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秋天总是在不经意时,悄悄入侵了夏的世界 2024-06-12 17:03:05 文丨冯骥才 《艺术家们》选摘秋天总是在夏天不经意时,悄悄入侵了夏的世界,把它无所不在、一统天下的绿色一点点消解,然后就在这绿得最最深浓的地方,呈现出秋天最具标志性的色彩——金黄。秋的到来从来都无声无息,它最初只是叫这小小的不起眼的一片叶儿变黄。谁能想到这一叶金黄,渐渐会在天地之间变成一片浩荡。人最不能抵抗的是两件事:一是大自然的四季,一是生爱死。前者属于天地,后者则是生命的本身。不管你怎样惜春或挽秋,也不管你如何渴望不死与永生,都无法阻止这上天的意志。那么爱呢?生是起始,死是终结,中间最伟大的事便是爱。爱是生命的一种渴望,一种燃烧,它也无法阻止。可是比起生死,爱又有一点复杂。首先爱是随性的,它变化莫测。其次它是两个人之间的事,它不一定是两个人共同朝一个方向推动车子,有可能各自发力,南辕北辙,最后毁掉了爱本身,甚至包括自己。这朵刚刚在楚云天与雨霏间开出的小花,接下来该会怎样?楚云天的天性纯良,学识丰富,喜欢表达,又正当精力充沛的青春年少,他不缺朋友。当然,在他心里分量最重的一个圈子还是他们“三剑客”。把三剑客牢牢拧在一起的,是他们共同酷爱的艺术。但对于楚云天来说,只是这一个圈子还不够,因为罗潜与洛夫都不是他另一个挚爱——文学上的知己。虽然气质优雅的隋意酷爱诗文,文学感觉也相当不错,可隋意终究是妻子,文学需要见多识广。在文学上能够与楚云天真正聊得来的,就像在绘画上的罗潜和洛夫,恐怕只有苏又生一人。他佩服苏又生,比他年长几岁,读的书也比他多。可是当其他人和他坐在一起,就全听他一个人说了。那时代,图书馆内大部分图书都封存了,若想得到一本真正的好书,就得像大雪天后的麻雀到处觅食那样。如果一本好书出现了,便一定要在朋友间传来传去,你争我夺,每个人得到的看书的时间都极有限,有时一部长篇只给你一天的时间。这样的好书在这帮朋友中间其实只是像旋风那样飞快地一转,随后就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在精神上如饥似渴的年轻人当中,满肚子书的楚云天自然就像寒天雪地里的小小一堆篝火。他一出现,大家就会把他围在中间,汲取精神的暖气。善于讲述、表达、渲染的楚云天便成了一个民间英雄。他会随心所欲地把他看过的某一本书、某一个精彩的故事栩栩如生地讲述出来。他所讲的大多是听故事的年轻人从没读过的名著。他也不知道自己哪来的这种能耐。他非常善于渲染气氛,能够精巧地剪裁故事,把名著中所有啰唆与累赘全都删去,精华提炼出来;他是画家,有能力把故事讲得有声有色有画面感,让人物活灵活现,使听故事的人身临其境。当他自己也进入所讲述的故事时,会灵感忽至,冒出一些更绝妙,更感人,更意想不到的情节或细节来。有一次,罗潜在场听过,对他笑道:“故事结尾是你编的吧?”他说:“你怎么知道?”“我没看过这本书。”罗潜说,“不过,我是觉得这结尾带着你喜欢的一种结尾——感伤。”楚云天说:“这本书我看到时,后边缺了十几页,我也不知道什么结局,只能顺着情理来编了。”罗潜忽问他:“你认为一个人的结局是生来就定好的,还是原本会有好几种结局,最后由你选择?”楚云天说:“我认为人之所以活着,就是还不知道自己的结局。但我相信一个人最后的结局里一定有他个人的成分。”“你所说的个人的成分都包含什么?”“时代、性格和选择。”“有没有偶然因素?”“偶然中的必然和必然中的偶然。”罗潜沉吟片刻,说:“文学比绘画深刻得多了。”《艺术家们》 冯骥才著楚云天近来与苏又生的联系多了一点。