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 | 夏至:清泄暑,热防湿邪

6月21日进入夏至节气。“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是二十四节气是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此时白昼最长,阳气旺盛,是阳气达到极点开始由盛转衰,而阴气开始萌生之日,夏至之后一段时间内气温持续升高,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国大部分地区将进入盛夏。这是一年中最难熬的暑热关,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养生节气。

01

夏至特点:暑湿是主要致病因素

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大约再过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热的天气了。夏至后白天渐短,古代认为是阴气初动,所以夏至又称“一阴生”,意思是尽管天气炎热,但阴气也慢慢生长。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多数情况,“夏至”期间,正值长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频频出现暴雨天气,容易形成洪涝灾害,甚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

夏至后的主要特点是暑湿,因雨季的到来而出现的潮湿再加上暑热的自然气候,尤其长时间的阴雨使湿气成为重要致病因素。湿为阴邪,伤及脾阳,机体易出现呕恶、吐泻、腹痛甚至痢疾等胃肠道症状。

01

夏至习俗:折扇生风入伏面

1、吃入伏面

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夏至这天,北京人多半选择吃面,有打卤面、炸酱面、牛肉面、鸡蛋面等,吃起来味道鲜美,还能降温消暑。江南也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夏至人们还大秀凉菜、生菜,因为这个时候气候炎热,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开胃。

夏至代表着炎热夏天的到来,人们的饮食也要有改变,以热量低、便于制作的食品为主要食物。面条常常就是家庭首选,所以夏至面也叫“入伏面”。

2、消夏辟伏

《酉阳杂俎·礼异》有说:“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在古代,夏至时,妇女们相互赠送折扇、脂粉等物品,借折扇生风、以脂粉散体热所生的浊气,防生痱子。

3、祭神祀祖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

03

夏至养生:清淡饮食平情志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夏季要保持神清气爽,才能保证精神的饱满,努力培养自己乐观的性格,更有利于体内气机通畅。

1、情志:调整呼吸整理情绪

夏属火,对应五脏之心。因此,夏至后重在养心。夏日炎炎,往往让人心烦意乱,而烦则更热,可影响人体的功能活动,从而产生许多精神方面的不良影响。

应该保持神清气和,心胸平静,如大自然生物生长需要阳光一样,应该对外界的事物要产生一定的兴趣,还应该培养乐观的性格,这样有利于气机的通泄。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其实就是夏天调整情绪的一个办法。

2、作息:中午小憩避冷气

夏至这天,是阳气最旺的之时,这时白昼达到最长、夜晚变为最短,当然养生也要顺应自然的特点,要注意阳气的流失。同时尽管天气很热,也不能不注重阴气的调理。

所以在这个时节,为顺应自然界阴阳盛衰的变化,一般宜晚睡早起,并利用午休来弥补夜晚睡眠的不足。年老体弱者则应早睡早起,尽量保持每天有7小时的睡眠时间。

夏季炎热,入睡前冲个澡(不建议冷水),不仅清凉舒爽、消除疲劳,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睡眠。但切记,夜晚易受风寒,开空调切勿将温度打的太低,也不宜露宿。

3、运动:选择在清晨或傍晚

夏季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场地宜选择在河湖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有条件的人可以到森林、海滨地区去疗养、度假。锻炼的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操为好,不宜做过分剧烈的活动。若运动过激,可导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伤阴气,也会损阳气,还易中暑。

4、饮食:多吃苦味食物

夏季阳气盛于外。夏至过后,阳极阴生,阴气居于内,所以,在夏至后,饮食要以清泄暑热、增进食欲为目的,因此要多吃苦味食物,宜清补。唐朝的孙思邈提倡 “善养生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在强调饮食清补的同时,勿过咸、过甜,宜多吃具有祛暑益气、生津止渴的食物。如:百合苦瓜炒鸡丝。

5、调理:冬病夏治补阳气

三伏天,阳气最盛,可使患者的阳气充实,增强抗病能力。一些元阳不足、肺气虚弱、肾阳虚寒、寒湿疼痛以及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类的疾病,一般在冬季发作频繁,夏天尤其三伏天发作较少或基本不发作。对于上述那些虚弱、虚寒、疼痛性疾病,选择在夏季发病轻或不发病的缓解期进行冬病夏治的治疗方法是十分重要而有意义的。在医生的指导下,对这些患者进行差异性个体化的治疗,采用中药、针灸、三伏贴、拔罐等纯中医疗法进行调养,能达到“培本扶正”的目的,到了冬天就可以让这些患者不发病或少发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