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合并急性脑梗死一例

女,29岁,主因感冒、发热1周入院,体温最高达38.6℃,伴右侧额颞部胀痛,偶有恶心、呕吐,曾查头颅CT和脑电图未见异常,给予抗病毒、抗感染、醒脑等治疗,头痛略好转但仍有发热,5d前患者间断出现幻觉和认知障碍,表现为人物性质改变、年代感错乱、不认识家人,每次持续10min后缓解。遂行头颅MRI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未见异常。

1d前患者与家属交谈时出现口角抽搐,双眼上吊,口腔分泌物增多,伴意识不清,无四肢抽搐及大小便失禁,给予地西泮25mg静推、苯巴比妥0.1g肌内注射后,症状持续7~8min后缓解,

患者自此次发病后情绪紧张,饮食少,急查头颅CT未见异常,次日查头颅MRI(图1)、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及磁共振静脉成像(MRV)未见明显异常。

查脑脊液提示单纯疱疹病毒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阳性,血抗核抗体(ANA)等免疫学指标阴性,生化检查阴性,临床诊断边缘叶脑炎、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立即给予相关治疗,4d后患者病情突然加重,出现昏迷及频繁癫痫发作,进而出现低通气,给予气管插管、脑保护等治疗,患者低通气得到纠正但仍意识不清,呼之不应,压眶无明显疼痛反应,双眼左侧凝视,下颌及双手指不自主运动,腱反射亢进。

头颅MRI及扩散加权成像(DWI)提示:双侧枕叶、岛叶、顶叶及右侧胼胝体、扣带回多发片状T1WI稍低、T2WI及FLAIR稍高信号,DWI呈明显高信号,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呈极低信号,部分病变区域脑回肿胀,脑沟变浅(图2);MRA提示:双侧大脑前中后动脉血流边缘毛糙,粗细不均匀,可见多发节段性狭窄。随后查盆腔CT平扫提示:右侧卵巢椭圆形囊性低密度影,局部见小灶脂性密度及点状钙化,考虑畸胎瘤可能性大(图3),术后病理回报囊性成熟型畸胎瘤。

临床医师汇总:患者目前影像学检查结果及临床表现后考虑不除外抗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脑炎,经患者家属同意,将患者脑脊液及血液标本送北京协和医院检查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结果提示:脑脊液抗NMDA受体抗体强阳性(++),血清抗NMDA受体抗体弱阳性(+-)。故修正诊断为抗NMDA受体脑炎合并多发急性脑梗死,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立即给予相应治疗,四个月后复查MRI提示:原脑内病变呈现脑梗死慢性期改变(图4);头颅MRA提示双侧大脑前中后动脉狭窄范围及程度较前明显好转。

图1:T2-FLAIR示显示双额叶、顶叶脑实质内未见异常信号影

图2:A~C:T2-FLAIR及DWI示双侧顶叶及右侧扣带回多发片状高信号影,ADC图呈弥散受限改变.

图3:盆腔CT平扫显示右侧附件区见卵圆形囊性低密度影,病变后部见小灶样脂肪密度及点状高密度影(箭)

图4:治疗4个月后复查。T2-FLAIR示双侧顶叶及右侧扣带回病变呈脑梗死慢性期表现

讨论抗NMDA受体脑炎是自身免疫性脑炎中发病率最高的一个亚型。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精神症状、癫痫发作、记忆障碍、意识下降及通气障碍等,部分患者存在前驱期及前驱事件。文献报道约38%的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合并肿瘤,极好发于中青年女性,比例高达97%,男性及儿童也有少量报道,合并的肿瘤绝大多数是卵巢畸胎瘤,少见的有睾丸畸胎瘤、小细胞肺癌等。

抗NMDA受体脑炎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晰,可能与肿瘤、感染、基因等因素有关。崔丽英等认为脑脊液抗NMDA受体抗体阳性为本病的主要诊断依据,若仅有血清抗体低滴度阳性则需谨慎诊断本病。本病的头颅MRI平扫无特异性表现,文献报道约55%患者脑内有异常T2WI及FLAIR高或稍高信号,主要位于海马、前额叶、颞叶、岛叶、基底节、小脑、胼胝体、脑干等。吴颖颖等搜集的11例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中,5例患者脑内未见异常表现,1例脑内多发脑梗死。

本例入院治疗早期并未见脑内MRI异常表现,随病情进展并纠正通气障碍后,发现脑内多处ADC值减低区,提示局部脑组织的细胞毒性水肿状态,四个月后复查也证实上述脑内病变进一步液化、囊腔化,转归为脑梗死的软化灶期。脑梗死的发生,笔者分析原因:一方面该病导致的通气不足引起脑组织的缺氧继而缺血,另一方面抗NMDA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造成了脑血管内皮的炎症反应,继而出现刚入院时正常头MRA演变成后期的多处管腔狭窄,引起脑灌注量的减低而出现急性梗死。

总结本例特点:患者年轻女性,发病前期为普通感染症状,随之逐渐出现精神异常、癫痫及低通气等,脑脊液及血清抗NMDA受体抗体阳性,合并右侧卵巢畸胎瘤,但脑内未见脑炎改变,而是伴发多发急性脑梗死,虽然该病急性脑梗死发生率不高,但也要提醒广大医师做出相应鉴别诊断,必要时可以行颅脑增强CubeFLAIR及增强T1WI检查。

参考文献(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