主要是他想从苏又生那里借一点西方的文学经典来。苏又生是个修养甚深、人品很正的人。由于比自己大几岁,楚云天称他老苏。老苏精瘦强干,嘴大健谈,喜欢大声说话和大笑,抽烟很凶,楚云天几乎没见过他手指不夹着烟的时候。老苏走路也抽烟,走路也要抽烟的人才是真正的烟民。在云天刚刚被赶到这红顶小楼来时,原房主被扫地出门,很长时间二层的屋子全是空的。每每老苏来访,云天与老苏就拿着两个凳子、水壶和杯子,到二楼的空屋子里海阔天空地神聊。往往从下午聊至天黑。天黑就不能再聊了,因为二楼没电。他们聊的全是文学。老苏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才学很高,记性出奇的好。他自夸堪比“三言二拍”中《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的王安石。遗憾的是父亲身在海峡那边,又做军官,他就难受重用,被贬到了天津的小剧团——豫剧团做编剧。七十年代时自然是无戏可写,无事可做。他的性格爽快又好强,大大咧咧,对生活一切的不顺都若无其事,好像他只要有书看,有烟抽,能聊大天就行。他俩从古到今,从《聊斋》聊到欧·亨利,从《演员自我修养》聊到梅兰芳,从徐策跑城聊到中国画的空白,一直聊得古今贯通,地阔天宽……从日头穿窗而入,直到太阳西没而出,空荡荡的房间一片昏然,连老苏的烟头都发亮了,才收了话题。这时,隋意会把煮好的两大碗带有肥肉片和菜叶的汤面端下来,再拿上一张方凳当桌子。赶到月初刚发了工资的时候,还会添上一瓶啤酒和一包香喷喷的五香花生。这便是他们非常快乐的一天,很尽兴又很享受的一天。老苏待云天的友好表现在借书给他。他从不借书给别人,只借给云天。他借书的规矩向来很严格,严格到了死板的地步。他说好借给你几天,到时必还,到时不还,再借就难。奇怪的是,老苏在西城外针市街上的那个家中,只有简简单单几样家具单摆浮搁,没有书架。可是只要云天想读哪本名著,老苏都会拿给他。他的藏书足有一两千本啊,可是这么多的书都放在哪儿了?云天知道这是不能问的。那时这些书都是“四旧”,是违禁品。能如此慷慨地借书给你,天下没有几人。今天,云天想向他借泰戈尔的《飞鸟集》。老苏说:“这本书你不是看过了?有些句子你不是都会背了吗?”云天说:“重读一遍感受会不一样。”过两天老苏把这书用报纸包了一下给他送来,云天很高兴,因为这并非他要读,他是想推荐给雨霏读。自从那天——那是怎样的一天,反正是他从未有过的一天,雨霏就是一种“无限温柔的存在”了。他有生以来,第一次有了秘密。甜蜜的、快活的、骤然而至的、不可告人的秘密。由于这秘密藏着一个神奇而大胆的吻,这秘密就有了一种偷吃禁果的快乐。这一切来得太快。由绝不可能,还没有通过可能,就变成了现实。直到现在,他都没来得及去想,更没有去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对是错,他只是带着无限的快意,梦游一般地往前走。跟着谁走?她吗?她往哪里走?她不是上帝,她是爱神,谁也不知道爱神孰是孰非,会把他引向哪里。(节选自长篇小说《艺术家们》 冯骥才著)点击上图即为京东购书页面 展开下载今日头条阅读剩余100%内容 赞 (0) 相关推荐 在读 | 郜元宝:冯骥才《艺术家们》,在“富于诗意的老画”内外 这本书,可以看出冯骥才的文学探索,也可借此思考当代文学应该如何坚持和拓展反思. 00:00 / 01:18自动x1 2021年,夜光杯·读书推出专栏,让更多人"在读"中悦读.悦心. ... 冯骥才《艺术家》阅读练习及答案 艺术家 冯骥才 四月初已进入春天的时光,窗外所有树木的树芽都在逐步变成生气十足的新叶,绿叶才是春天开出的花.