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气管炎.肺气肿--平喘固本汤和苏子降气汤--肾虚

慢性气管炎.肺气肿--平喘固本汤和苏子降气汤--肾虚

病例4

   李XX,82岁,主诉:咳嗽十余年,加重一个月,伴气短。患者十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十余年来反复发作,在某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一个月前无明显诱因症状加重,经人介绍前来我处就诊。
   【刻诊】:面色恍白,面部肾区淡黑,暗淡无光,印堂泛白,语声低微,诉稍活动即咳嗽气喘,休息好转。两腿发软,走路后足跟疼痛。舌根无苔,脉弱

【诊断】肾不纳气

方药】平喘固本汤和苏子降气汤【处方】 苏子9克 桔梗6克 半夏9克 当归头9克 前胡9克 厚朴6克 肉桂3克 陈皮6克 款冬花9克 沉香6克(后下)煅磁石15克(先煎)党参9克 五味子9克 蛤蚧9克 核桃肉15克 杜仲9克 炙甘草9克  七剂二诊:服药后病情改善,原方服用三十余剂症状消失

【按】肺主气,司呼吸,为气之主,肾主纳气,为气之根,患者年老体衰肾气亏虚于下,不能纳气,而致肺气不降,治当肃降肺气,使气降于肾中,补肾纳气,收敛精气,使精气不致涣散。方中集降气纳气药于一方之中,正是为此证而设。

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参赭镇气汤治疗咳喘

【病例】某男,82岁,米坪镇人,2012年10月12日诊。
原患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10余年,半月前因感寒而发作,在米坪镇医院治疗2周无效,今来本所就诊。
刻诊:见咳嗽气喘痰鸣,动则尤甚,呼多吸少,身倦怕冷,咯吐稀痰量多色白,面色青白,口唇紫绀,夜尿频多色白,舌淡暗,脉沉弱无力。体检:桶状胸,叩诊反响增强;听诊心音遥远,双肺可闻及散在哮鸣音,双肺底有湿罗音。
【诊断】慢阻肺急性发作。
【辩证】咳喘上实下虚,肾不纳气,兼阳虚感寒,太阳、少阴合病。
【治则】宜温阳解表,纳气定喘。方选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参赭镇气汤。
【处方】炙麻黄9g,附子20g,细辛10g,党参15g,赭石粉30g,生芡实20g,炒苏子15g,龙、牡各30g,山药20g,山萸肉15g,白芍15g,白果仁20g,炙冬花15g,炒故子15g,干姜15g,五味子10g,核桃仁4个(打),炒葶苈子20g,紫石英(先煎)15g,蛤蚧(冲服)6g。
【用法】水煎服。
前后两诊,用药7剂,现已咳止喘平,患者欲巩固治疗,以扶正固本,减少复发。拟用李可培元固本散加味。
【处方】胎盘2个,脐带100g,鹿茸片50g,红参50g,代赭石粉100g,炒苏子50g,补骨脂50g,五灵脂50g,三七粉30g,琥珀30g,川贝母30g,上沉香30g,大蛤蚧6对,木灵芝120g,龙、牡各50g。
【用法】上药碾粉,每服3g,每日3次,开水冲服。
【三诊】上药服后喘咳再未发作,今冬身体甚好,也未感冒,上药再配一料,继续巩固治疗。
【说明】此患为慢阻肺因感寒致急性发作,治宜扶阳解表,温肾纳气定喘,标本兼治,方选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参赭镇气汤。待咳止喘平,用培元固本散以巩固疗效,减少复发。

