,何乐而不为?

有时候,适当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不跟孩子“哭穷”,对孩子的成长也是有利的。

1

过年期间网上流行一个词叫“车厘子自由”。

紧接着抖音就出了各类买一颗车厘子的视频……

在令人发笑的背后,大家更在意的是小愿望的满足——生活已经这么累了,获得一点点我自己喜欢的东西,就能让我充满电了。

中国樱桃因为供应期短,柔软的果肉不易储存运输,所以输给了它的同属不同种的表兄——欧洲甜樱桃,也就是车厘子。

在水果圈,车厘子长在金字塔尖上,紧俏时期,可以按个卖的零售价高达0.8 元、1.25 元、2.8 元,甚至还有的5元一颗。

别说苹果柿子李子栗子梨了,连前几年风靡一时的牛油果也得靠边站。

一斤车厘子确实很贵,可是折成单价来看,一颗八毛钱,也是可以接受的啊。

少喝杯奶茶,买几颗车厘子尝尝鲜,至少也解了馋嘛。

很多家长害怕满足孩子的欲望之后,宠坏了他们。

于是压抑孩子的欲望,甚至有时候,还会攻击孩子虚荣,好吃懒做,让孩子觉得,向家长提要求是可耻的。

孩子长大后会形成一种错觉:我不该有欲望,我不该有“想要”。

贫穷不仅限制了我们的格局,还会让孩子产生自卑的心里,觉得自己配不上。

2

我也是这样环境里成长起来的。

小时候父母跟我说过最多的话就是:我们家条件不好,所以我们不能……

所以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有的公主裙,我不敢要;

还撒谎说只有娇滴滴的女孩子才要装成小公主,我不娇气,不喜欢。

上小学大家都背的翻盖书包,我不敢要;

每天拎着个商场的塑料袋装课本,在放学路上拎着袋子甩来甩去跟别人打架,没少因为丢东西挨打。

父母的同事带我去逛街,要给我买5毛钱的小蛋糕,我说自己不爱吃甜食。

强行被塞了一个带回家后,被我妈一巴掌打翻说我不要脸,竟然馋嘴到问别人要东西吃的地步。

所以后来每当别人问我想要什么,我都会说「什么都不想要」。

我,没什么愿望。

我们家穷么?好像不是哦。

虽然算不上什么大富大贵,但至少还算吃穿不愁吧。可是一旦遇上我想要的物质上的东西,统统都不行。

参加工作不久后,公司在年底有一个晋升机会,但是需要通过一项行业资质考试。

培训加上考试的费用大概6000块,算得上是自己工作半年的全部积蓄了。很想去,不管是为了升职这个还没到来的机会还是对自己当下能力的不满足。

正打算去奔赴我的光明大道的时候,我自己嘴贱跟我妈说了句:

我要去参加一个6000块的培训。

我妈跟我讲:

你才工作半年,你的水平去参加这么贵的培训有啥用啊?人家都是工作了三五年才能听懂的,你去了就是浪费钱。再说了,你资质这么浅公司升职也不会选你的。

核心思想我概括下:

  1. 课程太贵,我不值得去;

  2. 我太年轻,升职不了。

挂了电话,我去上司办公室妄图收回那张竞聘表。

上司听完事情的来龙去脉,只告诉我一句话:你值得最好的一切。

「你值得最好的一切。」

我不知道现在的你如何看待这句看似普通的话,但是对于当年一个23岁刚刚毕业妄图靠着自己还年轻的力气去拼一个属于自己的、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未来的小姑娘——这句话就像是闷热的七月傍晚,天空的一道闪电照亮了原本昏昏沉沉的乌云。

此后不管是狂风暴雨还是晴空万里,总归你有了“我值得”的底气。

既然你想过更好的生活,想要拥有更好的人生,你就要朝最高的目标去努力。
人一旦放低了自己的要求,因为外界因素而妥协,你的人生就开始走了下坡路。

你想要的东西,就要有勇气去追求。

不是“我想要”,而是“我要”——因为你值得最好的。

3

中国的家长,似乎大部分不愿意透露给孩子,最真实的家境。就算有钱,也会“哭穷”,目的是想要逼迫孩子更懂事。

就连王思聪在一次采访中也提到过,他在16岁以前,根本不知道家里的条件。

16岁那年他才发现家里有钱,去向父亲求证。

王健林只说了一句:这都被你发现了。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很多父母会一遍遍告诉他们:我们家里条件不好,你和别人比不得。