清晨的风还有一点凉意,吹在楚云天身上叫他神清目朗,分外清爽. 他把一张洁白的宣纸铺在临时搭起 ... 冯骥才艺术家们 冯骥才先生的长篇小说新作<艺术家们>,是一部风格清新雅致的写实作品.与李洱的<应物兄>和刘心武的<邮轮碎片>一样,将目光瞄准了经历过文革,如今又直面市场经济大潮的知 ... 背弃艺术者,美自然弃他而去——读冯骥才最新长篇小说《艺术家们》 <文汇读书周报>第1817号第一.二版"特稿" (2020年12月25日发行) 背弃艺术者,美自然弃他而去 --读冯骥才最新长篇小说<艺术家们> 张家鸿 & ... 冯骥才:这本书在我心里压了太久了 2021年10月23日,"2021南方文学盛典"在广东佛山顺德举办. 冯骥才先生凭借长篇小说<艺术家们>荣获本次南方文学盛典的最高奖项:2020年度杰出作家. 今天,我 ... 冯骥才《艺术家们》在充沛的历史感中记录一个美好的年代 来源:北京日报2020-11-24 09:10 作者:方岩 作为职业评论者,我这些年的关注重点集中于20-40岁这个年龄区间的作家的作品,所以读到<艺术家们>这样前辈作家的新作时,能强烈地 ... 【卧虎说】《小小说作家代表作》系列点评•冯骥才篇/《苏七块》 作者简介 卧虎:作家.编辑.策划人.先后在县城.省城.京城等从事新闻和写作30余年.全国小小说高研班创始人和1-14届负责人,开创小小说网络教育先河,网上发表小小说教学相关文章万余篇. 卧虎主编< ... 《人生感悟荟萃:秋天总在夏天不经意时,进入了夏的世界呈现点点金黄》 秋天总是在夏天不经意时,悄悄入侵了夏的世界,把它无所不在.一统天下的绿色一点点消解,然后就在这绿得最最深浓的地方,呈现出秋天最具标志性的色彩--金黄. 入秋后,明显感觉气温降低,风也冷了些. 这是一个 ... 冯骥才:秋天的音乐 中国诗歌文学精品 文化 / 诗词 / 人生 / 休闲 / 秋天的音乐 作者|冯骥才 你每次上路出远门千万别忘记带上音乐,只要耳朵里有音乐,你一路上对景物的感受就全然变了.它不再是远远呆在那里.无动于 ... 夜话丨冯骥才:秋天的音乐 "你每次上路出远门千万别忘记带上音乐,只要耳朵里有音乐,你一路上对景物的感受就全然变了--" 秋天的音乐 (节选)作者:冯骥才 你每次上路出远门千万别忘记带上音乐,只要耳朵里有音乐 ... 夜话丨冯骥才:黄昏时听音乐是一种特殊享受 生活处处蕴藏着美好和欢喜 关键在于 善于发现,懂得感受 感 觉 作者:冯骥才 黄昏时听音乐是一种特殊享受.那当儿,暮色浓深,屋里的一切都迷蒙模糊,没有什么具体清晰的形象映入眼帘,搅乱心脑,心灵才能让听 ... 母亲节分享幸福 | 冯骥才《母亲百岁记》 母亲百岁记 文 / 冯骥才 ღ 留在昔时中国人记忆里的,总有一个挂在脖子上小小而好看的长命锁.那是长辈请人用纯银打制的,锁下边坠着一些精巧的小铃,锁上边刻着四个字:长命百岁.这四个字是世世代代以来对一 ... 【 大爱无疆 】母亲节分享大作家冯骥才的《母亲百岁记》 [ 大爱无疆 ]母亲节分享大作家冯骥才的<母亲百岁记> 周游太虚幻境 11分钟前 阅读 8 关注 来自话题 #亲情故事在身边 2.6万篇 [ 导读小引 ]近读冯骥才先生的<世俗奇人& ... [转载]冯骥才笔下的巴黎 原文地址:冯骥才笔下的巴黎--法国的风情与浪漫作者:夏日清泉 读了作家和画家冯骥才笔下的<巴黎,艺术至上>,很喜欢他写的游记和拍摄的照片.从一个作家和画家的角度观察生活,比我们普通人的视角 ... 跟冯骥才聊聊“小桥流水”和“人家” ■记者 陈抒怡 西塘古镇 "毛豆.蝴蝶,这回没有遇到,因为现在游客实在是太多了,但是不是能遇到其他的细节,很难说."