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旅报道 | 桂林暂停旅行社组团购物背后:行业顽疾难愈、转型道阻且艰

6月17日,桂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发布通知,从即日起全市旅行社暂停组织团队赴旅游购物商店(含景区购物店)购物消费,从即日起全市旅行社暂停组织团队赴旅游购物商店(含景区购物店)购物消费,待县(区)、市二级组织检查验收之后方可重新接待旅游团队。桂林市旅监所要加大对旅行社的检查力度,彻底杜绝组织“不合理低价游”行为。

通知源于近期引发舆论热议的一则视频。当地一名导游因为团队游客没有在指定店内购物消费,在大巴车上怒斥游客没有情义,并要求游客们立刻下车,去店里消费2万元。桂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经调查核实后,对涉事导游员作出吊销导游证的行政处罚,并纳入旅游经营服务不良信息。

类似互联网行业中的“免费”概念,国内旅游市场长期存在一种畸形低价游模式。旅行社以极低甚至零负团费的形式销售旅游产品引流,而后通过购物店的消费提成获得收入。购物店和旅行社之间早已形成稳定的利益链条,有些干脆就是同一个老板,双方配合默契,向游客“开刀”。

客观来看,地方对事件的跟进处理还算及时,对负面舆论的扩大有一定干预;但事实上,与云南这类老牌旅游目的地类似,桂林的低价游产业链早就发展成型,过往类似事件已被各类媒体一再曝光。

2017年5月,桂林就曾被央视曝光旅游黑幕,号称“纯玩”的旅游团也并不纯玩,诱骗旅游者,通过安排购物或者另行付费旅游项目获取回扣等不正当利益;而2018年3月,“8元游桂林”让桂林旅游再次走到舆论中心。这期间,与桂林低价游相关的各类投诉不断见诸网络。

尽管地方一直在强调监管加压,但桂林的旅游市场秩序却久治难愈。

与本次通知内容类似,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市场突出问题综合治理工作督查组对桂林市旅游市场明察暗访的情况反馈,发现桂林存在“包厢式、封闭式”旅游购物销售模式。随后,桂林市旅发委要求全市所有旅行社、导游从8月24日起暂停组织游客赴桂林市所有旅游消费购物场所,要求各旅行社、导游加强管理,合法经营,自觉抵制组织游客赴旅游消费购物场所行为。

很显然,本次“1小时2万”的视频风波,让年前的这份通知要求尴尬不已。

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关于畸形的低价游产业链为何能持续滋长,旅游业者与大众舆论在认知上分歧已久。而市场的良性发展,一定是建立在市场多个关联方合力的基础上,才能推动行业生态持续向前。

早在2015年,国家旅游局就发布相关规定,首次以文件形式定义了“不合理低价游”,并明确了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处理的标准,为打击“低价游”提供了制度基础。可从“低价游”所产生的土壤来看,仅仅是盯着旅行社远远不够,“低价游”从根本上说还是旅游市场低端化和不成熟的一种表现。

关于桂林旅游的发展阶段,闻旅派近期的相关报道曾指出,该目的地当前正处于关键转型期。

过去,桂林旅游市场主要以跟团游、地接服务、导游进店等模式为主,传统旅游存活量占到了整个市场的一多半。而当如今休闲度假市场全面爆发,桂林旅游“啃老本儿”的发展模式以及与之配套的产业链已经明显过时。

面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多位当地业者向闻旅派表达了自身的调整和升级方向,精品民宿、特色线路、定制化服务……不同于传统的跟团游时代地方靠“人头量”来算成绩,这样的“新旅游”供给,为思变的业者带来了足够的产品口碑和服务溢价。

尽管主动求变的新势力正在生长,但要想以此带动整个目的地的转型,这仍然不够。业者谈到,地方政府部门的确大力支持发展本土旅游业,号召力也不容小觑,但似乎并未发挥出真正的作用。事实上,业者坦言并没有感受到实质性的支持。

“从传统观光游向度假游转型并非一蹴而就,不论是当地的旅游从业者,还是老百姓,在包括观念引导、政策细化,金融支持、资源整合等方面,需要多方协同配合,共同发力才能将“蛋糕”做大做好。”业者如是谈到。

(图片选自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