培元固本散为著名老中医李可所创。“方中用胎盘入肾大补先天,配脐带(古名坎气)补肾纳气,┈┈二味合用功能温肾补精,益气养血,对肾虚咳喘有殊效。┈鹿茸能补肾气,强督脉,生精髓,强筋骨,主治一切虚寒症。红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久病虚羸不思食,肺肾两虚之喘咳用之均有殊功,乃补虚扶正救脱之要药。红参与五灵脂同用,可益气化瘀。三七能止血化瘀,通络定痛。琥珀可镇惊安神,利水通淋,活血化瘀,与方中人参、三七、五灵脂合用,对心血瘀阻,胸痹胸痛有奇效┈┈。本方组成符合中医学'脾胃为后天之本,万物生化之母;补中土以灌溉四旁,健后天以助先天’之理。从健脾养胃、补气生血、补肺定喘、养心安神、添精益髓、强筋壮骨,而使先天肾气旺盛,从而有改善体质、重建人体免疫力、促进生长发育、健脑益智、延缓衰老、却病延年之效。本方补中有通,活血化瘀,流通气血,有推陈致新之功。可修复重要脏器病理损伤,促进脑细胞、肝细胞新陈代谢及再生。因肾为先天之本,久病必损及肾,则生命根基动摇。万病不治,求之于肾,本固则枝荣,此即本方'培元固本之义’”。 [5]余于方中加赭石、苏子、故子、沉香纳气定喘;川贝止咳润肺化痰;龙、牡、灵芝益气定喘,敛纳正气,如此化裁应用,则可使本方更能切合病情,以期达到更好之疗效。

苏子降气汤—治疗上实下虚之喘咳证

苏子降气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苏子、半夏、厚朴、前胡、甘草、大枣、生姜、肉桂、当归9味药物组成,具有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之功效,主治痰涎壅盛、上实下虚喘咳病证,临床应用以胸膈满闷、痰多稀白、苔白滑或白腻为辩证要点。
【方证辨析】??
苏子降气汤证的病机特点为“上实下虚”,所谓“上实”是指痰涎上壅于肺,使肺气不得宣畅??故见胸膈满闷、喘咳痰多;“下虚”是指肾阳虚衰于下??一见腰疼脚弱,二见肾不纳气、呼多吸少、喘逆短气,三见水不化气而致水泛为痰、外溢为肿等。本方证虽属上实下虚,但以上实为主,治宜治上治标为主,兼顾下元。
【现代应用】??
现代医家根据“异病同治”原则,将苏子降气汤广泛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气胸、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属上实下虚之证。
【加减用药】??
若痰涎壅盛、喘咳气逆难卧者?沉香以增强降气平喘之功;若兼表证者?麻黄、杏仁以宣肺平喘、疏散外邪;若兼气虚者?党参以益气。临床中病证复杂者,常???三子养亲汤、旋覆代赭汤、止嗽散、定喘汤加减应用。

??苏子降气汤全方药性偏温燥,以降气祛痰为主,对于肺肾阴虚之喘咳及肺热痰喘之病证,均不宜使用本方。

咳喘(慢性阻塞性肺病)