近日,在浙江省嘉善县西塘古镇召开的传统村落保护国际研讨会上,近8 ... 冯骥才:一个民族不怕犯错,就怕记不住教训 冯骥才,1942年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宁波慈溪县,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画家.早年在天津从事绘画工作,后专职文学创作和民间文化研究.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中国小说 ...
文丨冯骥才 《艺术家们》选摘秋天总是在夏天不经意时,悄悄入侵了夏的世界,把它无所不在、一统天下的绿色一点点消解,然后就在这绿得最最深浓的地方,呈现出秋天最具标志性的色彩——金黄。秋的到来从来都无声无息,它最初只是叫这小小的不起眼的一片叶儿变黄。谁能想到这一叶金黄,渐渐会在天地之间变成一片浩荡。人最不能抵抗的是两件事:一是大自然的四季,一是生爱死。前者属于天地,后者则是生命的本身。不管你怎样惜春或挽秋,也不管你如何渴望不死与永生,都无法阻止这上天的意志。那么爱呢?生是起始,死是终结,中间最伟大的事便是爱。爱是生命的一种渴望,一种燃烧,它也无法阻止。可是比起生死,爱又有一点复杂。首先爱是随性的,它变化莫测。其次它是两个人之间的事,它不一定是两个人共同朝一个方向推动车子,有可能各自发力,南辕北辙,最后毁掉了爱本身,甚至包括自己。这朵刚刚在楚云天与雨霏间开出的小花,接下来该会怎样?楚云天的天性纯良,学识丰富,喜欢表达,又正当精力充沛的青春年少,他不缺朋友。当然,在他心里分量最重的一个圈子还是他们“三剑客”。把三剑客牢牢拧在一起的,是他们共同酷爱的艺术。但对于楚云天来说,只是这一个圈子还不够,因为罗潜与洛夫都不是他另一个挚爱——文学上的知己。虽然气质优雅的隋意酷爱诗文,文学感觉也相当不错,可隋意终究是妻子,文学需要见多识广。在文学上能够与楚云天真正聊得来的,就像在绘画上的罗潜和洛夫,恐怕只有苏又生一人。他佩服苏又生,比他年长几岁,读的书也比他多。可是当其他人和他坐在一起,就全听他一个人说了。那时代,图书馆内大部分图书都封存了,若想得到一本真正的好书,就得像大雪天后的麻雀到处觅食那样。如果一本好书出现了,便一定要在朋友间传来传去,你争我夺,每个人得到的看书的时间都极有限,有时一部长篇只给你一天的时间。这样的好书在这帮朋友中间其实只是像旋风那样飞快地一转,随后就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在精神上如饥似渴的年轻人当中,满肚子书的楚云天自然就像寒天雪地里的小小一堆篝火。他一出现,大家就会把他围在中间,汲取精神的暖气。善于讲述、表达、渲染的楚云天便成了一个民间英雄。他会随心所欲地把他看过的某一本书、某一个精彩的故事栩栩如生地讲述出来。他所讲的大多是听故事的年轻人从没读过的名著。他也不知道自己哪来的这种能耐。他非常善于渲染气氛,能够精巧地剪裁故事,把名著中所有啰唆与累赘全都删去,精华提炼出来;他是画家,有能力把故事讲得有声有色有画面感,让人物活灵活现,使听故事的人身临其境。当他自己也进入所讲述的故事时,会灵感忽至,冒出一些更绝妙,更感人,更意想不到的情节或细节来。有一次,罗潜在场听过,对他笑道:“故事结尾是你编的吧?”他说:“你怎么知道?”“我没看过这本书。”罗潜说,“不过,我是觉得这结尾带着你喜欢的一种结尾——感伤。”楚云天说:“这本书我看到时,后边缺了十几页,我也不知道什么结局,只能顺着情理来编了。”罗潜忽问他:“你认为一个人的结局是生来就定好的,还是原本会有好几种结局,最后由你选择?”