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一夜
拉萨一夜
One Night in Lhasa
Leon君
信笔游疆 | 4.12-4.15, 2017
跟你们讲个笑话,
有一个人坐着火车去拉萨,在火车上呆了整整两天两夜。
行程超过3500公里,海拔落差超过4000米,顶着密闭空间的憋闷气氛,吃了五顿泡面快餐,白天陪下铺的大爷大妈东扯西拉,晚上听隔壁空当接龙的滚滚鼾声,在第三天下午几近精神崩溃的时候,终于抵达高寒缺氧的拉萨。
然而第四天,这个人买了中午12点的机票又飞走了,飞走了,走了,了……
◆ ◆ ◆
拢共出门四天,三天半扔在交通工具上,这还不算完……
一顿好饭没吃,好澡没洗,布达拉宫也没进,纳木错也没看,他就走了。
是不是觉得这个人有病?跑西藏来过火车瘾了?
恩,是的,没错……这个病人就是我。
至于为什么会“犯病”,其实我也不想的,我也很绝望啊。
具体原因就不说了,一言以蔽之“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毕业论文定稿以后,我心一横,买了武昌直达拉萨的票就上路了,本来想着是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没想到成了说停就停的远足。
好吧,这注定是我人生中最长且最短的旅行,应该没有之一。
不过转念想想,就青藏线的大好春光而言,也算是一程名副其实的火车之旅了。体验过青藏线之后,下一次再来就要走川藏、滇藏或者新藏了,感觉这次夭折的西藏行,势必要揭开我日后花式进藏的序幕。
既然行程大半都在火车上,那就先说说青藏线吧。
它的全长有1956公里,什么概念呢?中国版图的东西总长也才5200公里,青藏线的距离就占了五分之二,相当于横贯三个湖北省。
如果你是从你家里出发,比如武昌或者广州的话,那距离又要翻上几乎一倍。
我买的去拉萨的直达列车,一天只有一班,起始站在广州,所以票很不好买,尤其是卧铺,我是在临行前的一天,才抢到唯一一张估计是别人退票的软卧上铺。
至于为什么不坐飞机,很简单,我不想到了西藏就高反。还是坐着火车去拉萨,一级一级地爬上高原,比较保险。
虽然是直达拉萨,但到了西宁站还需要换车,铺位不变,乘客们转移到在隔壁月台上等候多时的青藏线专列。
进去以后发现,跑青藏线的火车的装潢比Z字头的绿皮车要高档很多,并且带着浓郁的藏地风情。
车厢内的指示牌标着汉藏双语,车窗的帘子上绣着“青藏铁路”,就连厢门都画着藏式的网格花纹。
最重要的是,包厢里还有一个供氧装置,以及乘务员上来就每人发一张旅客健康登记卡,这估计是这趟专列最独一无二的地方。
整体感觉是,青藏线专列能够莫名地激起旅客们对西藏的强烈向往,换车之后的人们好像比之前兴奋得多,陌生人之间都开始大方地互相寒暄,讨论着即将到来的旅藏计划。
◆ ◆ ◆
漫长的青藏线就是从西宁站算起的,经过格尔木和那曲两个大站,翻过昆仑山、风火山、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四座大山(这些山脉平均海拔4500米),穿过通天河、沱沱河、楚玛尔河三条大河(沱沱河就是传说中的长江源),最终抵达“天空之城”拉萨。
