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人物之柳公权
柳公权生于大历十三年(778年),祖父柳正礼,邠州士曹参军;父柳子温,丹州刺史;兄为中唐名臣柳公绰。柳公权自幼勤奋好学,十二岁就能作辞赋。
陕西西安 柳公权像
元和三年(808),柳公权登进士第,为秘书省校书郎。李听(字正思,西平郡王李晟之子)镇守夏州时,柳公权入其幕府任掌书记。元和十五年(820),唐宪宗暴死,唐穆宗李恒即位,柳公权进京回奏政事,穆宗对他说:“朕在佛寺中看到你的笔迹,想见你很久了。”任命他为右拾遗,补翰林学士,后又升为右补阙、司封员外郎。唐穆宗骄奢怠政,一次询问用笔方法,柳公权趁机进谏:“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穆宗为之改容,“知其笔谏也”。
柳公权历穆宗、敬宗、文宗三朝,都在宫中担任侍书,其兄柳公绰致书宰相李宗闵说:“我的弟弟苦心钻研文章书法,先朝只任他为侍书,这种职务,和占卜小吏没有什么区别,我也以此为耻,请给他调换一个闲散职位。”柳公权升任右司郎中,又转为司封郎中、兵部郎中、弘文馆学士。文宗思念他,又召他为侍书,升任谏议大夫,又改为中书舍人,充翰林书诏学士。每次回答文宗的提问,常常是蜡烛燃尽而谈兴不减,还不肯花工夫去取蜡烛,宫中婢女便用蜡油谌纸来照明。
玄秘塔碑 拓本
一次,文宗在便殿召见六位学士,说起汉文帝节俭,举起自己的衣袖说:“这件衣服已洗过三次。”学士们都纷纷颂扬文宗的节俭品德,只有柳公权闭口不言。事后文宗留下柳公权询问,柳公权回答说:“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澣濯之衣,乃小节耳。”当时周墀在场,听了这番话吓得浑身发抖,但柳公权却理直气壮。文宗对柳公权说:“极知舍人不合作谏议,以卿言事有诤臣风彩,却授卿谏议大夫。”第二天下旨,任他为谏议大夫兼知制诰,仍任学士,负责撰写诏书。
唐宣宗贞陵
开成三年(838年),柳公权任工部侍郎,但只是备员。文宗询问:“近日外议如何?”柳公权回答:“自从郭旼被任为邠宁节度使,人们议论纷纷,有的说好,有的说不好。”文宗说:“郭旼是尚父(郭子仪)的侄子,太皇太后(懿安郭皇后)的叔父,在职也没有过错。从金吾大将升任小小的邠宁节度使,有什么可议论呢?”柳公权说:“凭郭旼的功绩和品德,任节度使是合适的。人们议论的原因,据说是郭旼把两个女儿献入宫中,因此才升官,这是真的吗?”文宗说:“他的两个女儿进宫,是来看望太后的,并不是他进献女儿。”柳公权说:“常言说,瓜田不拾履,李下不整冠,如没有嫌疑,为什么这事嚷得家谕户晓?”他又举出王珪劝太宗送卢江王妃出宫的事例,文宗当即命内使张日华把二女送回郭旼家。
文宗曾夏日与学士联句,出句:“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柳公权续:“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当时丁、袁五学士皆都出联句,文宗只吟诵公权两句,说:“辞清意足,不可多得。”命柳公权题于宫殿墙壁,每字方圆五寸,叹:“钟(繇)、王(羲之)复生,无以加焉!”开成五年(840年),文宗驾崩,唐武宗李炎即位,罢内府学士,任柳公权右散骑常侍,宰相崔珙还举荐他为集贤殿学士、判院事。李德裕本来对柳公权很好,柳公权被崔珙举荐,他却很不高兴,便将柳公权降为太子詹事,改太子宾客。后经升迁,柳公权任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封河东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还担任左常侍、国子祭酒,并曾任工部尚书。
唐宣宗大中(847—860)初年,柳公权任少师。大中十二年(858年)正月一日,宣宗在元旦举行朝会,柳公权年已八十,便在群臣之首向宣宗称颂祝贺,因含元殿较远,柳公权到时因年迈已感疲惫,在称贺之后,本要为宣宗上尊号“圣敬文思和武光孝皇帝”,但柳公权误称“光武和孝”,被御史弹劾,罚了一季的俸禄。直到唐懿宗咸通(860—874)初年,柳公权才以太子太保之职致仕。咸通六年(865年),柳公权去世,时年88岁,获赠太子太师。
柳公权蒙诏帖
柳公权在研究和继承钟繇、王羲之等人楷书风格的基础上,遍阅各家书法,并学颜真卿,自创立“柳体”楷书 ,树立后世百代楷模,成为“唐书尚法”的突出代表之一。柳体楷书较颜体显得均匀瘦硬,故有世有“颜筋柳骨”的说法,也体现从盛唐到中唐的社会审美观的变革。
唐代元和年间以后,柳公权声誉日隆,柳公权声誉远播海外。唐宣宗曾召柳公权真书“卫夫人传笔法于王右军”十字;行书“永禅寺真草千字文得家法”十一字;草书“谓语助者焉哉乎也”八字,宣宗乃赐锦彩及瓶盘等银器,又令自写谢状,不拘真书、草书。当时的公卿大臣为先人立碑,如果得不到柳公权所书的碑文,会被认为不孝。外邦入贡时,都备下的钱财以购买柳公权的书法。现代人学书法入门,依然首选唐代颜、柳、欧、褚、虞等书法家的字体,柳公权所立的楷书的规范,至今是学习书法的指导,为楷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柳公权工诗,有出口成章之才,文宗曾称赞他:“子建七步,尔乃三步焉”。《全唐诗》有其存诗五首,《全唐诗外编》存诗一首,《全唐文》《唐文拾遗》等亦有其作品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