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水 · 散文】 张淑凡: 望不见的乡愁 回不去的故乡
望不见的乡愁 回不去的故乡
文/ 张淑凡
我是一个喜欢怀旧的人,虽然一直呆在县城,可还是喜欢农村,隔三差五的总是喜欢回老家看望老人,赏赏美景,随便换起一些童年的记忆,让心灵在美好的回忆里慰籍着,滋润着。
时值金秋,繁花似锦,硕果累累。恰逢星期天儿子休假,便和他回老家去看看。儿子听奶奶说早玉米熟了,核桃也熟了,菜园子的黄瓜、西红柿、茄子、大葱、青菜多得吃不完时,高兴地说,快回家享受走。看着儿子欢喜的样子,我的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他只知道享受,只知道绿色食品好,哪里知道这些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对于他们又意味着什么。
回到家的儿子很兴奋,急忙到小菜园去体验采摘,当他摘到茄子的时候,脱口而出:“耶!原来茄子是长在地上的”,我惊讶地看着他,问:“你以为呢”?他说:“我一直以为茄子是长在树上”,我张大了嘴吧不知道该说啥。当看到一条条豇豆的时候,竟然说是蛇豆,不大的菜园子,他有好多菜不认识,要不然就是叫不上名字,此时我不知道该说啥,只觉得心里一阵阵悲凉。
儿子是90后,其实上幼儿园之前一直由奶奶在老家看管,怎么说也在农村呆过,可是现实是不要说城里孩子,就是现在的90后农村孩子,有几个去过庄稼地里,有几个知道自家有几亩地,分别在哪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意识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为了小康生活,一切以经济为中心,粮食越来越不值钱已成为不争的现实。于是乎,大批的打工族涌入城市,耕种的土地便留给留守老人,但老人毕竟年龄大了,无力再进行农耕,就有了许多土地被闲置,有的被人租去种植白皮松,有的荒草比人高,用来种庄稼的越来越少。孩子们则是以学习为主,父母都不下地干活了,哪里还需要孩子去认地,识庄稼?
我很庆幸我们家的土地没给别人,一方面是公公婆婆觉得离不开土地,自己种的粮食吃起来放心,加之他们两人觉得身体还可以,种一点庄稼权当是锻炼身体,现在秋麦两忙都是机械化,非常方便,不像原来那样费心劳力。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对土地一直怀有深深的感情和不舍的眷恋,每次回家都喜欢去山坡转转,庄稼地里看看,秋麦两忙只要有时间就回家去帮忙收种,婆婆问我:“你咋那么爱干庄稼活呢?我和她开玩笑说:“我命里缺土,就喜欢土地”。说到家里的土地,原来有四五亩,自从修路、征地以来,现在充其量也就两三亩,都是平地好地,机械耕作非常方便。近几年,由于虫害和产量的原因,黄豆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玉米。家里今年种了一亩多早玉米,长势还不错。吃完午饭,婆婆去地里看了一下,回来说玉米熟了,刚好人多力量大,一下午时间就可以掰完。
当我们一家五口开着车浩浩荡荡地开赴玉米地里的时候,背后村人们的声音在耳边回荡:“看人家多么会享受,不到一里路还开车去掰玉米”。我听了非常刺耳,便撇了一眼老公,他说:“那有啥,用车拉玉米既方便又省力为什么不用,难道还想回到从前的肩挑背扛的生活吗”?我沉默了,是呀,谁愿意回到原来的生活,原来掰玉米只能用担子担或独轮车往回拉,费时费力,现在人们的观念是时间就是金钱,节省了时间也就赚到了钱,看来这一切是真的再也回不去了。
一到玉米地里,儿子就不愿意进去掰玉米,他说那玉米秆比他还高,叶子又刺人,把他的胳膊能划烂,我生气地问他:“那你干啥来了”?他诡秘地一笑,拖长语调说:“我是皇上他妈拾麦——散心来了”。我听了长叹一声,我能说什么呢?我给他讲道理,他比我知道的多,给他忆苦思甜,他说时代是前进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我说土地是根,庄稼是本,他说没土地没庄稼的人没一个饿死的……现实让我沉默了。
一个下午我都不想说话,只和公公婆婆默默地掰玉米,胳膊被玉米叶子划了一道又一道口子也不知疼,满脑子都是我们小时候帮家里干庄稼活的情景。那时虽然贫穷却是那么的快乐,帮家里掰玉米甚至感到受宠若惊,因为只要掰玉米就可以吃甜玉米秆,有嫩玉米回家就可以煮着吃,一饱口福,现在想起来那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何谈不愉快。而且,那时的秋收真的是秋忙,家家户户都忙得不可开交,玉米地里,黄豆地里,谷子地里,到处都是叫喊声,说话声,大声嬉闹声。当暮色降临的时候,袅袅炊烟便笼罩了村庄,农人们带着一身疲惫回家吃晚饭休息,他们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在现在孩子的眼中早已成为奇葩,可那才是真正的农耕生活呀!
在我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到秋麦两忙时节,每个单位都会给家在农村的工作人员放假,回家帮忙抢收抢种,就连学校也放假。假期一般都是一样的,夏忙一般是10天左右,秋忙一个星期左右,在放假的那段时间里,县城里面是空荡的,寂寥的,可见那时的“劳务大军”是多么的庞大,三夏大忙是多么的如火如荼。曾几何时,人们已经没有了秋麦两忙的意识,如若不是街上的车子轮胎带的几只麦秆和家里捎来的新鲜玉米糁,我们哪里知道两忙何时开始,又何时结束?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机械化作业让原来十几天甚至一个月的收种只需几个小时就可以完成。那时的情,那时的景,那时的热烈场面,渐渐地变成了传说,我们只能在回忆里重复着,延续着。
如今的农村,炊烟在哪里?庄稼在哪里?年轻人已走向城市,适应了城市的生活,就是回到农村后也都开启了城市的生活模式,谁都不愿意脸朝黄土背朝天再种庄稼,庄稼地有的给别人,有的干脆荒芜,看得人心生痛。我们常常把乡愁挂在嘴边,可如今乡愁已没有了影迹,故乡也没有了原来的模样,我们是真的回不去了!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审稿:马晓毅 编辑:梁甫
作者简介
张淑凡:网名女人如烟,就职县志修志室。喜欢文学,崇尚自然,简单生活。
看更多走心美文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滋水美文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