可以说,青藏线的这一路,是我见过最雄奇瑰丽的车窗风景。山峦时而低缓时而高峻,还批着片片白雪,结冻的河流如白练镶嵌在谷地,浩瀚的湖泊泛着渐变的蓝光突然出现,拍打着岸边卷起泡沫,一会儿又消失在某个山垭。在青藏高原上疾驰,每一个闪过的画面都是一帧无需修饰的绝美镜头。
看到这些天然的windows桌面壁纸,不禁让我想起15年的暑假,和友人去青海湖环湖骑行的往事,就是在这片碧蓝如海的天空下,远处连绵的雪山、草甸和金色的沙丘,以及眼前的澄澈的汩汩溪涧,悠然食草的牦牛和岩羊,在我心中钩织了一幅每每想起就能焕发光彩的精妙唐卡。
即使走了那么多城市,见过那么多美景,然而当我看到辽阔无垠的高原上惊鸿一瞥的藏羚羊,当我看到唐古拉山口的站牌海拔5067米的数字,当我看到每隔一段距离就会出现一个冲火车敬礼的护路战士的时候,我内心还是难以掩饰地汹涌澎湃了。
曾经那么遥不可及的西藏,如今就在我的眼前,高山环抱的圣城拉萨,如今就要到达。
这心情就像是坐上一台喷射机,高考最后一场马上交卷,异地恋的女朋友漂洋过海来看你。
虽然西藏不是“乡”,此时却有近“乡”情更怯的百感交集。
在穿越了数不清的桥梁、隧道、垭口之后,终于看到远处有点点楼房出现在群山脚下。忽然,我听到有人惊呼——“快看呐,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这四个字就像兴奋剂一样,蓦地注入每一个初入藏地的旅客心头。大家纷纷跑到窗前,急切地扫视着百闻不如一见的西藏地标。
在雄峻的山麓间,我隐隐地看到了布达拉宫淡淡的身影,真的是太邈远了,看不太清,但这足以让人们为之激动不已。大家心里都明白,奔袭了大半个中国,历经四十多个小时,翘首以盼的拉萨城终于近在咫尺了。
火车提前了一分钟驶入拉萨站,我的手机上也格外应景地蹦出中国移动的温馨提示:“人间圣地,天上西藏欢迎您!”
拉萨,我来了,站在海拔3650米的土地上,带着满满的诚意,满满的行囊,和刚下火车还有点打晃的双腿,以及削微感到一丝似有若无的头痛,来了。
镶嵌在山峦河谷之间的拉萨火车站,看起来很新,像《魔兽》里面的矮人族要塞。高大的白色主站房和两侧暗红色的翼楼,让人不禁联想到红白相间的布达拉宫,再加上排列有秩的黄色碉楼式窗檐,把藏式建筑的磅礴大气恰到好处地展现出来。
跟着人群走出车站,发现外面是拉萨市的郊区,周围群山环抱,漫天流云低垂,街边是比楼房还高的行道树,路灯上都挂着五星红旗,一派边安疆宁的祥和景象。
正当我要打开地图导航一下去旅馆的路,发现只显示了3G信号的手机,根本连不上网络。朝着大路发了半分钟的呆,这时有一个操着四川椒盐普通话的小伙子冲我走了过来,“锅们儿,打的士走嘛!”
拉萨站前广场的十字路口排着队趴活儿的的士,比比皆是。年轻的司机师傅像猎人一样寻找着落单的、没人接站的散客。估摸着是知道中国移动在拉萨的信号很差,不方便搭公交,于是像我这样的“猎物”一逮一个准。
问了价格,说是不打表,按人头收费,一人30块送到旅馆门口。想想交警就在广场上站着也不管,估计“拼车”是拉萨打的的行规,自己又背着这么重的行李,身心俱疲的,就不穷折腾了,果断先坐上副驾歇歇脚。
等了半天都没等来第二个乘客,的士师傅还算厚道,没有无尽地等下去,捎带了一个他的朋友,载着我就奔拉萨城而去。
我发现拉萨的士司机也是特别能侃,俩人就斗地主和打麻将的问题讨论了一路,听他们的口气分分钟输赢大几千,都不叫事儿,看来网传的拉萨人民有钱,真是没毛病。
以前我还以为西藏是穷乡僻壤,来了之后才发现我真的是too young too naive!
