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还能读出新意吗?
红
楼
细说《红楼梦》:从87版电视剧到原著
对中国读者来说,《红楼梦》太伟大,也太熟悉了,以至于它的边边角角都会被注意到,进而被讨论,所以就连研究“红学”的专家、“红迷”们,也不敢轻易说读透了《红楼梦》,更遑论读出新意。
《红楼梦》的伟大在于,它可以是包罗万象、风流文雅的案头清供,也可以是街谈巷议、朴质通俗的饭后谈资。案头流连者常常于一草一木中读出性情人格、文化兴衰,积而为著述讲义;饭后杂谈者往往于一颦一笑里说出儿女情长、世事沧桑,演而为戏剧游戏。著述讲义自不必说,只要上图书馆翻一翻,就会被研究者们的创造力所折服;戏剧游戏中,影响最大、讨论最多者,恐怕要数87版电视剧《红楼梦》。二者总是相互渗透,却难免在各自的阵地中顾此失彼。如果将二者结合来看,会是怎样一番光景呢?目下这本《有声有色说红楼:从87版电视剧到原著》便是第一部将原著与电视剧对读的书。
那么,《有声有色说红楼》是一本研究传统文化的学者板着面孔指摘电视剧的书吗,抑或是研究大众文化的学者摇着大旗鼓吹新媒介的书呢?非也。我们且看四位作者的身份与封面宣传词,便能大致了解此书的特点。四位作者有一流高校的知名教授和在读博士,有重点中学的高级教师,还有顶级出版社的优秀编辑,涵盖文化研究、传播、学习的各个领域,其视角多元而丰富。封面宣传词说“从好听好看的87版电视剧,回到原汁原味的古典名著,重温永恒的经典”,其主题集中而清晰。由此可知,从87版电视剧切入,以不同文化视角解读,最终落脚原著是这本书最大的特色。
全书以36集电视剧为线索分为36个单元,其中最引人入胜的是“红楼对谈”,对谈的特色在于纲举目张、八面受敌。电视剧为了观众的感受,总是尽力将故事的线条理顺,同时弥合其中的缝隙,因此,我们观剧便往往沉迷于故事,而忽略了其中的情节。“红楼对谈”首先将各集的重要情节拈出,并明确原著书写的重心,如此便纲举目张,让我们在观剧、读书时有了着力点。如将第二十五集《贾二舍偷娶尤二姨》分为“‘八卦’重镇宁国府”“‘猫儿’哲学害死人”“二美走上有窟窿的桥”“吐槽达人兴儿”“也谈诗歌创作”五个部分,这一集所演并非主要人物的故事,因此容易让人看不出重点来,如是一分,尤氏行为所反映的贾府肮脏,贾府“偷腥”哲学下的恶贯满盈,尤三姐、柳湘莲的人格缺陷,黛玉、宝钗、凤姐的侧面形象,剧中删去的黛玉作《五美吟》的见解意趣便一一呈现,深意迭出。
所谓“对谈”,因读书、观剧人的性情不同,所谈也各赋亮色。总体来看,李山老师着力提点文化深意、解读被忽视的情节,德琳老师着力阐释情节、梳理脉络,方舟和薛宇则着力赏析词曲、畅谈体悟、补充背景知识,八面受敌,小说和电视剧的精彩处也就尽收囊中。如第二十集《勇晴雯病补雀金裘》中德琳老师关注宝钗有意搅合宝琴用《西厢记》《牡丹亭》内容写诗的细节,用以印证宝钗的性格特征。李山老师指出电视剧关注晴雯补裘而忽视袭人探亲是一种“拉平了”的处理方式,他通过补全原著情节让人体会到小说家“明写晴雯,暗表袭人”的妙处。另外,李山老师和薛宇都说到宝琴到西海沿子买洋货,结交外国美人的经历,阐发了年轻生命对更为广阔、优美的世界的向往,让人不得不为小说的神思而动容。
深入看去,四位著者具体如何读书、看剧呢?读完方知,悉心体悟、旁征博引是他们的功夫。如第四集《探宝钗黛玉半含酸》中,谈到“要薛,还是要林”的问题,李山老师说李嬷嬷拿“老爷今儿在家,提防问你的书”来镇唬宝玉,不让他吃酒,弄得宝玉糟心,意趣顿减,此时黛玉用“比刀子还尖”的话把倚老卖老的李嬷嬷弄走,而宝钗是不会给宝玉解围的。通过这个细节,李山老师指出这时的黛玉没有一点尖酸、刻薄,反而仗义、挺拔,“小小一顿饭,小小一点波澜,其实将大问题、大矛盾引出来了。宝姐姐的肌肤绰约,固可以让宝玉一时间情迷意乱,然而,让情感恒久的却不是什么长得美、好脾气,而是趣味、情意上的相通,以及由此而来的体贴”。小处见大,没有识人的慧眼和丰富的阅历,是读不出这一层深意的。