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水·散文】王锐锋:戏楼
儿时的戏楼
王锐锋
今年暑假回到老家户县,无意中经过村中间的戏楼,看到它已变得破败不堪,断瓦残垣、荒草丛生、冷清孤独,只有那尚未褪尽浮世繁华的雕梁画栋似乎还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不由得心里伤感。要知道,儿时的戏楼对我来说,是有着长长的深深的思念的。
在我的儿时,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戏楼是村里人气最旺的中心。每天下午吃完饭,大家都会积聚在戏楼前面的空地里,开谝!小孩子则是不管任何时候都会找机会来玩,打打闹闹,这里的地面寸草不长,因为都被大家踩得光光的。天下雨后,大队会最先找人把它的地面平整好。在当时,农村没有硬化地面,这里的地面最平坦。我小时候没有上过幼儿园,学前班生活就是每天搬个小板凳来上学,一位叫五爷的教书先生给我们进行了启蒙教育。他为了鼓励我们做题,会不停地奖励分数,我当时是经常得一千分的人,厉害吧!
大队的重要会议也是在这里进行的,大喇叭一喊,全大队的人都来戏楼广场讨论某些重大事情,人人自带小板凳。不过女人们往往手里还会拿着各种针线活,尤其是纳鞋底这样的功夫活,手里的活不停地进行,一边听,一边议论,甚至嬉笑打闹,热烈无比!在那个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人们的关系倒是非常的和谐。
最热闹的莫过于每隔几年,大队总会请县剧团的或者西安易俗社剧团来唱大戏,唱的大戏是秦腔戏,一般都是连续三天两夜地唱。对于地道的陕西农民来说,这绝对是一场不折不扣的视觉盛宴和精神大餐!全本戏、折子戏,提前打听好,对于戏的情节,其实他们早都清清楚楚,即使好多人都没有念书,对戏曲却无比痴迷,千遍万遍也不厌烦。最经典的有《三滴血》、《二进宫》、《三对面》、《火焰驹》、《三娘教子》、《柜中缘》、《铡美案》、《斩秦英》、《周仁回府》、《五典坡》、《杀狗劝妻》、《生死牌》、《赵氏孤儿》、《窦娥冤》等等,都是农村人耳熟能详的秦腔戏,虽然年幼的我不太喜欢秦腔戏,但也耳濡目染,知道的挺多,尤其是秦腔名角李爱琴唱的《周仁回府》“哭墓”一段,她女扮男装饰演的周仁哭得柔肠寸断,让看戏的人痛哭流涕;《五典坡》“赶坡”一段两个人打情骂俏的看得人津津乐道。往往这个时候,村上人都会把七大姑八大姨都用架子车接来家里住下,天天跟过年一样热闹,特显示大村风范,因为有些村子太小根本就没有戏楼。附近村的人,会自己骑着当时最时髦的二八自行车,没有车子走路也行,即使来回跑几公里路都愿意,反正就是乐此不疲,绝不放过看戏机会。看戏,成了农村人的盛典。当然,即使不演大戏,每年村里过会(农村夏天来往走亲戚的日子,交流一下当年收成,款待亲戚朋友)也会演电影,地点依然是戏楼!可以说,戏楼是当时村里最红火的活动中心。
到了八十年代初,村里买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机,14英吋的,全村人争着早早做饭吃饭,去占地方看电视,甚至不吃饭,先派孩子们搬几个小板凳占地方,然后轮着回家吃饭。我看的第一部电视剧就是83年引进的风靡一时的香港武打电视剧《霍元甲》,那会最欣赏霍元甲的风采,最喜欢陈真的直爽,当然我最最痴迷的是当时米雪扮演的敢爱敢恨赵倩男,每一集连主题曲都不放过,直到现在我还能哼出其旋律“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去的晚的人只有站在后面听声的份,即使这样也舍不得离开,整个广场围得水泄不通,生怕谁插队进去!后来八五年引进的《射雕英雄传》慢慢的就有当时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自己家买了电视机,去戏楼看电视的人就少了,大概到了九十年代初,当村里人都富了,几乎家家都有电视机的时候,戏楼也就慢慢被遗忘了!
