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之声】魏书生老师早在30年前就猜到了今年的高考作文试题
2018高考作文全国卷Ⅰ,曾一度成为全民热议的焦点,今天,我再次重读该试题,萦系多日的困惑再次袭上心头∶今年的高考作文试题和30年前魏书生老师的一节班会课如出一辙,二者何以极其相似?
让我们再次重温今年的高考作文全国卷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00年 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
2008年 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
2013年 “天宫一号”首次天空授课。
公路 “村村通” 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
2017年 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
2018年 “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
……
2020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35年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本,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1980年盘山中学魏书生老师的班会课堂。魏老师当时只有30岁,班级的学生大都十四、五岁,他为了引导孩子们展望自己的明天,就出了一个班会题目∶ 35年后的班会
时间∶2015年的某一天。注意∶那时,各位同学已是50岁左右的人了。
地点∶我们的学校。注意∶那时我校一定不像现在这样,只两排平房夹着一个涝洼塘似的操场。
人物∶在各行各业,各地区工作的当年的同学们。
事件∶大家从四面八方又聚到一起,班会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
为开好这次班会,魏老师先让同学们认真写一篇作文。作文中写清35年后班会的全过程,然后在班会上宣读自己的文章,看谁的想象丰富、生动、形象又符合逻辑。
同学们都对这篇文章投入了真情,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他人。
他们写道∶35年后,国家已经实现现代化,同学们有的乘坐高速列车,有的自己驾驶着微型太阳能飞机,有的驾驶以海水为燃料的气垫船自渤海湾进入双台河口,来到学校。
……
有的同学做了园艺工作者,精心培育出了能在盘锦盐碱地生长的枣树、梨树、桂花树、梧桐树,使我们连大树都没有的盘锦也变得和江南城市一样,到处树木葱茏……
一位学习不好的同学写道:“ 那时我在文具厂当工人,我给老师带来了我们生产的粉笔,虽然叫粉笔,可不像现在的粉笔这么多粉末。这叫光电粉笔,在磁力黑板上能写出各种颜色的字,擦了以后无粉无尘,笔又特别耐磨,一支笔能用一个学期。” 显然同学们意识到即使将来当工人,也不是手工操作笨重的劳动工具,生产粗糙产品的工人了。
那一年魏老师的学生平均年龄约15岁,再过35年,大约50岁,正是在事业上做出成就的时候,而今,他们的子女业已长大成人。我想,如果他们的孩子今年也参加高考,当他们看到今年的作文试题时,不知有何感想?他们又会对子女说些什么?
作为一名长期在一线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我一直思索这个问题,今年的高考作文试题和30年前魏书生老师的一节班会课何以如此相似?是机缘巧合,还是命题的专家研究过魏书生的教育思想,他们试图通过高考作文传递魏书生用语文育人的理念?
作为魏书生教育思想的实践者和践行者,我觉得此事绝非巧合。追溯魏老师的成长历程,不难找到答案。
魏书生出生在新中国成立不久的1950年,沐浴着解放之后的阳光雨露,遭受过“文化大革命”的折磨,又欣逢改革开放的盛世;获得过从教师、班主任、校长到盘锦市教育局局长兼党委书记的全面磨炼,不管在哪个岗位上,他都干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如诗如画、如歌如舞,这源于他有一颗挚爱教育事业的赤胆忠心。
魏书生自1969年夏当上民师始,便迷恋上了教书。1971年被分配到盘锦地区电机厂工作,在工厂的这段日子,他无时无刻都在想念着学校、想念着学生,在进厂6年多的时间内,他曾向各级领导恳切提出做教师的申请达150次之多,终于在1978年2月如愿以偿,再次当上了一名普通教师。六载夙愿,一朝得偿,心中的喜悦,自不待言。他兴高采烈地到盘山三中报到,教初二一个尖子班和一个慢班的语文课兼班主任。他从自己的成长经历中领悟到,一个人要想成功不仅需要良好的综合素质,更需要自我教育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于是,他率先在自己的班中开展了育人为首位,德育为根本的,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自学能力为目标的第一轮伟大的教育改革实验,并获得了显著成功。
魏老师认为,一位教师,要做经师,更要做人师,教书的同时始终注意育人,育人是语文教师份内的事,只有坚持育人,才能进入语文教学的自由王国。
