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竟然要花钱?真没人情味……”
听到“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通常人们脑子里浮现的是“高大上”“有钱”,说这话的通常都是外行人。
人们普遍认为心理咨询就是聊天,而聊天自己和朋友,和任何人都可以进行,这么普通而又便捷的沟通怎么可以收费呢?
即便加上分析,也不能收钱呀!
每一个心理咨询师都曾经遇到这样的问题,很多认识不认识的人都抱着免费的态度来心理咨询师这里来找自己问题的“解药“。
他们都有各色问题需要解决,有婆媳关系30年无法释怀的痛苦、有抑郁成疾每天痛不欲生的苦涩、还有强迫性的仪式行为停不下来的病态行为问题。
然而,他们都急于得到一个如何做的答案?
想通过简单的聊天解除困扰已久的心病。
每每说到收费问题,聊天戛然而止。
可见,在很多人的意识里,聊天收钱,还收那么贵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一件事。
为什么人们愿意花钱在物质层面的享受而不是精神层面的享受呢?
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表明,刚有钱的人最先考虑的是满足物质的需求,因为以前物质太缺乏,现在有机会肯定要先把以前缺的东西都补回来,于是海吃海喝海玩现象满大街都是。
只有满足了物质需求之后,人们才会开始关注情感和精神。
情感和精神问题之前也一直存在,只是被物质矛盾给掩盖了,现在物质矛盾解决了,于是情感和精神问题就开始浮现,成为主要矛盾。
“心理咨询竟然要花钱?真没人情味…”
常有人在私信中大段留言给我,向我讲述他们的苦恼,声明“因为心理咨询收费不低,所以才留言给你……”
如果我如实告诉他“这样的文字交流很难帮助到你,最好是去寻找心理咨询的帮助”,他们常常会表达对于没有被满足的失望,也许会继续表达“真没人情味儿”之类的抱怨,于是我只能简单的告诉他
“心理咨询是最安全的寻找帮助的方式,缺少了设置的保护,随便向别人讲述你的故事,你的情感世界就会冒被伤害的险,而别人也并没有陪你聊天的义务,所以这也会让你自己的伤痛处于随时被搁置的危险中,所以,对自己负责的方式是去寻找专业框架下的咨询,而不是随便拽过一个人来聊聊”。
其实,其实很多时候,这个对“人情味儿”的渴望,对“理所当然地被照顾和满足”期待,恰恰就是痛苦的源头。
就像优秀心理咨询师的衣食无忧源自在学习上的高投入一样,“获得”哪里有不是建立在“付出”基础上的呢?
老弗爷(弗洛伊德)曾说过:“酬金是一种可以让病人最大限度提高治疗动机的手段,它表现了病人对于心理治疗承诺的重要性”。不难理解,收费也是为了让来访者重视心理咨询,从而主动配合咨询师解决自身问题。
有研究表明,收费的心理咨询比免费的心理咨询更为有效(Herron and Sitkowski ,1986).
所以咨询师要走出“酬金内疚”的误区,在咨询一开始就与来访者明确沟通或商议费用的问题。
对于“心理咨询竟然还要花钱”这件事,愤怒的强度可能同时也就意味着一个人发展受阻的程度。
借助于钱表达出来的内心世界,是五花八门的,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通过对付费这件事不同的态度,可以折射出一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心理咨询的过程只是社会关系的一个投影罢了,所以一个人在社会关系中的表达方式,早晚会出现在与咨询师的关系之中)中所投注的情感、期待,以及对关系的幻想。
心理咨询与治疗本身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工作,心理咨询工作者付出的是强度极高的脑力劳动,提供给来访者的是全新的内心世界,甚至会影响其一生。
在从事咨询工作之前,咨询师花费很多时间、金钱和精力去学习专业知识,去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去不断的进行自我成长。
所以对于心理咨询为什么要收费这个问题,其实就好比你在问
“去医院看病为什么要收费?”,“去做足疗为什么要收费?”,“去理发店理发为什么要收费?”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如果有,那一定是有一个更大的陷阱在后面等你。
一个合格的心理咨询师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才把自己修炼成材。
一般来讲,考出资格证书,仅仅是开始,历练个三年五年,学习成长投资花费十万八万以上,很正常。
比如一个咨询师需要经历大量的咨询体验(自我体验和成长),如果200小时,每小时按200元算,仅仅这一块的投资就在4万元。
咨询师必须经历咨询体验,否则不合格!
就像没下过水的人没资格当游泳教练一样。
而且后期他还要持续跟进付费的案例督导等。
自从学了心理学,整个人就不一样了。
经常被当成先知一样来被问来问去。
不,应该说是被当做大罗神仙一样对待,期待我给他们一些灵丹妙药,服下后,所有问题,烟飞云散。
因为我被问到了一系列这样的问题:
“你好,有什么办法能让我孩子听话吗?”、
“怎样让员工更有激情?”、
“分手后如何挽回一个曾经被你伤害过的人……
对于这些问题,我常常无从入手。
于是我的答案就向来只有4个:
1.接受心理咨询、转念引导;
2.接受心理、心灵课程学习;
3.忍着或继续纠结;
4.自己调节;如果还有
5.那么就是放下有1、2、3可以执行的期待。
为除此之外,我真的不知道还有什么可以说。
我隐约感觉到问问题的人背后有一个期待:你是心理老师,你知道怎么可以变得更好,所以你告诉我怎么变得更好。
然而我再去细究期待背后的期待的时候,我又会感觉到这么一丝东西:
我想你告诉我具体该怎么做,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然后按照你说的我做了后,我就可以一定完成改变。
这感觉就像是做瑜伽或健身一样,第一式,第二式,完成这些个动作一个月后减肥完成20斤,而且是一定。
但心灵的改变,显然没这么直接。
身心灵是个复杂的有机系统,哪有什么太具体的套路可循。
虽然有套路,但是不落实到具体的问题上,还是空话和套话。
而且不止如此,当我问到,你愿意为此付出什么的时候,通常止步于讨论。
因为无论接受心理咨询、心灵引导还是心灵课程,都会止步于付费。
这时候我会升起很大一个疑问:你是真的想改变吗?
如果是,那么你想为改变付出什么呢?
没有一样改变是可以不需要付出代价和牺牲的。
当然这些并不止是金钱、时间和精力的牺牲。
而是有更潜在的和固化的牺牲,以及你的舒适圈!
我们常说的转念,就是改变、打破原来理解错乱的核心信念,然后修正为真知见。
这就意味着你要突破舒适地带,走入未知的体验领域。而这同时标志着你将放下原来熟悉的东西,敢于去冒险。原有的虽然熟悉,但已不适用。只是人们在行事的时候,宁愿选择熟悉的,也不愿意选择有利的。
网络流传这么一段话:“任何不以结婚为前提的交往都是在耍流氓“;
同理,某位心理咨询师也说过:”正常的心理咨询收费不仅仅是对咨询师的尊重,同时也是对来访者的重视,两者是等价公平的“。
PS:有人看过之后觉得我的指责味道很重,好像要求别人一定要攒钱做咨询才是有觉醒意识,我有些惊讶,不知道为什么人们会读出这个味道,又把文章看了几遍,想了一下,觉得可能那是人们的个人投射。
我本意只是纯粹理性分析人们不愿意做付费咨询是因为意识尚未觉醒,至于你要不要攒钱做咨询证明你意识觉醒,那就是你个人的选择问题了。
另外,不做咨询也不代表意识不觉醒。
我想倡导的是,如果你有做咨询的意识,也要有付费的意识,这是对咨询师的尊重!
作者简介:贤弘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