九十年代之后,我也外出上学工作,劳累奔波,很少有机会再回到戏楼前。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上说得好:“我们徒然回到我们曾经喜爱的地方,我们决不可能重睹它们,因为它们不是位于空间中,而是处在时间里,因为重游旧地的人不再是那个曾以自己的热情装点那个地方的儿童或少年。”
在我的儿时,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戏楼是村里人气最旺的中心。每天下午吃完饭,大家都会积聚在戏楼前面的空地里,开谝!小孩子则是不管任何时候都会找机会来玩,打打闹闹,这里的地面寸草不长,因为都被大家踩得光光的。天下雨后,大队会最先找人把它的地面平整好。在当时,农村没有硬化地面,这里的地面最平坦。我小时候没有上过幼儿园,学前班生活就是每天搬个小板凳来上学,一位叫五爷的教书先生给我们进行了启蒙教育。他为了鼓励我们做题,会不停地奖励分数,我当时是经常得一千分的人,厉害吧!
大队的重要会议也是在这里进行的,大喇叭一喊,全大队的人都来戏楼广场讨论某些重大事情,人人自带小板凳。不过女人们往往手里还会拿着各种针线活,尤其是纳鞋底这样的功夫活,手里的活不停地进行,一边听,一边议论,甚至嬉笑打闹,热烈无比!在那个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人们的关系倒是非常的和谐。
最热闹的莫过于每隔几年,大队总会请县剧团的或者西安易俗社剧团来唱大戏,唱的大戏是秦腔戏,一般都是连续三天两夜地唱。对于地道的陕西农民来说,这绝对是一场不折不扣的视觉盛宴和精神大餐!全本戏、折子戏,提前打听好,对于戏的情节,其实他们早都清清楚楚,即使好多人都没有念书,对戏曲却无比痴迷,千遍万遍也不厌烦。最经典的有《三滴血》、《二进宫》、《三对面》、《火焰驹》、《三娘教子》、《柜中缘》、《铡美案》、《斩秦英》、《周仁回府》、《五典坡》、《杀狗劝妻》、《生死牌》、《赵氏孤儿》、《窦娥冤》等等,都是农村人耳熟能详的秦腔戏,虽然年幼的我不太喜欢秦腔戏,但也耳濡目染,知道的挺多,尤其是秦腔名角李爱琴唱的《周仁回府》“哭墓”一段,她女扮男装饰演的周仁哭得柔肠寸断,让看戏的人痛哭流涕;《五典坡》“赶坡”一段两个人打情骂俏的看得人津津乐道。往往这个时候,村上人都会把七大姑八大姨都用架子车接来家里住下,天天跟过年一样热闹,特显示大村风范,因为有些村子太小根本就没有戏楼。附近村的人,会自己骑着当时最时髦的二八自行车,没有车子走路也行,即使来回跑几公里路都愿意,反正就是乐此不疲,绝不放过看戏机会。看戏,成了农村人的盛典。当然,即使不演大戏,每年村里过会(农村夏天来往走亲戚的日子,交流一下当年收成,款待亲戚朋友)也会演电影,地点依然是戏楼!可以说,戏楼是当时村里最红火的活动中心。
到了八十年代初,村里买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机,14英吋的,全村人争着早早做饭吃饭,去占地方看电视,甚至不吃饭,先派孩子们搬几个小板凳占地方,然后轮着回家吃饭。我看的第一部电视剧就是83年引进的风靡一时的香港武打电视剧《霍元甲》,那会最欣赏霍元甲的风采,最喜欢陈真的直爽,当然我最最痴迷的是当时米雪扮演的敢爱敢恨赵倩男,每一集连主题曲都不放过,直到现在我还能哼出其旋律“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去的晚的人只有站在后面听声的份,即使这样也舍不得离开,整个广场围得水泄不通,生怕谁插队进去!后来八五年引进的《射雕英雄传》慢慢的就有当时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自己家买了电视机,去戏楼看电视的人就少了,大概到了九十年代初,当村里人都富了,几乎家家都有电视机的时候,戏楼也就慢慢被遗忘了!
九十年代之后,我也外出上学工作,劳累奔波,很少有机会再回到戏楼前。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上说得好:“我们徒然回到我们曾经喜爱的地方,我们决不可能重睹它们,因为它们不是位于空间中,而是处在时间里,因为重游旧地的人不再是那个曾以自己的热情装点那个地方的儿童或少年。”
戏台边的童年,回不去的旧时光。只愿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终将是永远的奢望了!
写于2016年9月6日
图片来源于网络。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