咳喘(慢性阻塞性肺病)
刘某,男,82岁,米坪镇人,2012年10月12日诊。
原患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10余年,半月前因感寒而发作,在米坪镇医院治疗2周无效,今来本所就诊。
刻诊:见咳嗽气喘痰鸣,动则尤甚,呼多吸少,身倦怕冷,咯吐稀痰量多色白,面色青白,口唇紫绀,夜尿频多色白,舌淡暗,脉沉弱无力。体检:桶状胸,叩诊反响增强;听诊心音遥远,双肺可闻及散在哮鸣音,双肺底有湿罗音。
诊断:慢阻肺急性发作。中医辩证:咳喘上实下虚,肾不纳气,兼阳虚感寒,太阳、少阴合病。
治宜温阳解表,纳气定喘。方选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参赭镇气汤。
炙麻黄9g,附子20g,细辛10g,党参15g,赭石粉30g,生芡实20g,炒苏子15g,龙、牡各30g,山药20g,山萸肉15g,白芍15g,白果仁20g,炙冬花15g,炒故子15g,干姜15g,五味子10g,核桃仁4个(打),炒葶苈子20g,紫石英(先煎)15g,蛤蚧(冲服)6g。水煎服。
前后两诊,用药7剂,现已咳止喘平,患者欲巩固治疗,以扶正固本,减少复发。拟用李可培元固本散加味。
胎盘2个,脐带100g,鹿茸片50g,红参50g,代赭石粉100g,炒苏子50g,补骨脂50g,五灵脂50g,三七粉30g,琥珀30g,川贝母30g,上沉香30g,大蛤蚧6对,木灵芝120g,龙、牡各50g。
上药碾粉,每服3g,每日3次,开水冲服。
12月5日诊:上药服后喘咳再未发作,今冬身体甚好,也未感冒,上药再配一料,继续巩固治疗。
按:此患为慢阻肺因感寒致急性发作,治宜扶阳解表,温肾纳气定喘,标本兼治,方选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参赭镇气汤。待咳止喘平,用培元固本散以巩固疗效,减少复发。
培元固本散为著名老中医李可所创。“方中用胎盘入肾大补先天,配脐带(古名坎气)补肾纳气,┈┈二味合用功能温肾补精,益气养血,对肾虚咳喘有殊效。┈鹿茸能补肾气,强督脉,生精髓,强筋骨,主治一切虚寒症。红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久病虚羸不思食,肺肾两虚之喘咳用之均有殊功,乃补虚扶正救脱之要药。红参与五灵脂同用,可益气化瘀。三七能止血化瘀,通络定痛。琥珀可镇惊安神,利水通淋,活血化瘀,与方中人参、三七、五灵脂合用,对心血瘀阻,胸痹胸痛有奇效┈┈。本方组成符合中医学'脾胃为后天之本,万物生化之母;补中土以灌溉四旁,健后天以助先天’之理。从健脾养胃、补气生血、补肺定喘、养心安神、添精益髓、强筋壮骨,而使先天肾气旺盛,从而有改善体质、重建人体免疫力、促进生长发育、健脑益智、延缓衰老、却病延年之效。本方补中有通,活血化瘀,流通气血,有推陈致新之功。可修复重要脏器病理损伤,促进脑细胞、肝细胞新陈代谢及再生。因肾为先天之本,久病必损及肾,则生命根基动摇。万病不治,求之于肾,本固则枝荣,此即本方'培元固本之义’”。 [5]余于方中加赭石、苏子、故子、沉香纳气定喘;川贝止咳润肺化痰;龙、牡、灵芝益气定喘,敛纳正气,如此化裁应用,则可使本方更能切合病情,以期达到更好之疗效。
案14、哮症(支气管哮喘)
张某,男,38岁,2011年12月25日诊。
主诉:阵发性呼吸困难半个月。
患者诉:“在出差途中坐车受凉后先感鼻痒喉痒,鼻流清水,紧接着喉部发紧,随即气喘咳嗽,胸部憋闷,持续约1小时,即开始咳嗽,咯痰,待咳出稀薄粘液泡沫痰后,气喘即平,一日发作4-5次。发病后在镇医院和协和医院数次治疗效不明显,特来找你治疗”。
刻诊:来诊时正值发作,见其喘促气急,口唇紫绀,频咳稀薄白沫痰,听其双肺满布哮鸣音,舌淡苔白腻,脉弦紧。
诊断:支气管哮喘。辩证属风寒兼饮。
余初准备用小青龙汤,后观所咳之痰,全系白沫,且发作突然,阵阵而作,不发时如常人,舌苔白腻,颇像岳美中所谈的延年半夏汤证,又因其感寒而发,显属风寒,决定用麻附细辛汤合延年半夏汤用来一试。
1、麻黄12g,附子12g,细辛12g,清半夏14g,制鳖甲15g,前胡10g,桔梗8g,红参10g,炒枳实5g,吴萸15g,大白8g,生姜15g。
3剂,水煎分3次温服。
2、舒弗美8片,   1片, 2次/日。
   通宣理肺片48片, 4片, 3次/日。
二诊:患者诉“服药1剂,当夜咳喘即止,第二天遇冷风微感喉头发紧,十来分钟即好了,用药这几天咳喘没再发作,现药已用完,望再巩固治疗”。
前方再服2剂。患者因忙于出差,没来复诊,一月后打电话说,病未再发,只是受寒感冒后喉部微痒,轻咳几声即好。

