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规划 | 第十三届规划信息化大会与“智城至慧”团队参与纪实

  • 大会主题“规划重构、业务重组、数字重构”

2019年5月8日-10日,“智城至慧”团队在上海参加了由上海数慧系统技术有限公司举办的第十三届规划信息化实务论坛。本届论坛以“规划重构、业务重组、数字重塑”为主题,设立5月8日的培训会场、5月9日的主会场和5月10日的13个专题会场,针对规划行业转型面临的现实性问题展开交流探讨,会议规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4000+。其中,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与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组织了5月10日的“智慧社会下的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与方法”专题会场,并由甄峰教授和黄春晓董事长担任分会场主持人。本次论坛干货满满,团队成员积极参与。在甄峰老师带队下,“智城至慧”团队共有2名老师(秦萧、张姗琪)、1名专职规划师(孔宇)、2名博士研究生(孙鸿鹄、李哲睿),5名硕士研究生(曹前、徐珊、李兆中、仇璟、傅行行),2名本科生(张一鸣、李智轩),共13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 数慧董事长元哲起先生和“智城至慧”团队参会人员合影

论坛现场回顾

甄峰教授在5月9日的主会场做了《从信息化赋能到综合赋能:智慧国土空间规划的探索》汇报,在5月9日国土空间规划信息化的专题会场分享了题为《规划编制:智能技术辅助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思考。

甄峰教授认为智慧社会下的国土空间规划,应该是自然资源、社会人文、信息技术、空间一体化的框架,是一个包括规划、监测、评估、管制的连续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进步的过程。国土空间规划的赋能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综合全盘考虑。信息化建设对智慧国土空间的规划、建设与治理非常重要但并未唯一。随着更多新技术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人类活动、国土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应用,新技术的集成应用与创新,以及制度创新,是智慧国土空间规划的驱动力、支撑和保障。国土空间规划全过程的智慧化:智慧是一个贯穿全域的过程;新技术应用助力规划编制,而不是替代,人的智慧与能力非常重要。同时,在理论创新和方法应用上,更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在机制体制等尚未匹配下,适度的技术赋能很重要,“过度”可能会让“赋能”变为“负能”。

同时,智能技术在国土空间规划领域已展开应用,但需要有一个体系化的应用思路。“双评价” 体现出的高约束性的“底线”思维对国土空间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结合更精细的居民活动数据,将居民活动的柔性边界与高约束性的刚性边界相结合,运用科学严谨的方法,预测出不同的国土空间保护与开发的情景,进行“三生”边界线划定。规划编制流程的智能化过程,是对传统规划编制的补充、强化、完善。新数据、新技术在规划编制中的应用不是替代了传统规划编制,而应该强调多学科的交叉与合作,明确“以人为本”为核心,在规划编制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方面进行创新。

  • 甄峰教授作大会特邀主题报告

  • 甄峰教授参加“国土空间信息化”专题会场

  • 黄春晓董事长主持“智慧社会下的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与方法”南大专题会场

秦萧博士在南大组织的专题会场分享了题为“国土空间规划大数据应用方法探讨:以市县为例”的报告,重点探讨了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及城镇、生态及农业空间规划中居民或企业活动大数据的应用思路。在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方面,突出城镇空间适宜性评价中的综合优势度测度方法,建议充分考虑基于活动和设施大数据分析的人口活动强度与联系、产业活动强度与联系及公服设施密度与服务能级在城镇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估中的重要作用。在城镇空间规划方面,提出居民活动大数据的采集与时空分析在城镇战略定位、开发边界划定、空间结构规划、功能分区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全过程的应用方向,强调了对居民活动空间分析与优化将提升传统物质空间规划科学性的主要规划方法思路。在生态空间规划方面,强调了居民活动强度和活动联系分析在生态空间等级确定和生态网络构建中的支撑功能,同时倡导利用文本与图片大数据感知生态用地功能与质量进而提升生态用地布局的合理性。在农业空间规划方面,一方面重视对农业产业的多源大数据分析,另一方面强调对村庄居民生活需求及规律的挖掘,并重点考虑了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下未来农业空间规划中“生态农业+旅游”空间功能布局的仿真模拟方法。当然,国土空间规划大数据应用方法与国土空间规划整体方法体系如何融合?市县层面的方法体系与国家及省级层面的方法体系如何协同对接?国土空间规划多源数据标准(特别是数量众多的市县层面)如何制定?这些都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给予重点关注。

  • 秦萧博士作“国土空间规划大数据应用方法探讨”专题报告

张姗琪博士也在专题会场分享了题为《基于参与式感知与计算的城市社区规划方法探讨》的报告。她首先指出公众参与是以人为本的智慧社区规划和建设的重要手段,但传统的公众参与方式存在时效性差、成本高、参与人数不足等缺陷,不能满足当前我国城市快速发展,社区更新和建设的动态需求。基于此,她提出了面向城市社区规划的参与式感知与计算框架,认为参与式感知与计算可弥补传统参与方式的不足,为在社区规划和建设中体现人本需求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针对“感知什么”,“如何计算”等具体问题,张博士结合当前大数据研究的最新进展,提出了在社区规划中应用参与式感知与计算的技术路线。同时,结合团队研究工作和实践案例,指出所提出的方法框架可在提高规划决策科学性、增强社区监测评估的时效性、提升公共服务的精细化水平、体现社区规划建设的人本化特点等方面推动智慧社区的建设。最后,报告指出,虽然目前对于参与式感知与计算的初步探索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缺乏针对城市社区规划的具体要求,从感知机制、数据挖掘方法、应用模式等方面开展的综合研究。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明确参与式社区感知的应用模式,针对性地引入相关理论和方法,完善参与式感知的研究体系和研究内容,指导应用方法和实证研究的开展和深入。

  • 张姗琪博士作“基于参与式感知与计算的城市社区规划方法探讨”专题报告

论坛主会场和南大专题会场气氛热烈,座无虚席,盛况空前。参会代表在国土空间规划大数据应用伦理、应用科学性、应用技术等方面与报告嘉宾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与讨论。通过本次论坛的积极参与,南京大学“智城至慧”团队也向学术界和行业内展示了在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方面的理论积累、规划编制整体解决方案及大数据分析技术支撑,以供各位同仁交流学习、批评指正!

  • 大会主会场参会代表

  • 南大专场特邀嘉宾、参会代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