在火车上就听到别人唠嗑,说西藏不仅本身不用上交地方财税,中央每年还补贴西藏十几个亿,此外每个省还负责对口援助西藏的各个城市,像拉萨就是北京和江苏省共建,他们要拿出财政收入的千分之一拨给拉萨。
难怪好多四川甘肃的人都跑拉萨来打工,这可是天子招抚、活佛庇佑的摇钱树啊(呃……我是不是知道的太多了
)。
从拉萨火车站到市中心的旅馆开了大约三四十分钟,十公里左右的路程,收了我30块钱,感觉还是挺合理的。
只是火车站门口司机拉客的阵势让人心里不禁咯噔了一下,现在国内旅游景区的周边服务套路都太深,总感觉要背后宰你一刀。
◆ ◆ ◆
进入拉萨快一个小时了,感觉身体还是适应得比较好的,没有出现明显的高反症状。
这可能不光是因为我是坐火车循序渐进上的高原,还与行前一直在吃红景天胶囊有关。
我之前去青海湖骑行是什么都没吃的,没有任何缺氧反应,但是我想,到了平均海拔4000米的藏地,最好不要逞强,毕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不过讲真,刚上高原,看到满眼的藏语招牌,满街摇着转经筒的藏民,人的心情会不由自主地亢奋。走路走急了、说话说激动了,头还是会隐隐作痛,有点像发烧刚刚烧到38度或者红酒喝高了的感觉,微醺,不过这都算正常的高原适应期反应。
像我是没辙,第二天就因故要离开拉萨,只能在拉萨待一夜,所以放下行李就奔出去扫街逛景点了,不然理论上刚到拉萨应该好好休息半天再行动的。
第一次进藏,时间紧任务重,好在事先就在网上“捡”了一个从广东来的小伙伴Sultan,他已经来了两三天了,摸清了拉萨城的门路,于是带着我轻车熟路地在城区和景点之间游走穿梭。
来拉萨,最想去的肯定是布达拉宫,但大昭寺正好在旅馆和布宫之间,那索性就先去大昭寺好了。
出门的时候,已经快晚上7点,要是搁内陆,天空早都暮色四合了,但是拉萨这时候天还是大亮的。
讲道理,春分才刚过半个月,拉萨纬度又不高,不应该白天这么长啊,后来才明白原来是因为西藏和内陆有一个小时的时差,而全国都以北京时间为准,所以拉萨每天晚上8点多才天黑,因此即使我下午这么晚才到,还是有足够的时间去外边蹓跶。
大昭寺就位于著名的拉萨步行街——八廓街上,进街还要过一道安检,跟进天安门广场似的,据说是“3·14”事件以后设置的,但明显安保人员对汉族脸孔的人检查宽松一些,挥一下安检仪就让过了,查藏民的时候那叫一个严,全身上下仔细搜查(每每只有这个时候,我才感受到了汉族作为多数民族的优越性
)。
时间关系没有进大昭寺里面参观,但大昭寺门口“唰唰”的跪拜声是由衷地震撼到我。
门口的小广场面积不大,但是一排排整齐地趴满了朝拜者,只画出了很窄的过道供路人行走。
我端着单反蹑足于这些磕长头的藏民之间,第一次近距离地目睹了信仰的模样。
每个人身下都铺了一块恰恰一肩宽的小毯子,手上戴着掌垫,站起,弯腰,跪倒,趴下,手掌伸直触地,额头紧贴地面,再起身双手合十,然后重复这一过程。这就是传说中的“五体投地”外加“顶礼膜拜”。
其实这种长跪礼佛的方式在青海湖也有看到,但这么多人同时做着同样的动作,此起彼伏,“唰唰”作响,不知疲倦,形成一种壮观的宗教仪式感,直击人心,到还真是头一回碰见。
对于藏人来说,这种景象早已司空见惯,人家额头都磕得不成样子了,一路长跪从家乡到拉萨,再绕行大昭寺,一直跪到他们心中的圣地布达拉宫。
而对于我这种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完全是不可想象的,别说跪着了,就是一步步走过来,我都坚持不下去,跟这些无比虔诚的信徒比起来,我的精神力量弱小得如同一个婴儿。
呆呆地看着他们周而复始地礼拜,站在一旁的我除了敬仰之情,内心里是五味杂陈的。