按:《岳美中医案》说:“延年半夏汤治支气管痉挛之喘息,舌苔白腻,而且是偏于寒者,特点是突发性阵咳作喘,痰带白沫。”并强调“吴茱萸治从胃部至咽部吐粘液样白沫痰雍盛有殊效”。 [6]此例患者遇冷空气即发作,为风寒犯肺,肺气不宣;阵发发作,咳吐白沫,舌苔白腻,与延年半夏汤证相符,故用麻附细辛温阳散寒,延年半夏汤止咳化痰平喘,由于药证相应,故收捷效。

阻塞性肺气肿

阻塞性肺气肿,由慢性支气管炎或其它原因逐渐引起的细支气管狭窄,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腔过度充气,并伴有气腔壁膨胀、破裂而产生,临床上多为慢性支气管炎的最常见并发症。是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应积极防治。

[发病原因]
阻塞性肺气肿常继发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尘肺等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其发病因素有:
1.细支气管不完全阻塞。细支气管因粘膜充血水肿、分泌物积聚、支气管痉挛等因素使管腔变窄时,吸气时支气管舒张,空气尚能进入肺泡内;但呼气时支气管缩小,气体排出困难,因而气体滞留于肺泡,肺泡过度充气而膨胀。
2.肺泡内压力升高。经常剧烈咳嗽或哮喘发作可引起肺泡内压力升高。若持续过久则可使肺泡扩大,不易回缩。
3.肺泡壁弹力减退。肺泡内压长期升高,肺泡扩大,则肺泡壁毛细血管受压,供血减少,肺组织营养不良,造成肺泡壁破坏,多个肺泡融合成肺大泡,肺组织弹性减退,因而不易回缩,形成肺气肿。
中医认为,“肺病者,喘息鼻张”;“肺之壅,喘而两胠满。”本病初起多因外邪侵袭,邪壅于肺,宣降失司;或饮食不当,痰浊内生,上干于肺,壅阻肺气而咳嗽、咯痰。病程日久,影响肺肾,肺肾两虚,肺不主气,肾不纳气,出现动则气喘。此时外邪侵袭,情志不调,饮食不当,常可诱发或加重病情,出现虚实错杂的症状。
[临床表现]
本病发病徐缓,其发展过程由于病因、身体状况及治疗措施不同而有差异。有的患慢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哮喘数年后,即并发肺气肿。但另一些人则经一二十年后,肺气肿仍很轻微,病情进展很慢,长期保持较好的劳动力。
慢支并发肺气肿时,在原有咳嗽、咳痰等症状的基础上出现了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最初仅在劳动、上楼或登山、爬坡时有气促;随着病变的发展,在平时活动时,甚至在静息时也感气短。当慢支急性发作时,支气管分泌物增多进一步加重通气功能障碍,胸闷、气急加剧,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功能衰竭的症状,如紫绀、头痛、嗜睡、神志恍惚。
[预防措施]
1.重视原发病的治疗。积极防治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尘肺等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是预防阻塞性肺气肿的重要措施。
