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土家织锦,就是一个民族的史诗
50年来,她一机一杼织年华
风物君语
在独到而又富有个性变化的土家织锦技艺面前
机器大生产显得十分无力
也因此,每一件诞生的土家织锦作品
都显得那样孤独
刘代娥大概是湖南西部山区捞车河村唯一一个用苹果手机的人。她坐在织机旁边,跟电话那头的人谈生意,织机上架着织了一半的锦,露着线头的那一面朝上。
这样的画面一点也不突兀。11岁起就跟其他土家族少女一样学习织锦的刘代娥,肯定不是最早接触织锦的,却是第一个尝试把织锦作为商品卖出去的。
在1986年,她就和姐姐刘代玉、妹妹刘代英开办了一家织锦厂,几十台织机和三百来号人,规模堪称宏大。虽然将近十年之后,由于材料和经营的关系,织锦厂垮掉了,但刘代娥并没有就此放弃。
2010年,她又和家人一起,成立了“捞车河村土家织锦技艺传习所”、“刘氏三姐妹土家织锦有限公司”。刘代娥与她的姐妹们就在这里将土家织锦的传统技艺口传心授地教给愿意学习的年轻女子们。光是来参加培训的,每年就有六万多人次,其中一百多人已经可以制作出合格的土家织锦。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刘代娥的公司一年能接四五十万的订单,生意相当不错。很多照片里的刘代娥,都穿着带有土家族符号的服饰,或是站在织机旁,或是正在织作。
眼前的刘代娥确如照片上那样瘦小,穿着最常见的短袖衣衫,两手也没有在织机上忙碌,就只是闲闲地坐着。“做织锦很累,坐久了颈椎疼。”她说。
刘代娥家所在的寨子现在是个景区,入口处有“惹巴拉”字样。我问刘代娥,“惹巴拉”是什么意思,她笑说不知道,他们一直叫这里捞车河的。
▵ 土家织锦纹样 椅子花
资料上说惹巴拉在土家语里有“美好之地”的意思。这里的溪流和山川的确秀美,而有着“武陵土家第一寨”之称的群落里,仍然保留着看起来非常原生的建筑——长长的廊桥,以及坐落在浓绿田间的吊脚楼和木构院落。要在村庄和田野中穿行十多分钟,才能走到刘代娥的家。
图案就是历史,抽象源自日常
或许是为了方便研究者来访,政府出资,在刘代娥家旁边另盖了一座小楼做展厅用,墙上挂着织锦成品和资料介绍。
过去的二十年间,刘代娥始终在收集土家织锦老货,也曾为了带有某种传统纹样的一块织锦走上几十里山路去别处,千辛万苦买回。土家族是没有文字的民族,织锦图案里包含着土家先人对自然和民族奥义的理解。
据说历史上土家织锦有四百多种纹样,保留下来的只有一半,刘代娥也复原了一部分。她收藏了近七十块古老的织锦,大方地拿出了几块给我们看。
▵ 老鼠嫁女纹
▵ 粑粑架纹
▵ 龙凤花纹
▵ 四十八勾
看到那些带有时光印记的织锦时,有三秒钟,我屏住了呼吸,没有办法把视线移开。他们原本就是植物染色的,在加上时间的厚度,更显古朴天真。
传图不传色,自然有斑斓
刘代娥又拿出两条织锦,主色是橘红色,配靛蓝的底。我们猜这俩也是老的,她笑笑,说不是,这是北京客人定的,按照他的要求,进行了植物染。
织锦上红、黄、蓝、紫皆有,每一种都有与之对应的植物。刘代娥细数她的染色经:栀子染黄色,矿物或紫草根染深红,蓝色用靛青,绿色需要调配,而椿树皮可以染橘红。染线需要熬煮,加盐加酒以固色。
▵ 植物染料
▵ 染好的线轴
刘代娥家门后的田地里就种着“狗屎泡”,用来染黑色。叫这个名字是因为,用来染色的果实本尊实在像狗屎,学名叫乌泡子,属于蔷薇科。除了狗屎泡,刘代娥还种了一小片马蓝,它们是靛蓝的来源。
在织锦的时候,刘代娥是不用看画稿的,图案就在心里,她知道如何操作手里牛角材质的“捡花”挑出几股经线,再把彩色的纬线织进去。
她的织锦纹样构图多为菱形、横式长方形和斜式交叉的几何图形,也有台台虎、船船花等取材于自然和生活的元素。
丘壑于胸,所谓“通经断纬”
展厅显眼处放了两台土家织锦的木质织机。
从手法上来说,土家织锦倒是和苏州宋锦类似,都是采用“通经断纬”的方式。“经花”是中国最古老的织花工艺,早被时代所取代,而土家花带却展现了一个“通经通纬”的“经花”典型,有织造“活化石”之称。
还是在展厅,我看到墙上挂着一幅装裱好的织锦凤凰,图案复杂,以为很难。没想到刘代娥说,平纹构成的这幅凤凰其实并不难,织锦里最难的是斜纹。
“斜纹难织,因为要时时调整织机,让事先架好的上、中、下三组经线处在合适的位置。”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织错,拆下重来又是一番耗时耗力。
土家织锦在实践中,经常有新的设计,新的织法出现。
她的得意之作《四十八勾》也在墙上,乍看就是几何图案,由不同色块交叉的斜式纹样,环环相扣。民歌歌曰:“四十八勾勾小姑,土家被盖巧工夫,郎若看得新式样,陪装嫁奁中意不?”四十八勾纹呈多层次的中心扩散状,纹饰层层关联紧扣,有如土家人在月夜的山野围着篝火跳摆手舞。
就在我们结束采访回程途中,迎面有过来一支拜访刘代娥的第三拨人。走出惹巴拉景区的时候,我突然注意到入口的四个大字:风物长新。
作者/胖菇 摄影/郭子鹰 等
本文内容来源于《地道风物·湘西》
本文编辑/绛秋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