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汁干丝,来镇江下馆子必点的一道菜
1933年,一位戴着一副酷酷的墨镜的中年斯文男从上海乘坐火车来到镇江,傍晚时分,拎着行礼的他来到了宝盖山下,找了一家小旅馆住下了。
他叫范烟桥,是一位上海民智书局《珊瑚》杂志的编辑,他是来镇江参加一个关于教会学校的文学会,这位“鸳鸯蝴蝶派”的才子来镇登记时用了笔名“含凉”。会后,他在《珊瑚》杂志发表了一篇《居然江北复江南》的文章,记录了“扬子江边的落日和宝盖山上的新月”,将崇实女中校园及风车山、宝盖山一带的风光描述的非常婉约、静美。
来镇江安顿好住宿后,他就找个附近知名的馆子用餐了,他点了镇江有名的干丝、肴肉,品尝后,吃了一碗火面,然后爬上宝盖山。(“在饱尝干丝、肴肉后,上宝盖山去了。”)
他坐在宝盖山顶上,点燃一支烟,遥望火车通过镇江城的奇景。
“……这时候,忽的破空而来一起隆隆的巨响,连绵地由远而近,从东向西的火车,在山下经过顿时冲破了幽静,给我们一点厌倦。”
戴墨镜者范烟桥先生。
朱自清写过干丝:“南京茶馆里干丝很为人所称道。但这些人必没有到过镇江、扬州,那儿的干丝比南京细得多,又从来不那么甜。”
在朱自清心中,过去镇江在干丝方面的造诣还要排在扬州之前,镇江宝盖山周边的茶社,过去尤以“鸡汁干丝”出名,过去镇江人吃早茶,一大壶香茶加两块肴肉,一定要配一盘干丝的。这三样美味一搭配,就能唤醒沉睡了一夜的食欲,悠悠然的生活开始了。
干丝是配茶的,不是下饭的。先把那高高的干丝“塔”给推到,平铺在盘子里,等干丝充分吸收鸡汁或酱汁后,一口干丝一口茶,干丝喷香,茶水回甘,心满意足。
1957年的宴春账簿。
老镇江的鸡汁干丝,是宴春最佳,所以我找到一本上世纪50年代的宴春账簿上,茶、蹄、点心、大面、光面、干丝这些是固定的项目,每日流水极大。
宴春的“鸡汁干丝”这道菜,口味咸鲜,烹调中考究刀工和火候。主食材不过是一块300克的大白豆腐干,素净清白,但烫工、刀工了得,味道就让人惦记。
配料要准备虾仁、熟鸡丝、火腿丝、青豆、笋丝、姜丝等食材,调料是熟猪油、白糖、鸡清汤、料酒、虾子、味精、盐等。
先用薄刀将方干片“劈”成薄片,约20片左右,铺成梯形。学厨基本功是会“劈”大干片,有一种说法是,在镇江学案板,要能把大干劈成20片算入门, 30片以上的算高手。
切成丝,用沸水(加少许碱)烫一下,使干丝绵软,消除豆腥味,再用清水漂清,虾仁浆过划熟备用。
在锅内放鸡清汤,倒入干丝,加熟猪油、料酒、精盐、虾子,约煮8分钟,汤汁收稠,加虾仁、笋丝、青豆,再煮2分钟,起锅时,加味精,装盆后洒上鸡丝、火腿丝即成。
“鸡汁干丝”的刀工上,得将豆腐干片切成如同火柴梗般的细丝,殊属不易。
火候要求也特别严格,先用武火,最后用文火稍焖片刻,方能入味,要掌握分分寸寸的细节。
装盘时盖以熟虾仁、笋丝、火腿丝等(配料随季节而定,夏令可加脆鳝,冬月可加冬菇),多种配料的鲜香味经过烹调,复合到豆腐干丝里,吃起来爽口开胃,百食不厌。
和其他地方的煮干丝不一样的是,镇江人喜欢最后在上面放少许姜丝,如同吃肴肉伴姜丝一样,原来烫干丝,在中医上称为是凉性,不易消化,加性暖的姜丝,是为了中和,有益于保健。
由于配料搭配得当,这道菜色彩鲜艳,干丝入口有绵柔劲,上桌后汤汁鲜醇,配菜香嫩,乘着有温度,食客自己也动筷子拌动,口味十分佳美,四季均可作馔,而以夏季最佳。
镇江上了点年纪的人,都有过被长辈带去吃早茶的经历,想到早茶,都会想起煮干丝的味道。
很多时候我们记住一件事、一个人,通常会赋予这段记忆或这个人一个味道,对于镇江人而言,长辈的味道就是这道“鸡汁干丝”。
能尝到一个味道,随即就会联想起自己最亲近的人,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这种美好总是被镇江人铭记在心里,藏得很好不舍得拿出来,可能这就是最深刻的家的味道。
点击分享:
《归乡》火了,在这首镇江人最难忘的歌里,背后藏着一个温情的故事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请帮忙右下角点个在看,并给我个留言。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