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照煦:【家乡的芋艿】(散文)
作 者 简 介
许照煦 ,笔名许照宇, 汉族, 大专学历 ,高级教师, 从事教育工作 。2000年开始创作。《我的散文》第一卷、中、短篇小说《毛囡》、《逃亡地主的生还》、《选对了夫家嫁错了郎》、《府奶奶》、《阿福让妻》等已出版 。在县级 、 省级、 国家级获奖作品上百篇,并在各种杂志、报刊上发表。现在是中国国际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小说学会会员 ,中国大众文学学会会员,上海文艺网签约作家 ,山东散文学会会员 ,金华市作家协会会员 ,浦江作家协会会员。
家乡的芋艿
“香饭青菰米,嘉蔬紫芋羹”。这是唐朝诗人王维《游感化寺》的诗句,其中被称作嘉蔬的紫芋,即是芋艿。位于江南水乡的家乡,地理条件优越,气候条件适宜,四季雨水充足,是种植芋艿的好处所。
如今当地的芋艿已纷纷上市了,想起江南是芋艿主要发源地之一,人们食用芋艿,历史久远。相传在两千多年的西汉时期,毛亨、毛苌的《毛诗》解释说:“芋之为物,叶大,根实,二者皆堪骇人,故为之芋。以此而推想,江南古人最初看到芋的叶片阔大,根(块茎)硕大,很感稀奇而发出“吁”的惊叹声。因此,“吁”字可能曾经一度也表示“芋”。但是芋艿是草本植物,,所以后来“吁”字的偏旁“口”被草头所取代,故而成了芋。现今通常泛指一物的芋艿、芋头、芋子等名称,其最初含义有些不同。古人把芋的“根”块茎称之芋头,芋魁,也称为芋母,从芋母四周衍生出的圆形小体,称为芋子。人们还根据芋子的形态,把它比拟为母芋出生的乳头而称之为“芋奶”。后来,其奶字的偏旁“女”字被草头取代,因而成了芋艿。
芋艿简称“芋”,俗称芋头。单子叶植物,叶卵形,芋艿埋在地下,而且一个个围着芋头相互拥挤成一团,每团芋艿上面的叶柄长而肥壮,叶柄上长着荷叶似的大枝叶,有些顽皮的孩子会摘下芋叶戴在头上作笠帽遮阴。长而肥壮的叶柄与叶子煮熟后是养猪的好饲料,粗壮的那段芋梗也可煮成芋梗汤人吃。芋艿虽然没有漂亮的外表,而且它衍生的芋子形态各异,有圆形、椭圆形……由于他长期埋在地下,所以皮肤染成了棕黑色,一个个像黑脸包公。它满身毛毛的,摸上去痒痒的……
上世纪五十年代前,由于家乡种植落后,而粮食家家缺乏,芋艿成了家乡户户人家的种植之物,况且芋艿亩产量高,于是挨家挨户都种上一些,芋艿成了猪吃、人食的美食粮。
阳春三月,有经验的老农在下足了基肥的田块上种上了芋艿。芋艿吸足了春姑娘的甘露很快的长出白嫩芽,然后由白变青,茁壮成长。春末秋初,芋艿梗已经长成了30多公分,而且有一根长成了一丛。此时人们就给它培土施肥,并在畦背上盖上栏肥或杂草。这样既可防止杂草再生,又能保住土壤湿润,更是给芋艿提供肥源。并经常灌水,以保持土壤的潮湿。肥料的充足,水分的适宜使芋艿梗越来越茂盛,就产生了新存代谢。芋艿浑身都是宝,人们把淘退转黄的芋艿梗割下来,煮熟后既软有柔是猪的上等饲料,猪不但喜欢吃,而且上膘。如果一户人家种上一亩芋艿,芋艿梗足够供应两个肥猪的饲料。农历七月半,芋艿基本衍生成了,市场上便出现了鲜嫩带点淡红色的芋艿、壮肥的芋艿梗,它们是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随着季节的转换,芋艿一步步走向成熟,芋艿梗的新存代谢也在不断进行,直到秋末冬初,芋艿梗全部倒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此时人们便开始掘挖芋艿,当您刨开泥土就会出现集结在一起的钵头大那么一大块。少则几斤,多则几十斤,他们以芋头为中心,你挤我靠紧聚一团。掰开了就是一大堆,它可以分为外表有褐色蓬松的粗毛和细毛的芋头,它一般一个有斤把重,大的也有几斤重的,它可以刨成丝焖饭吃,也可以加点腌菜做成芋头汤,但也有的人家作为猪饲料。芋子可分为白芋,紫芋。白芋:它又可分为白芋,糯米芋。它们都比紫芋要短,椭圆形,白芋煮熟后吃起来较柔软,而糯米芋吃起来像糯米做成似的,不但柔软而且还带有糯米的香味;紫芋可分为紫芋,竹节芋。它们都比白芋要长,煮熟后都比白芋要硬些,而且更香甜可口,百吃不厌,特别是竹节芋,它长长的,像弯着的香蕉,但比香蕉粗,而且褐黑色芋毛将它分成竹节似的一节节,既香甜又可口,是我孩提时最爱吃的一种芋。那时到了初冬,芋艿丰收了,一户人家最少几担,多则十几担。他们把芋艿挑到家里,在屋角铺些稻草,将芋艿放在上面,然后再在上面盖些稻草,就可全年食用。即使有的烂了,处掉烂的部分,剩下的煮起来吃,更有它独特的风味,正如俗话说:番薯烂臭的,而芋艿烂香的。有经验的老农还有芋艿保鲜的办法。入冬后,为了防止芋艿埋藏在野外冻坏,他们就在芋艿上面盖上厚厚一层泥土,这样无论下霜下雪、天寒地冻都无损于它。食用时随时都可以掘取,这样不但芋艿新鲜,而且埋在地里芋艿还能长大。
芋头与芋子虽然“其貌不扬”但经去皮烹调的芋艿食品,名目繁多,给人以香、柔、滑、糯之嗅觉与味觉享受。
当时入冬后芋艿是家乡人的主食,家家煮上一锅芋艿,盛了一碗边剥皮边吃。更是家乡劳动人民的冷饭芋。由于它既耐饥又柔滑,更不会还生。于是当地人们外出办事,上山砍柴都随身带上它,如今家乡的人民生活好了,芋艿却成了餐桌上的一道上等美味菜肴。
本文图片作者提供,封面图片来自于网络
三秦文学投稿须知
1、投稿必须原创且首发,题材不限。要求500字以上,以WORD附件形式发至投稿邮箱,并附上作者简介及照片,文责自负。
2、投稿邮箱:sanqinwenxue@163.com。投稿后请关注《三秦文学》公众号,并加主编微信(15705450195),以便稿酬发放。
3、本平台读者赞赏功能中,赞赏金额的一半作为作者的稿费归作者所有,一半作为平台运营费用,赞赏低于五元者不予发放,稿费于微信平台发放后三日内发放。
4、您的投稿一周内没有采用,请另投它处。
三秦宗旨:
营造一片文学爱好者的乐土,共创文学梦想的家园。
总顾问:边士刚
顾 问: 白忠德 罗旭初 孙德科
朿宝荣 李爱霞
策 划: 李书忠
主 编: 鱼儿姐姐
副主编: 徐萱波 杨洪民
编 委: 守 望 康开瑜 吴亚妮
刘庆勇 李华磊 任武德
王发茂 谷 雷 余 晨
韩天瑞 梦锁清秋 米兰花
姜建洲
本期编辑:鱼儿姐姐
请长按二维码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