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道长:悟道没有那么玄乎,看懂老子的“明”字,离悟道就不远了

马道长的传奇身份经历

2017年在北京认识了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马道长,他曾是中国道医学术大会秘书长,出入儒释道三家,对诸子都有浓厚兴趣。

他是汉族人,18岁入伍,40年前的一次机缘,他结缘了宁夏一家清真寺,成为一名穆斯林成员。后来也是在银川,他又皈依了佛门。然后在北京,先是皈依全真道,最后在湖北,与妻子一起,双双成为正一道的忠实信徒。

他解释说,在世俗看来,这是不可思议的,但像他这种身份的还真不少。

他曾出了不少书,主要是皈依正一道以后,几十年的人生积淀,思想更加成熟,也有了固定的生活,可以坐下来总结自己的人生感悟,才有了几本书的出版,这些书都是道家方面的。

我对他的博学十分敬佩,时隔四年,因为挖掘道家文化,我们再一次取得联系。我没有办法满足他的要求,去到成都参加一次公益活动,但他却在百忙之中回答了我的很多问题,主要是关于“悟道”的问题。

悟道没有那么神秘,就是看开了,通透了

研究传统文化的很少不涉及一个“悟”字。说到“悟”,似乎有一种玄虚缥缈的感觉,很有一番宗教意味。

马道长说,他年轻时,也对悟道抱有一种神秘的幻想,因为他听人说,不是修者,难证大道,就感觉“大道”一定是很神奇的。现在看来,我只能说理解这种认识,但不能认可。

何谓证道?就是求证大道的存在。方法固然很多,比如向别人学习,经名师指点,寻找、对照前人的求道所得等等,不要把证道、悟道看得那么神秘,不论哪一家,本质上都是教会人挖掘自身潜在能量,让生命更有意义。

证道这个词出现在宋代,它要表达的就是通过实践,来证明和求得生命终极意义的答案,是大悟大彻的极致之路。

人生的终极意义是什么?说起来玄乎得很,其实就俩字:通透。

高级一点的证道,是用自己的行动和切身感受,去证明自己追求的”道“乃是人生真理,是永恒之道,如果你的实践结果证明了你的所思所追是真实不虚的,那便是证道了。

用当下比较科学的观点来讲:一切证道的过程都是先有理论或思想,再用实践来检验和证明理论或思想,如此而已。

“指月之手”不是月,但“指月之手”也不仅仅是“手”

指月之手是捷径。

既然先有思想,文字和语言不就是理论或者思想的载体吗?我经常会听说不要着了文字相,大道是用来“悟”的,不要在文字上打转转。您觉得这话有道理吗?

他说:我认可这种认识,但它只是提醒,不是圭臬。

几十年来,我所接触的道学界朋友,遍布国内、欧美日韩,当然还有不少外国人,他们从事着不同的行业,有普通研究者,也有研究员、教授,作为道上人,接触最多的还是三教中人。

但这些人当中,很少有人不依赖于文字和语言。而且越是研究者,对文字的依赖性越大。所以当你以自己的“悟道观”去衡量别人的观点时候,你一定陷入了自设的“器”中,道泛呵,它在万物,坐忘是,修行是,写作也是,为何只有你的方式才能悟道?

六祖说我能指给你看月亮的真相,我的手指只是工具,是导向而不是月亮。问题是,世俗中人,有几个不被“浮云遮望眼”?而且除了这个“手指”,一切文字和语言都是“手指”,都是导向,离开了这个导向,所谓的“悟”,只能是空中楼阁。

文字和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也是思想的迷障。

想必你是知道六祖慧能和圣人王阳明的悟道故事的吧?都说六祖慧能没有文化,是靠慧根悟道,只听了几次弘忍法师的讲法,便彻悟。而王阳明的龙场悟道,更为世人所知。

六祖没文化能悟道,而圣人王阳明是饱学之士却曾苦于一时不能悟道,为什么,你想过吗?

我说那是弘道的需要。有的“见性成佛”之说,他要告诉人们的就是人人皆可成佛;王圣人悟道前的困惑,意在说明他发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真相后的顿悟,道在内心,无须外求。

王阳明龙场悟道

卢道长说:的确有这层意思。过去有文化的人太少了,如何弘道?且大道至简至易,无所不在,就是告诉人们,人人可成圣成佛。

六祖和王阳明,都是我心中的圣人,他们悟道的情形虽然并非传说的那样传奇。但六祖慧能和王圣人的顿悟,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厚积沉淀后的爆发。

文字的力量。文化,就是以文化心。看到了甲金文的“文”字写法了吗?“文”的外观是一个站立的大人,里面一个“心”字,就是外物在心中的反映,是人对外部世界的观感。

无论是别人传授的,还是自己得来的,“吾用吾心”即是“悟”,一个“心”字便是“悟”的全部秘密,用“心”对待,“观”摩透了,也就“悟”了。

传说,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可见文字的出现,是人类惊天动地的大事件。汉字的六书造字法闪烁着先贤的智慧,传递着远古的信息,所谓通古博今,离开了文字和语言,就无从谈起。

不同的文字组合,表达着不同的思想,同样是汉字,不同的文字表达和口头传播,构成了不同的学派,离开了文字和语言的传播,哪里还有儒释道?人们分得清这是道家思想,那是儒家思想,而不是佛学思想,这是玄学观念,而不是宋明理学,就是因为有了文字。

仓颉造字

文字的障碍。人会对自然现象产生觉察和联想,这就是思想,也就是六祖所言之“月”。指月之手不是月,文字本身也不是月。文字所能告诉人们的是“非常道”,要想悟透形上之“常道”,还得突破文字的局限性,通过慧思慧悟来驱散遮月的云雾。

一切文字障碍,唯“明”不破

老子如何“悟道?

“悟”和“道”都是中国本有的词汇和含义,但道家、儒家经典里均没有“悟道”一词。

《老子》没有“悟道”之说,但不代表老子无“悟道”之妙门。

涉及到“悟道”之意的,在《老子》 书中,是一个“明”字。何谓“明”?如何“明道”?

何谓明?——“见小曰明”,又说“知常明也”,“知和曰明”,“自知者明也”等。很显然,老子从不同方面论证了“明”的不同状态特征。

其中的“常”,传世本《道德经》和帛本《老子》都是“知常曰明”,这个“常”不是“恒道”,而是指平常、常规、普遍规范、规则,这种常规会随着时空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小就是微,就是“无”,就是万物浑然为一,萌芽未动,独见为明。

能够坚守“道”的人,从小处着眼,从细微处下手,防微杜渐,就是“明”,这种“明”指的是依顺客观法则和运行规律。

韩非子《喻老》篇说:箕子见象箸以知天下之祸,故曰'“见小曰明”。

曳明——“恒善救人”是为“曳明”。万物都有其长短处,不能以“短”废“长”,善于“辅万物之自然”,施惠于万物,无所遗漏,则人无弃人,物无弃物。这就是“曳明”,即没有偏私。

微明——知微见著之明。“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明了“反者道之动”的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知道“事物将要收敛前必定是张开的”这些道理,能在细微的变化中窥见其发展趋势,就叫“微明”,即预见性。

总之,老子所讲“明”就是明道、悟道,是小中见大的明察,没有偏私的眇要,知常守一的通透,知强守弱的明达。千言万语汇成两个字:无为,在事物的初始状态下的作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