2.增强体质,扶正固本。平时可根据病情选择气功、太极拳、体育运动等适当方式,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扶正固本的药物,如玉屏风散、咳喘固本冲剂、香砂六君子丸、参蛤散等,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防止病情进展。
3.注意饮食及生活调摄。饮食以清淡为宜,禁忌辛辣生冷及过于甜咸之品;忌饮酒吸烟及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注意冷暖适宜,秋冬季节气候骤变时,尤需注意感冒。
4.气功锻炼。气功是一种整体的锻炼,适合于老年人。气息锻炼,主要是锻炼横膈为主的腹式呼吸,通过鼻吸鼻呼或鼻吸口呼,从自然呼吸开始,逐渐使呼吸锻炼至均匀、细缓深长的地步。
[治疗方法]
1.控制呼吸道感染。在并发呼吸道感染时,选用适当的抗菌药物,如螺旋霉素0.3克,每日3~4次;或麦迪霉素,每次0.2~0.3克,每日3~4次;感染严重时可用氨苄青霉素4~6克,静脉滴注;或先锋霉素2~4克,静脉滴注。
2.畅通呼吸道。胸闷气逼明显,可选用支气管解痉剂,如氨茶碱0.1~0.2克,每日3次;或喘定、舒喘灵等。痰多者,可适当应用祛痰剂,如氯化铵每次0.3~0.6克,每日3次;或必嗽平8~16毫克,每日3次。
3.加强呼吸运动锻炼,提高通气能力。呼吸运动锻炼有助于改善膈肌活动,增加呼吸通气量,减少残气量,改善呼吸功能。方法是:让患者先用鼻吸气,呼气时,患者双手按压腹部,张口用力呼气。吸气与呼气的时间以1∶2、1∶3、1∶4的比例缓慢进行,视具体情况逐步延长呼气时间。每日锻炼数次,每次10~15分钟。
4.中医辨证施治。肺气亏虚,表现为咳嗽无力,痰液清稀,语声低弱,动则汗出者,可选用补肺汤加减(党参15克、熟地黄15克、五味子6克、款冬花10克、桑白皮10克)以补益肺气;肺肾阴虚,表现为胸满气短,咳嗽痰少,手足心热,口干喜饮者,宜用麦味地黄汤加减(麦冬10克、五味子6克、熟地黄10克、淮山10克、山茱萸10克、丹皮10克、泽泻10克、茯苓10克)以滋补肺肾;脾肾阳虚,表现为胸闷气逼,呼多吸少,动则气喘,四肢不温者,可用金匮肾气丸加减(熟地10克、淮山10克、山茱萸10克、丹皮10克、泽泻10克、茯苓10克、肉桂3克、制附片10克)以温补脾肾;痰热壅肺,表现为气急胀满,咳喘烦燥,痰黄粘稠,不易咯出者,宜用清气化痰丸加减(瓜蒌仁10克、黄芩10克、茯苓10克、枳实10克、杏仁10克、陈皮10克、胆南星6克、法半夏10克)以清热化痰。
5.单方验方。(1)人参15克、蛤蚧1对、杏仁30克、川贝母30克、紫河车30克,研细末,每次服3克,每日2~3次,用于肺肾两虚之虚喘;(2)天冬12克、熟地黄120克、炒黄柏60克、知母60克,同煎,收膏,每次服2匙,用于阴虚喘逆;(3)胡桃肉500克、杏仁150克,蜜丸,每丸重10克,每日2次。用于老人虚喘。

6.药膳食疗。如见咳嗽痰多,痰液白稀,可自制茯芩苡仁粥,用茯苓粉15克,苡米仁60克加水适量煮粥食用;如见咳嗽时作,声低气促,可自制黄芪粥,用黄芪20克,粳米60克,煮粥加白糖少许食用;亦可自制四仁鸡子粥:白果仁、甜杏仁各100克、胡桃仁、花生仁各200克、共捣碎,每日早晨取20克,加水1小碗,煮数沸打鸡蛋一个,冰糖适量,顿服。

