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误解了蒙台梭利教育,遇见蒙台梭利,成为更好地自己
蒙台梭利是谁?
没有接触过这种教育法的人,或许连名字都会叫错。
有人说,这是一种面向弱智儿童的教育方法;
又有人说这是一种不说话、玩玩具的教育方法;
也有人说这是一种贵族教育......
蒙台梭利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
蒙台梭利教育自上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大陆,发展到目前,可以用“遍地开花”一词来形容。
大到重点城市,小到县城乡镇,都有蒙台梭利教育的身影。
然而,一窝蜂的跟进,在社会上也出现了“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打着“蒙氏教育”的旗号,实行的却还是传统教学。
因此,造成了很多家长对蒙氏教育产生了许多误解。
每当看到家长们对这种教育法用“偏见”的眼光看待,或者讨论的时候。
作为一名蒙台梭利教师,内心是百感交集,恨不得坐下来与家长们好好说道说道。
出于对蒙台梭利教育的热爱,我一直把接触蒙台梭利教育,看作是一种生活方式。
蒙台梭利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方法,随着学习的深入,你会发现她更像是一种生活态度,我们的言行举止,早已蒙台梭利化了。
蒙台梭利教育被误解的那些事儿
不少人对蒙台梭利教育有一些误解,包括刚刚受训踏入这个行业的老师,也会有一些困惑。
下面这三点,是大多数家长及刚入行的教师,最容易形成的误区。
误区一:规则与自由
自由活动,是蒙氏教育与其他教育在形态上最大的差别,蒙氏幼儿园孩子们在教室中可以自由地活动。
有些家长误以为自由就是没有任何规矩,孩子可以随意做自己想做的事,没有规矩,等到了上小学会不适应。
蒙氏园的孩子有自由选择工作的权利,有自由工作时长的权利。
蒙台梭利教育中的自由,是在遵守一定规则的前提下,给予每个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及自主工作的空间。
换句说,蒙氏幼儿园的老师并不是在“教”孩子,而是在为孩子预备有准备的环境。
蒙氏教学特别强调孩子的“学”是自发的,这来自于孩子的自由选择权利。
我们讲因材施教,如何才能因势利导呢?
首先要让孩子自由选择工作,孩子只有了解自己的兴趣和想法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去做自己的事,做自己擅长的事,感兴趣的事,这样才能激发孩子的潜能,老师也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蒙台梭利教育,跟随孩子的脚步,唤醒和发现孩子自身的潜能,并不断进行挖掘和开发。
误区二:教育仅教具
教具是蒙台梭利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但并不是全部。
有家长认为买了蒙台梭利教具就能自己在家教孩子,然而在没有经过系统培训的情况下使用教具并不能充分发挥出蒙台梭利教具的精髓。
教具的示范方式、节奏,在难点处停顿、放慢速度都是非常有讲究的。
蒙台梭利教育的精髓在于理念,即通过实物化的教具,将知识点融入其中,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教师要做持续性的观察记录,针对每一个孩子自身的发展状况,给予恰当的介入指导。
可以说,蒙台梭利教育的开端,从孩子进入幼儿园的那一刻就开始了。
教育方式、教育方法早已渗透在一日生活中,老师说话的方式,拿取物品的动作,与周围的人如何相处等等,都是在进行蒙氏教育。
而这些,作为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的家长,是无法体会到的。
误区三:混龄大欺小
蒙台梭利教育是混龄教学,理想状态下,每个蒙氏班级的孩子,3岁、4岁、5岁的孩子各占1/3。
有些家长会担心,孩子太小,在班级里会不会受到大龄孩子的欺负。
蒙台梭利博士在其原著中,这样提到:
“在我们的学校中,不同年龄的儿童经常互相帮助,年纪小的儿童会对年龄大的儿童的行为进行观察,并且会要求年龄大的儿童进行解释一些东西。
年龄大的儿童会对年龄小的儿童进行耐心的讲解……
在不同年龄儿童之间有一种交流与和谐,这种交流与和谐很难在成年人与儿童之间发现。”
在一个正常化的蒙氏教室里,大孩子不会欺负小孩子,他们会照顾弟弟妹妹。
反而是小年龄的孩子在探讨的时候,会去碰碰旁边坐的大孩子,这时候大孩子会告诉老师,某位小朋友碰他了,老师会告诉他请你和他说现在我需要认真听课,请不要来碰我。
小孩子在哥哥、姐姐关爱的照料下,逐渐也能修正自己的行为。
在混龄班级里,孩子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他们相互交往,彼此谦让,学会协调自己与他人、集体的关系,逐渐掌握了与人交往的基本技巧。
这极大的促进了孩子们的社会性发展。
一入蒙氏深似海,路漫漫其修远兮,成为一名合格的蒙台梭利教师是一个复杂、个别化,并且循序渐进的过程。
如果你已踏入这个领域,不要迷惘,不要退缩,要知道学习从来就不是直线性的,而是向上来回移动的过程。
只有真正悟透蒙台梭利教育的精髓,我们才能将这种教育方法带给身边的孩子,也才能让家长知晓何谓真正的蒙台梭利教育。
加油吧,蒙台梭利人,我们一起为传播蒙台梭利教育,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