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一张方子,烘干肺中痰,过瘾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文中所属配伍、方剂,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借鉴、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每一天,我下了班,走进书房,点起灯,打开电脑和键盘。

我在想,我可以为我的读者说些什么。

太专业的,无法用浅显的语言描述。太简单的,似乎又不和大家的胃口。

所以,我只能按照我的直觉,把当下这个时令里,最容易出现的问题,说给我的读者。

想到这儿,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我最近读到的一张医案。它很典型,我想说给你。

故事的主人公,是湖南省老一辈中医临床家易聘海。这个人,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他了。他生于1892年,卒于1972年,是湖南岳阳县人。我要说的这个医案,是他的学生魏氏整理的。

有一次,易老师接诊一个六十岁的老患者。他是一个老人民教师。最近这二十年来,经常是一入冬就咳嗽,多痰。当时,他曾经到医院做过多次检查,发现没有太大问题,无法下手治疗。最近这个冬季,病情又发作,且增添疲倦乏力之感。这可怎么办啊?眼看要因为这个病,离开三尺讲台了,老教师就找到了易师。

刻诊,见患者脉象沉滑,舌苔厚腻,自述早晨起来痰稠色白,咳吐尤多。这病的发作非常有规律,就是每天入冬以后加重。

易师没多想,立刻写了一张配伍。方见——

党参12克,干姜6克,苍术9克,制半夏9克,茯苓15克,橘红9克,白芥子9克,细辛6克,五味子6克,甘草3克。水煎服。

结果,药用10剂,患者诸证悉平,咳嗽痰多胸闷现象完全消失。以至于第二年的春天,春寒料峭,患者辛勤忙于教务,却依然精神矍铄,未曾发作。

这里头有什么学问呢?要我说,这患者肺里的痰啊,是活生生被易师给“烘干”的。

如何烘干的呢?

首先,你得明白一个道理,这就是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则痰湿丛生。痰湿上犯于肺,则肺中储痰。脾湿为什么容易上犯于肺?因为脾属土,肺属金,土能生金,母病及子。

比如说上文这个老患者,脉沉,说明病势在里,气血不足,鼓动乏力,脉滑,说明痰湿淤阻脉道。舌苔厚腻,说明痰湿上泛。再加上他日益出现体倦乏力、精神疲惫之感,这些都说明,此人脾虚有湿。湿邪上犯于肺之后,他就开始咳嗽,多痰。由于冬天的时候,阴寒之气盛,痰湿为阴邪,得其时而发作,故而一入冬就加重。

因此,当务之际,就是从理脾开始。脾是生痰之源。要治,就去治这个病根。

那用什么治呢?你看上头的配伍,它其实是两张古方的合方。一个是理中汤,一个是二陈汤。

理中汤,是温里剂,主要配伍是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人参健脾益气,干姜温里散寒,白术健脾燥湿。炙甘草温中护脾。二陈汤,是治痰之总剂。它的主要构成是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其中半夏燥湿化痰,陈皮行气化痰。茯苓健脾利水。这两张古方合用,一方面温里,一方面祛痰化湿,很合法度。它特别适合每逢冬季就寒痰咳喘的人。

易师的配伍,无非就是白术换成了苍术,增添了除痰行气的的白芥子,并且用细辛和五味子敛肺止咳。其中的细辛,易师用到6克,值得注意。一般来说,细辛用量不超过3克。这个说法,主要是针对散剂。就细辛入汤剂而言,老一辈中医人用到5到6克的比比皆是。不过,现代的中药学教材里头,细辛的用量明确注明,汤剂不超过3克,散剂不超过1克。这里头到底谁是谁非,如何结合病情定夺,还需要认真研究。读者朋友只可借鉴参考,不要盲目照搬。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个配伍是温脾除痰的代表配伍,很有针对性,是值得借鉴的。

我为什么要讲这个呢?方才我说了,痰湿为阴邪,寒冬季节为其时令。所以,眼下这个秋冬季节,咳嗽多痰、气管不好的人,会多起来。我把这个经验介绍出来,就是给大家作以参考。如果有需要,可以在中医师辩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更主要的是,我们得明白,我们身上的这些不舒服,到底是因何而来,又该如何让它尽快消失。我们掌握一点这样的知识,面对疾病,就多了一点主动权。

匆匆忙忙,又是一篇文说写完了。我敲击键盘的声音,伴着秒针滴答作响,带着温度,都被我注入文字里。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