治肺气肿方

药物组成:红参9克,麦冬12克,五味子4.5克,炙甘草3克,半夏9克,核桃仁2克,冬虫草9克,厚朴4.5克,炒杏仁6克,炒苏子6克,桂枝6克,生姜2片。

  适用证:肺气肿。证见咳嗽,气喘,紫绀。

  点评:肺气肿多是慢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哮喘长期不愈导致。此症本虚标实,颇为难治。此方,实质上也就是生脉散、人参胡桃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苏子降气汤等综合而成。生脉散能补肺气的不足,养肺阴枯竭,以收肺气耗散为主;加桂枝行血通阻,兼降逆气;半夏合麦冬,开结气而不燥;厚朴、杏仁降气治胸满;核桃仁冬虫草补肾纳气;生姜、苏子散水降气。配伍恰当,标本兼顾,故有较好的疗效。若唇色紫绀者,去厚朴加莪术9克;有寒热症状者,加苏叶9克,陈皮6克。

慢性气管炎治痰为先,勿忘标和实

洪广祥(江西中医学院)

慢性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尤在老年人中发病率甚高,约为老年人总数的10~15%,寒冷地区发病率较高。慢性患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易并发肺气肿、肺心病。因此,注意发挥中医药防治本病的优势,这对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复发和控制合并症的发生,都具有重要意义。

咳、痰、喘是慢性气管炎的主要临床表现,就大多数患者来说,痰是一个主要矛盾。从病机来讲,以虚为本,以痰为标,本虚标实是本病的主要特点。在治疗上,如何处理整体(肺脾肾炎)与局部(炎症)、本虚(正气虚弱)与标实(痰浊壅盛)的关系,通过多年的临床科研,初步认为,治咳治喘以治痰为先;治虚治本勿忘标和实。并应贯彻“防治感冒,控制感染,辨证施治,扶正固本”的治疗原则。临床实施这一原则时,既要全面考虑,又要突出重点,不要一下子全抓全治,主次不分。因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多具有阶段性,不同的阶段各有其主要矛盾,临床应针对不同的矛盾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1.急性发作期辨证分寒热

慢性气管炎患者因受凉、感冒或其他因素引起咳、痰、喘任何一项症状比平素增重一成以上者,称为急性发作期。临床表现以炎症征象较为突出,病情较急而重,属邪实阶段。此期的关键必须迅速控制感染,防止病势加重。针对这期病情的表现特点,按“急则治其标”的原则。治疗重在祛邪,并应区分寒、热的不同而辨证用药。

急性发作期表现为寒证者,见咳嗽或气喘,痰稀白而量多,伴见恶寒发热,头痛鼻塞,舌苔薄白,脉浮滑。其病机为风寒或寒痰遏肺,肺失宣降,治应辛散肺寒,化痰利气。常用药如生麻黄、桂枝或苏叶、干姜、细辛、紫菀、杏仁、陈皮、牡荆子、甘草等。切忌寒凉、敛肺之药,以免邪遏肺气,迁延不愈。

发作期表现为热证者,证见咳嗽或气喘,痰黄粘稠,且不易咯出,伴见发热或微风寒,口渴,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浮滑数。其病机为风热或兼痰热犯肺,肺失宣肃,治宜辛凉清肺化痰。常用药如桑叶、杏仁、桔梗、连翘、薄荷、鱼腥草、黄芩、浙贝、生甘草等。肺热重者,可酌加金荞麦根、七叶一枝花、天葵子等;咳甚痰多者,还可加用矮地茶、瓜子金等,以加强祛痰镇咳之效果。

2.慢性迁延期辨证分虚实

此期患者以病邪缠绵,症状反复,迁延不愈,功能紊乱,抗病力差为特点。证候表现多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针对这些特点,应按“标本兼顾”的原则,治疗重在扶正祛邪。同时,还应根据肺、脾、肾的临床不同见证,进行辨证施治。

(1)肺虚咳痰证

咳声清朗,多为单声咳或间歇咳,白天多于夜晚,咯痰稀白,痰量20~50毫升/24小时,或伴见胸部憋闷,畏寒背冷,舌质淡红或偏淡,苔薄白,脉多见弦象。其病机为肺气不足,寒痰伏肺。治宜益气温肺,祛痰止咳。常用药如黄芪、百部、紫菀、款冬、杏仁、法半夏、陈皮、天浆壳、矮地茶、牡荆子等。