楚云天说:“我认为人之所以活着,就是还不知道自己的结局。但我相信一个人最后的结局里一定有他个人的成分。”“你所说的个人的成分都包含什么?”“时代、性格和选择。”“有没有偶然因素?”“偶然中的必然和必然中的偶然。”罗潜沉吟片刻,说:“文学比绘画深刻得多了。”《艺术家们》 冯骥才著楚云天近来与苏又生的联系多了一点。主要是他想从苏又生那里借一点西方的文学经典来。苏又生是个修养甚深、人品很正的人。由于比自己大几岁,楚云天称他老苏。老苏精瘦强干,嘴大健谈,喜欢大声说话和大笑,抽烟很凶,楚云天几乎没见过他手指不夹着烟的时候。老苏走路也抽烟,走路也要抽烟的人才是真正的烟民。在云天刚刚被赶到这红顶小楼来时,原房主被扫地出门,很长时间二层的屋子全是空的。每每老苏来访,云天与老苏就拿着两个凳子、水壶和杯子,到二楼的空屋子里海阔天空地神聊。往往从下午聊至天黑。天黑就不能再聊了,因为二楼没电。他们聊的全是文学。老苏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才学很高,记性出奇的好。他自夸堪比“三言二拍”中《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的王安石。遗憾的是父亲身在海峡那边,又做军官,他就难受重用,被贬到了天津的小剧团——豫剧团做编剧。七十年代时自然是无戏可写,无事可做。他的性格爽快又好强,大大咧咧,对生活一切的不顺都若无其事,好像他只要有书看,有烟抽,能聊大天就行。他俩从古到今,从《聊斋》聊到欧·亨利,从《演员自我修养》聊到梅兰芳,从徐策跑城聊到中国画的空白,一直聊得古今贯通,地阔天宽……从日头穿窗而入,直到太阳西没而出,空荡荡的房间一片昏然,连老苏的烟头都发亮了,才收了话题。这时,隋意会把煮好的两大碗带有肥肉片和菜叶的汤面端下来,再拿上一张方凳当桌子。赶到月初刚发了工资的时候,还会添上一瓶啤酒和一包香喷喷的五香花生。这便是他们非常快乐的一天,很尽兴又很享受的一天。老苏待云天的友好表现在借书给他。他从不借书给别人,只借给云天。他借书的规矩向来很严格,严格到了死板的地步。他说好借给你几天,到时必还,到时不还,再借就难。奇怪的是,老苏在西城外针市街上的那个家中,只有简简单单几样家具单摆浮搁,没有书架。可是只要云天想读哪本名著,老苏都会拿给他。他的藏书足有一两千本啊,可是这么多的书都放在哪儿了?云天知道这是不能问的。那时这些书都是“四旧”,是违禁品。能如此慷慨地借书给你,天下没有几人。今天,云天想向他借泰戈尔的《飞鸟集》。老苏说:“这本书你不是看过了?有些句子你不是都会背了吗?”云天说:“重读一遍感受会不一样。”过两天老苏把这书用报纸包了一下给他送来,云天很高兴,因为这并非他要读,他是想推荐给雨霏读。自从那天——那是怎样的一天,反正是他从未有过的一天,雨霏就是一种“无限温柔的存在”了。他有生以来,第一次有了秘密。甜蜜的、快活的、骤然而至的、不可告人的秘密。由于这秘密藏着一个神奇而大胆的吻,这秘密就有了一种偷吃禁果的快乐。这一切来得太快。由绝不可能,还没有通过可能,就变成了现实。直到现在,他都没来得及去想,更没有去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对是错,他只是带着无限的快意,梦游一般地往前走。跟着谁走?她吗?她往哪里走?她不是上帝,她是爱神,谁也不知道爱神孰是孰非,会把他引向哪里。(节选自长篇小说《艺术家们》 冯骥才著)点击上图即为京东购书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