我渐渐想通,为什么这么多人要跋山涉水、披星戴月地从貌似安逸生活的内陆赶过来,赶到这座沐浴佛光的高原古城,在大昭寺和布达拉宫脚下驻足静立,想必他们也是来寻找这件遗失多年的、快要记不起来的、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
这个东西,你可以叫它“信仰”,但包括且不限于宗教。
跟随着这些“找东西”的人们一起,找到了布达拉宫。
找到了这座画在五十元人民币背后的雄伟宫殿。
同样也是需要经过安检,才能进入布达拉宫广场。天色向晚,广场上已经没有多少人,高原上刮来的春风比内陆要凛冽一些,吹拂着空旷的广场,使不远处的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高峻巍峨。
对比一下人民币上画的布宫侧写,正面望过去的宫殿群落看起来高大了许多。
远眺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如从岩石上生长出来的殿宇,几条“之”字型的白墙从山脚盘旋而上,通向站满了整座山头的白宫。
这些层叠错落的白宫组成“雪城”,像舒展开来的裙摆,簇拥着位于正中央的红宫,红宫屋顶还附着鎏金的铜瓦,在紫罗兰色的天幕的映衬下,散发着异域文明的神秘美感。
毫无疑问,布达拉宫是拉萨城的最高建筑,高达115米,相当于13层的楼房,这在古代绝对属于超高层建筑了。
为了尊重藏民的宗教习惯,政府规定其他市内建筑不允许超过这个高度。
其实想想,拉萨主城区也就20多万人口,面积有50多平方公里,根本就用不着建高层住宅嘛,全住平房都绰绰有余。
到广场不久天就开始擦黑,肯定是进不去宫里了,而且布达拉宫每天限流,需要提前预约才能进入,我这明天又着急走,八成是要把这个遗憾留到下次进藏了。
不过走之前,我打算录一段布达拉宫日出,从来没正儿八经地做过旅行录影,这次就为它留下我的短片处女作吧。
◆ ◆ ◆
肚子开始抗议的时候,才想起该吃晚饭了。
这来拉萨的第一顿必然是要吃当地特色的藏餐,但这个点在拉萨找个像样的餐馆还真不容易,布达拉宫附近没什么吃的,只能搭公交去别处。
话说,在拉萨搭个车也是费劲,车站有时候就竖个很不起眼的站牌,一不小心就错过去了,而且公交车班次也很少,半天等不来一辆。
我们从旅馆出来,最后到布达拉宫这一路上,基本上都是腿着过来的,不是不想搭车,是找车站的功夫都到目的地了。
好在初来乍到的兴奋劲儿和好奇心暂时掩盖了徒步的劳累,但是不要忘了,拉萨可是个随时都有可能高反上身的地方,于是疲饿交困的我“光荣”地高反了。
高反发作就好像脑袋被套了紧箍咒一样,嗡嗡地胀着疼,太阳穴一跳一跳的,真想大喊一声:“师父别念了,徒儿知错了!”
我感觉需要立刻来一顿饱饭来压一压高反,公交是指望不上了,我俩果断叫了一辆滴滴快车,直奔大众点评上搜的一个这么晚还在营业的、叫做“卡瓦雄”的藏餐馆。
没想到,在车上静静地坐了一会儿,整个人感觉就好多了,倚着车窗,吹着晚风,还挺舒坦。
八成刚才是走路走多了,硬生生走出高反的,所以真的是要切记上高原,先休息好再上路,千万不要作死大暴走。
满血复活的我,神采奕奕地踏入藏餐馆,迎接第一顿、也很可能是最后一顿高原专享美食。
说实话,尽管耳闻过很多对藏餐的差评,但曾经在青海湖吃过藏餐留下的美好印象,让我一直认为是某些食客由于个人口味而对它产生的偏见,所以我从来不以为然。
话说这家藏餐馆装修得还蛮有民族风韵,一上来就让我眼前一亮,尤其是包间的黄色镂空隔断和铺着花毯的坐榻,让我乱入式地想到了86版《西游记》里朱紫国那集,孙大圣悬丝诊脉的场景。
心悦神怡地坐下来准备点餐,一直想吃一顿正宗的藏式火锅来着,一看菜单傻眼了,一份羊肉火锅单点就要388(这还是最便宜的一种),且不说额外再加的均价一二十块一碟的配菜。