(2)脾虚湿痰证

咳声重浊,多为连声咳,夜重日轻,咳粘液痰,痰量50毫升以上/24小时,兼见畏寒肢冷,大便稀软,舌质偏淡或胖,有齿印,舌苔白或白腻,脉多弦滑,体检可见有轻度或中度肺气肿征象,肺功能轻度或中度减损。其病机为脾气虚弱,湿痰犯肺。洽宜健脾燥湿,祛痰止咳。常用药如党参、白术、茯苓、甘草、法半夏、陈皮、白芥子、矮地茶、三脉叶马兰(红管药)、牡荆子、天浆壳等。阳虚寒象明显者,加干姜或桂枝。

(3)肾虚痰喘证

咳声喘沉或咳声嗄涩,多为阵咳,夜多于日,咯粘液痰或浆粘痰,痰量80~100毫升以上/24小时,常伴有胸部憋闷,喉间痰鸣,喘息气促,动则加重,畏寒背冷,或兼见腰酸乏力,夜尿频或咳而遗尿,或尿后余沥,舌质淡或胖嫩,或舌质黯,舌边有瘀斑,舌苔白滑润,脉多沉细,或弦滑,两尺弱,体检有较明显的肺气肿征象,肺部听诊可闻及哮鸣音或干湿罗音,肺功能明显减退,实验室检查,肾上腺皮质功能多低下。本证型多见于喘息型支气管炎,或合并中重度肺气肿的患者,其病机为肾不纳气,痰浊壅肺,气血瘀阻。治宜补肾纳气,化痰平喘,活血祛瘀。常用药如补骨脂、五味子、灵脾、沉香、苏子、椒目、葶苈子、牡荆子、青皮、桃仁、红花等。

本证者不仅痰浊壅盛,而且排痰不畅,极易痰郁化热(或称为继发感染),而兼见痰热证候,在用药时可酌情选用黄芩、鱼腥草、桑白皮、鵝管石、十大功劳、野荞麦根、七叶一枝花、天葵子等。大便不畅者,可适当加用大黄,达到腑气通肺气降,以提高平喘效果。临床治疗中,对肾虚痰喘的患者,采取纯攻纯补的方法都不适宜,纯攻则正气易伤,纯补则气壅更甚,只有标本兼顾,扶正祛邪并举,虚实同治,方能取得疗效。

3.临床缓解期突出扶正固本

此期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病情暂时稳定,但机体抗病力差,病根尚未消除,容易复感外邪,而使临症复发或加重。因此,必须重视缓解期患者的治疗。朱丹溪说:“久病之症,未发宜扶正为主,已发以攻邪为主。”可见中医很早就注意到了缓解期治疗的重要意义。慢性气管炎缓解期以本虚为主,标症不突出,按“缓则治本”的原则,治疗的重点在于扶正固本,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以巩固疗效,减少或控制复发。

缓解期扶正固本一般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如体育锻炼、气功、针灸、药物等。“冬病夏治”是慢性气管炎患者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通过“冬病夏治”可以减少或控制复发,甚至可望治愈。药物治疗,同样要坚持辨证施治的原则,一般可分为三种情况:

  • 如偏于肺脾气虚者,以益气补脾为主,常用方剂如玉屏风散、六君子汤加减;

  • 偏于脾肾阳虚者,以健脾益气,补肾壮阳为主,方以右归丸、桂附八味丸、四君子汤加减;

  • 偏于肺肾阴虚者,以滋养肺肾为主,方以七味都气丸、金水六君煎、六味地黄丸加减。

必须提出,慢性气管炎缓解期,虽然以本虚为主,但病因有“宿根”,余邪不尽,稍遇气候骤变,极易引起病情反复。因此,服用扶正固本方药时,要适当配合祛痰利气和防治感冒的有效方药,以减少反复,保证缓解期治疗方法的正常进行,有利于提高扶正固本的预期效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