这一集谈到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德琳老师抓住黛玉、宝钗判词合二为一的情形,又结合警幻仙子将兼有宝钗鲜艳妩媚和黛玉风流袅娜而乳名可卿的女子许配给宝玉的情节,指出小说家这种“钗黛合一”的安排,实是赞美和歌颂女子的美德与才情,又为女子的不幸命运而悲歌。其体悟缜密通达如此。二位老师的精彩体悟之外,这一集中,方舟还关注到梨香院里宝黛钗首次日常聚首所吃的“鹅掌鸭信”,方舟不仅将这道菜的做法详细道来,还将席间的美味所勾连出的人物性情一语道破,原来搭配鹅掌鸭信的黄酒,宝钗劝宝玉要温了喝,引得黛玉“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的一顿揶揄。于是这糟卤的鹅掌、鸭舌和黄酒的滋味也就格外绵长。不仅如此,书中信手拈来的民谚时语、诗词曲赋、掌故笑料让对谈充满意趣。如标题“‘见光死’的宝黛爱情”“薛蟠的蠢萌”等时语直言事情真相;李山老师以柳宗元诗“有美不自蔽,安能守孤根”来解释小说家塑造晴雯命运的灵感来源,用看京剧名家童芷苓饰演尤三姐的经历来说演员对电视剧的重要性;薛宇回顾“射覆”的历史用以解释湘云看透宝琴所覆乃“吾不如老圃”的情节。
仅靠精巧的结构和丰美的内容来对读小说和电视剧,《有声有色说红楼》已经足够好看了,但此书并不止步于此,对人性才质的洞悉和对文化血脉的体认才是整本书得以展开的根基。在第一集《林黛玉别父进京都》的对谈中,李山老师特意摘引了冷子兴和贾雨村谈话中贾雨村关于正气、邪气交织地赋予某些人的“正邪两赋”说。贾雨村的话道出了天地灵气之所钟、熏染着圣贤的善也沾染着奸邪的恶的“文学家”“艺术家”的生命特点,而贾宝玉正是这样的人:他处于压抑、没有出路的大环境中,他的反常言行成为天才灵光的无意闪现,于是“将倾的大厦,其中却有正邪两气交织的光华直冲星斗,这正是小说要表现的如梦的世界”。李山老师指出这是进入小说精神世界的窗口,读书至此,真有“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之感。在后文的对谈中,多有对这一精神窗口的呼应。第七集《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李山老师讲到电视剧中删减了宝玉“题对额”的部分,没有很好地展现大观园的内涵。本书一一对题额内涵进行了解释,并指出这题额并非表面的诗意盎然而已,而是对以后入住人物命运的暗示。题额是宝玉才性的勃发,重视这一点,才更容易理解宝玉。第十五集《弄唇舌宝玉遭笞挞》中,李山老师谈到电视剧里删掉了原著中“秋爽斋偶结海棠社”“林潇湘魁夺菊花诗”的情节,而这些情节所表现的正是宝玉留恋的诗酒风流的才情,删掉对表现小说的主题而言大打折扣。也难怪,一向通达的李山老师要在这里说几句惋惜的“气话”:除了林妹妹和诗情之外,“红楼”也就没后“梦”啊!可是就这样被大刀阔斧地砍去了,这可真是“改变即背叛”,也是小说与电视剧这一大众新文艺不可通融的地方。当然,这些并非李山老师对电视剧的刻意指摘,而是惟有通过比较,才能让不同媒介的表现特长显现出来,也让那些重要而因媒介局限不得不忽略的情节重现水面,发挥解读文本、滋养心灵的力量。
此外,这本书的“点缀”栏目也能给人惊喜。在“红楼对谈”之前,书中设置“情节梗概”一项将电视剧与原著情节进行了对应,方便按图索骥地去阅读原著;还对电视剧中的主要情节进行了倾情“剧透”,不用在书、屏之间来回切换,就能轻易将讨论的问题看得明白。在每一集的最后还设置了“诗词句精选赏析”一项,以便对剧情涉及回目的诗词有透彻的理解。
如果我们将眼光放得更远,电视剧版《红楼梦》缩减了情节、改编了结局,并且为大众广泛接受,在数字技术和大众媒体席卷生活的今天,无疑创造了一个《红楼梦》的新“版本”。李山老师领衔的四位作者将原著与电视剧对读,用学术界时髦的话说便是“预流”,至于具体怎么预流,各位不妨拿起书来读一读。相信读完此书,你会想重温87版《红楼梦》,也会想再读读《红楼梦》原著。孔夫子说“温故而知新”,在这个黄叶飘飞的季节,说不定在小说家、改编者和讲述者的神思之外,别有天地非人间。
2020年11月25日发表于《中华读书报》
(发表时限于篇幅有删减,此为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