这俩大小伙子吃饱了不得五六百一餐……我滴妈,这物价差点没把我吓掉座位。虽说咱也是见过点世面的,但总不能吃着袁老四,花着海底捞的钱吧。
原以为拉萨消费顶多跟西宁差不多,没想到一查,居然是全国第一,比武汉至少高出两到三倍,难怪拉萨的工资标准仅次于北京和上海,不然的话援藏的公务员们在这里都活不起啊。
火锅就放弃了,还是点炒菜吧,翻了三遍菜单,点了三盘菜(手抓羊肉、粉丝牛肉、青菜)、一份主食(糌粑),加一壶酥油茶。菜很快上齐了,于是我吃了这辈子最难忘的一顿藏餐。
糌粑,完全和我在青海吃的不一样,又干又紧,味同嚼蜡;手抓羊肉,几乎全是肥的,艰难地在肥肉丛中捕捉一星半点的瘦肉,这菜一旦凉了就彻底报销;粉丝牛肉里的牛肉条根本没入味,口感还老,不过反正也没放几根,挑出来吃粉丝得了。
讲真,没有黑谁的意思,我只想表达,整桌菜除了青菜可以扒两口,酥油茶还能喝以外,简直吃不下去。
其实难吃都还是小事儿,直接给我吃出高反了又,倏忽间感觉师父又念起了紧箍咒。Sultan坐我对面,看我难受的样子会心一笑:“自己点的,跪着也要吃完。”
这顿饭期待了很久,但结束的也很快,之前对驴友们“中肯”的藏餐评价不屑一顾,现在哐哐打脸。人生有时候反转地就是这么猝不及防,出了餐馆,走在大街上,头还有点高反后遗症般的恍惚。
拉萨的夜晚,风很大,霓虹灯不多,整个城市有种意想不到的宁静。
转过街角,看到一家点着巨大彩灯招牌的酒吧,外观看上去是藏式碉楼的装修风格,让人有种很想进去喝一杯的冲动。对我这种有着酒吧、集市、博物馆必打卡情结的旅者来说,原则上是不会错过这种深度体验民风的机会的。
但想想算了,毕竟在拉萨一夜,还没做好把小命丢在青藏高原的准备,这一杯心心念念的青稞酒,留到下次再解千愁吧。
第二天一早就醒了,比闹钟醒得还早。
草草洗漱完,带上录像的家伙事儿,和Sultan一道奔向布达拉宫。
听说最好的拍日出的地方在布宫西南面紧挨着白塔的药王山上,五十块背面的画像就在这个角度取的景。
我俩打的赶到的时候,天还是漆黑一片,但已经有不少摄影爱好者先到一步了。
果然是个风水宝地,就连山脚下卖早点的商贩们都把摊位支好了,时刻准备着给这些起早贪黑的摄友在寒风中供应热量。我看他们一个素包子卖3块,肉包子卖6块,便默默地掏出了提前备好的两块士力架。
在这么严峻的物价形势下,没想到药王山照景台居然不收门票,赶紧三步并作两步爬上去,免费的东西人就容易多。
可惜还是来晚了一步,照景台护栏边已经排满了人,十几部三脚架任性地瓜分了所有的好角度。不过机智的我,看到露台中央放着一个铁制的临时台阶,没有一个人用。
我果断跑上去架起我的脚架,安上手机,打开延时摄影功能,等待日出。
站了一小会儿,我就感受到了冷冽的晨风,这才想明白大家为什么不站到这个台阶上了,敢情是上面高处不胜寒啊。
而且风还这么大,幸好我装的是手机,要是单反肯定被吹倒了。
就这么着,从七点不到一直守到八点,从天黑守到天明,从下面站的满满是人守到只剩一位摄友,快被吹成冰棍的我,最终也没有守来曙光撒在宫殿上的盛景。
来的反而是雨夹雪,而且雪还越下越大,从雨珠下到雪片,从小雪下到大雪,这到底是有多大冤情?还是说老天爷舍不得我这么快就走。
放心,我一定会再来的。感谢拉萨的活佛做法,给全城披上一层雪白的哈达,目送我上天,扎西德勒!
◆ ◆ ◆
回来的路上有朋友问我,这一趟着急来,慌忙走,折腾了大半个中国,就看了一眼布达拉宫,有意思吗?
怎么说呢?忽然想到一首歌,或许刚好可以回答吧。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
你对自由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