长此以往,孩子也很容易变得自卑。

这种“哭穷式”教育给孩子刻在骨子里的不自信和危机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

无数家长,一边禁止孩子要好东西,只给孩子生活必需品,还捡最便宜最差的,讽刺孩子想要高品质的东西是虚荣。

告诉孩子,他能得到最基本的东西就已经很不错了,比非洲难民强多了,让孩子产生很深的不配得感。

一边又要孩子在学习和其他能力上争先进,让孩子与各方面最顶尖的人群比拼,试图让孩子帮自己光宗耀祖。

这真是一边让马儿跑第一,一边还给马儿吃最烂的草啊。

殊不知心态就像血液一样,是全身一致的,当一个人在吃穿用度上都有不配得心理时,在学习能力和其他能力上,同样会有不配得心理。

孩子会认为,自己不聪明、不能干,就算暂时学习好,也是靠“勤能补拙”,是靠兔子睡觉才赢得一时胜利的乌龟,早晚会被人轻松超越。

父母要求孩子一边在吃穿用度上向条件最差的人看齐,一边要在学习上向成绩最好的人看齐——这两个要求,本身是非常矛盾的。

最终让孩子陷入混乱,一边不满意自己的生活品质,一边又没有信心靠自己的能力去改变。

一直活得不开心,这一生也就这么算了吧。

4

心理学家李雪说:

能满足孩子的,尽量满足。

满足不了,或者不想满足,可以拒绝,但不要道貌岸然地攻击孩子虚荣、自私、不懂事。

你可以直接诚实地告诉孩子:

我的钱还要在其他地方用。

在我看来,在孩子小时候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是最划算的。

因为孩子越小,要满足他们,就越容易,性价比也越高。

一张两块钱的贴纸,一个一块钱的棒棒糖,五块钱的冰激凌,他们都会开心很久了。

等孩子长大了,你就是给孩子一百块钱,孩子都不一定想接。接了也不会多开心。

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满足孩子,孩子最开心。

在孩子最想要的时候,不断拒绝孩子,等将来你想给孩子时,孩子早已不想要了,给多少倍的钱,都无法暖化孩子那冰冷的心了。

孩子的需求尽量满足,孩子的品味会越来越高。

孩子的需求大部分都不满足,批评孩子不要攀比,不要虚荣,要勤俭节约,能省则省,孩子的品味就会停留在对五毛钱的垃圾零食的贪恋和痴迷上。

如果父母小时候给我们富养,我们就容易相信自己的价值。

如果是穷养,我们要相信自己的价值,还需要克服很大的心理障碍。

富养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5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贫穷为何让孩子感到自卑?”

有个匿名用户的回答十分扎心:“从来不敢说我要,只敢说真好!”

原本父母的哭穷,是想要教会孩子更珍惜现在的生活,感恩父母的付出,体会父母养育他们的不容易,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

可是却没想到,父母为孩子创造的“穷”的环境,让孩子慢慢收窄了自己的欲望,磨灭了当年的野心,缩小了自己的视野格局,有可能一辈子都跳不出所谓的“穷人思维”。

有的家长在满足孩子的同时,也会不断告诉孩子“我工作很辛苦”、“我平时自己都不敢花,都是省给你”、“我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怎样怎样”。

可是这样,孩子不但不会产生感激之情,反而会对父母有种负罪感。

长此以往,甚至会产生反感的情绪。

被哭穷式教育养大的孩子,在成年之后,很难像同龄人一般,自信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也很难毫无顾忌地放下心防,感知快乐。

在他们的心中,始终有一个角落,充满着对儿时的物资匮乏的遗憾,也许是为一个娃娃,一个玩具,或者是一件漂亮的衣服,唏嘘感叹几十年。

一个孩子的穷养和富养,其实不是看家境的贫富,而是看父母对待金钱的态度。

父母对金钱的态度是积极的,开放的心态,愿意尊重孩子的需求,即使家里条件再差,也是富养。

父母彻底否定一切,觉得只要有需求就是可耻的,即使条件再好也是穷养。

不要告诉孩子“我们穷,所以我们配不上那些东西”,而要告诉他们:你在将来值得更好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