全国I卷作文试题“世纪宝宝中国梦”精选7个年份,既集中展示中国新世纪的标志事件和新时代的重大规划,又精准对接这一代考生成长史的重要时刻,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与历史感,引导考生在体会国家进步、民族振兴的同时,感受大国风采、民族精神和时代品格,不断增强自己和同代人的荣誉感、责任感,更充分认识个人成长与国家、与民族、与新时代的深刻关联,更切实感受“四个自信”,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和激情奋斗中放飞青春梦想。显而易见,命题专家精准落实“立德树人”的理念,与魏书生用语文育人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
让学生畅想未来,就是他经常使用的一种育人方法。他多次请学生写《未来的一天》命题日记,月、日就是当天的,只是年代变一变。希望大家展开想象,想自己未来的一天从早到晚是怎样度过的。 许多学生写得生动感人,想象丰富。他们设想那时正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利用现代化设备,高效率地工作着。数控机床,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高速公路,摩天大楼,花园式的车间、工厂、电化教室,花园式学校,无药麻醉手术室,激光手术刀,遥感跟踪仪,呼风唤雨的机器……都成了他们未来一天接触的环境、物品。每位同学写这篇文章时都带着笑,带着对美好明天的向往。很明显,学生看到了一个美好的明天,自然也就想到了应该珍惜今天。
今年参加高考的考生主要出生于2000年前后,2018年是他们步入成年、接力“追梦”的开始,高考则是他们开启这段人生新征程的“成人礼”。 全国I卷作文“世纪宝宝中国梦”瞄准2018年考生的特点,选取与考生情感体验密切相关的材料,直接向考生发声,点明他们的独特身份,直接揭示他们与国家、与时代的深刻关联,鼓舞他们增强荣誉感和责任感,这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写作激情。这与魏老师通过作文教学,把学生的思想引向明天、引向未来的观念是一致的。
为使学生从时间上想得更远些,魏老师还引导大家写《给一万年之后的中学生的一封信》。自己对万年之后的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哪些设想,自己有哪些理想愿望、或自己生命范畴内解决不了的难题,需要委托万年以后的中学生帮忙。
他还引导学生假想自己是500年后的中学生,站在那个时代中学生的角度,给今天的人类写封信。从未来的角度看历史,便看得清楚,能看出哪些是应该做的事,哪些是野蛮、残酷、倒退的事,哪些是愚昧落后的事,哪些是自以为正确实际又非常可笑的事。
2018年高考语文作文试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文化积淀,同时融会新思想,将“四个自信”贯穿其中,并着力画龙点睛,在关键处破题,形成点面结合、精神深蕴的格局。同时又加大对思维品质的考查力度,对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测量。
魏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他认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会使学生变得更聪明,想问题思路更开阔,办法更多。他曾说,一个教师,不给学生讲教材,这是一位不负责任的教师。一个教师只给学生讲教材,这也是一位不负责的教师。他认为,过去教材是学生的世界,今天,世界便是学生的教材。教材之外,他用名篇时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用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资料拓宽学生的视野;用学习方法方面的资料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用国内外的科技动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用跨界学习开辟语文学习的新天地。他用教材外的丰富资源去丰富教材,从而丰富了学生的思想境界。这看似与教材的内容无关,但学生的学习兴趣高,知识面较宽广,听、说、读、写能力较强,综合素质得以提高,这样方能以不变应万变。
他还引导学生越出今天和未来的时间范畴而回到古代,去处理古代的问题。如他让学生说,如果以我们今天的思维方式去判断葫芦案,将怎样判。断完以后,那时的人又会有怎样的反应,我们又如何对待。如果我们去给诸葛亮当参谋,那么隆中对策能有几多修改?几多补充?如果我们是岳飞的部下,我们将怎样协助元帅完成“收复旧山河”的大业?
他不仅从悠长的时间范畴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也喜欢引导学生从广阔的空间范畴展开想象。 他请学生写过《站在月球上想到的》,条件是我们乘宇宙飞船到达了月球,站在月球上看地球。地球只是一颗直径比月亮大两倍的淡蓝色的星体。这时,人与人之间的不愉快、不协调,自然就显得十分微小,越来越感觉到整个人类利益的一致,感到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必要。写这篇文章,学生的感情变得非常深沉,眼界和胸怀顿时觉得非常开阔 。
试想,如果我们每个语文都能像魏老师那样目光远大,平日注重引导,让学生学会“风物长宜放眼量”,学生自然就会胸中有家国,笔下有乾坤,面对作文试题,还会提笔艰涩,无话可说吗?
陈曦,当代教育名家魏书生老师首位导师制学生,中学高级教师,河南省语文十大年度人物,市级优秀班主任。在《作文指导报》《教育时报》等报刊上发表三百多篇文章,编著出版《初中文言文文讲译练》三本专著。二十余年一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