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穷养了----娃娃的骨气都被你养没了

近期有人问我,孩子以前买什么穿什么,初二以后就不一样了。说了好几次想买阿迪达斯的鞋,说周围同学好几个都有了,特别酷。书包也要换新的,像同学们那样的书包。问孩子出现了攀比、虚荣的心理怎么办?

孩子想要买名牌鞋和买新书包,看似有攀比和虚荣的心理,但对于一个初二的学生一个14岁的孩子来说,这是正常的心理需求,是可以满足的。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开始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在意他人的评价,看到同学用什么自己也想有什么,不想自己比别人落伍,不想自己显得老土。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美德。在银根紧缩、物质匮乏的年代,倡导这样的美德是有其现实意义的,但在通货膨胀、物质极度丰富的时代,再倡导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就不合时宜了,与人性的本能背道而驰。试问这位家长,你是愿意坐几十个小时的火车出差呢,还是愿意坐几个小时的飞机?这就是人性的本能需求,尽可能地不要违背人性的本能行事。

男孩子穷养绝对是错误的。为什么呢?穷养会扭曲他的金钱观。曾经的一个熟人,她为了培养孩子艰苦奋斗的精神,本来家境不错,但自己家的小车从来不会接送孩子,孩子出门都是坐公交车。平常也不会给孩子零花钱,让上小学的孩子觉得五毛钱都是好多的钱。小孩子贪嘴,却没有零花钱买零食,他就在地上捡其他孩子掉落在地上的零零碎碎的零食吃。

这样的孩子将来长大以后,会好吗?他的金钱观被如此的扭曲。一个金钱拮据的孩子将来的格局怎么能大得了?当他成年以后,不管他的收入有多少,小时候金钱的拮据、金钱的匮乏感将伴随他的一生,他会走向两个极端。

一个极端是他会变得很吝啬,对人对己都吝啬,因为他不值得为自己花钱。另一个极端是反向形成(一种防御机制),他会变得异常地挥霍,以补偿小时候金钱的匮乏感。前者的可能性很大。

曾经的一个来访者,男性,收入不低,但他永远只有两双袜子。他对自己都那么吝啬,对别人怎么可能大方呢?不仅他自己过得憋憋屈屈、畏畏缩缩的,女朋友也找不到啊。

回想起我的小时候,在那个年代,因为父亲经商,相对宽裕一些,但主要还是因为父亲开阔的性格。比如问他要五块钱,他就会说,“五块钱够吗?要不要十块?”然后就会给我多的。父亲的大方,并没有让我成为一个挥霍的人。

始终非常感谢父亲让我从来没有金钱匮乏感的体验,让我能感受到生活的稳定,而这种源自于父系家族的力量,成为我生命能量的来源,成为我内在力量的源泉。

父亲对待我的方式,我如法炮制到了女儿身上。有一个买菜的钱包放在客厅,钱包时常有一百块钱以下,从来没有具体数字的。女儿自从会算数以后,就自取自用,从来不用告诉我为什么花钱,花多少钱,反正我也不知道钱包有多少钱。她的同学诧异于我的开明,我对她说,“你将来有能力赚钱消费就行了。”

我对女儿在金钱方面的开明,她也没有成为一个挥霍的或者不劳而获的人,而是一个心理很有谱的人。为什么?因为她的规则是自发生成的,不是外在的规则强加于她再内化而成。在不被干预的前提之下,她成长为一个明是非、懂进退的孩子。

建立一种怎样的金钱观是合适的?和金钱有一种友好的、弹性的、灵活的、开

放的、流动的、圆融的、变通的关系模式,这样的关系模式是合适的。

如果你在小时候被迫没有和金钱处理好关系,而让你倍受困扰,这些困扰包括不值得为自己花钱;不愿意为他人适度地付出;你的能力和收入不匹配;你的钱财莫名其妙地会流失;等等。可以寻求心理咨询,达成和金钱关系的疗愈。和金钱的关系模式,不仅仅与你个人有关,还与你的家族动力系统有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