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立让行医笔记》连载2——坎坷的中医之路

 
滋水美文  有爱、有情怀、有品位
致力于最优质的阅读体验
《滋水美文》
︱第463期
审稿|王军红
中国 ● 西部文学微刊
Chinese Western literary journal
坎坷的中医之路
文/ 郑立让
上世纪70年代,我从师于中国著名针灸学家、中国方氏头皮针创始人方云鹏教授,在头皮针疗法研究方面积极探索。尤其在头皮针结合中药治疗脑梗、冠心病、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脑梗、脑出血后遗症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形成了一整套独特有效的治疗方法。多次举办各种培训班和知识讲座,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中医针灸和头皮针人才,主编《中华医学临床研究》,并撰写了学术论文,部分论文在国家和省市医学杂志上发表。曾多次参加市、省、国家级学术研讨会。长期从事医学临床和科研工作,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脑血管病、颈椎和腰椎间盘突出、面瘫、骨质增生、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肾病、前列腺增生、不孕不育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几十年来虽历尽人间沧桑,但在悠悠岐黄路上,兼收并蓄,力求广取各家之长,而又不墨守陈规,对于许多目前现代医学尚感棘手的疑难杂症,根据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行摸索、总结,终于有所突破。按照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根据前贤的理论指导和本人的临床经验,对一些疑难杂症疗效显著,终于圆了我的中医梦。现人仍在征途上,战犹酣。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记得在1969年,对20几位小儿麻痹后遗症患儿用针灸结合白降丹划点疗法进行治疗,临床疗效显著,使6位从小在地上爬行的患儿经过治疗,扶拐能够站立起来走路。1971年撰写的《针灸结合白降丹划点疗法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19例小结》登载于《渭南地区科技资料》1971第3期。
1973年我被抽调到蓝田县卫生局科研组,随恩师方云鹏学习和研究头皮针疗法,成为方氏头皮针的传人。恩师方云鹏先生早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医学院,抗战期间与日寇浴血奋战,曾任抗日前线战地医院外科主任,西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外科主任。一次偶然机会痴迷上了中医针灸,即献身于中医针灸研究,后任西安市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1958年就开始用针刺麻醉为病人做手术(可谓中国针灸麻醉的先驱者)。在长期的针灸临床实践中,按照西医的大脑解剖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发明了在头部针刺治疗全身疾病的头针疗法,称为“蓝田头针”,后改为“陕西头皮针”也称为“方氏头皮针”。当时被渭南地区卫生局列为地区医学重点科研项目,渭南地区卫生局副局长亲自负责此项研究工作,成立专门研究机构,并拨款进行头皮针疗法临床观察研究,成立科研组。我可以说是头皮针疗法耐力持久的主力队员。
1974年参加方氏头皮针临床研究工作,对高血压病、脑梗、脑出血后遗症、慢性支气管炎进行了临床研究观察。
1975年—1976年,从事方氏头皮针对高血压病的临床观察。我担任头皮针临床技术指导,同时参加《头皮针治疗高血压病200例临床观察》的撰写。随后此文成为国务院科学大会的交流材料。
1977年,受省卫生厅派遣赴安康、宝鸡、咸阳、铜川等多个地区主办头皮针培训班,我担任培训班讲师。参加学习人员为地区各直属医院和各县医院针灸临床医生。
1978年参加渭南地区头皮针临床科研大会战,我担任技术总监,并承担头皮针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工作,为当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准备材料。承担《头皮针治疗脑血管病后遗症47例观察报告》及临床观察的撰写,该文章经过专家鉴定,确定为全国科学大会卫生经验交流材料。
1979年,参加头皮针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观察工作,负责技术论证。观察结束后,撰写了《头皮针治疗高血压病495例临床观察小结》。蓝田县卫生局科研组头皮针研究工作获国家卫生部优秀科技成果奖。
1980年,在蓝田县开展了大规模的头皮针对高血压病普查治疗的工作,并与西药利血平进行临床对照。本人负责临床针刺操作技术和指导工作,参加撰写了《头皮针和利血平对高血压疗效的对比观察报告》。
1982年,参加撰写了《陕西头皮针治疗脑梗后遗症疗效观察报告》,此文为1983年头皮针北京学术交流会经验交流材料。
1982年—1986年,运用头皮针对青少年近视和脑梗分别进行了观察,并写出了总结报告。我们科研组同志团结一心,浴血奋战,不问寒暑,翻山越岭,忘我的奋斗在头皮针临床科研第一线,我们不知熬过了多少不眠之夜,痴心一片,为中医针灸事业的发展,洒下了自己的血和汗。头皮针大会战征途中,我们科研组组长,科研组的“开国元勋”吕炜昌老师因工作操劳过度,积劳成疾,肝血耗尽,病倒在工作岗位上,救治无效病逝了。这成了我们全体工作人员无尽的哀思。三十多年过去了,忆起往事,吕老师的人格和为工作的献身精神仍历历在目,使人终生难忘,是我心中永远的丰碑。
1986年,全国头皮针标准化方案会议在北京召开。方老师发明的“陕西头皮针”载入头皮针全国标准化方案,总结成为《头皮针疗法》一书。1990年,头皮针标准化方案载入全国高等学校教材《针灸学》一书中。几十年的头皮针发展历程,在新中国的针灸发展史上是厚重的一笔,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大量现代医学知识进入中医领域,中医针灸这门传统技术出现了高速发展,头皮针无疑是最为耀眼的成果之一,头皮针技术的发展错综复杂,有以中医理论为宗,有以西医知识为主,不一而是。因为头皮针的疗效确切,所以研习者众多。
1987年,我担任单位领导,除了从事头皮针临床研究工作,还时刻把自己摆在人民公仆的位置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宗旨铭记在心。以锲而不舍的精神,虚心钻研业务,坚持精读中医“四大经典”。在反复精读中医经典著作的过程中,记有10余万字的学习笔记及心得体会。
同时,在临床中认识到“治病先治心”和 “医患相得法”。“治病先治心”即:治病先治心,医生应以高度的责任感,使病人对医生产生坚定地信心。医生和病人齐心协力,就能为治愈疑难危重病症的康复创造最佳的条件。“医患相得法”是施用精神治疗的方法,用针对性的语言疏导,多方设法解除病人心中的疑虑、顾忌、执着、愤怒等思想,使其心神安定,激发起病人体内的正气和抗病的能力,发挥病人自身所具有的对疾病的调控作用,结合药物治疗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尤其是对疾病,危重疑难病人都要给予特殊的心理安慰,使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确实对提高疗效能发挥很大的作用。
1985年,普华镇一位72岁的老人因为儿子蒙冤入狱,悲伤抑郁,被西安两所医院确诊患食道中段癌。9月份卧床,10月份并发梗阻。赴省肿瘤医院求治,接受放疗40天。医院告知,病已到晚期,已无挽救希望,嘱回乡准备后事。遂于11月下旬回家,每日以能量合剂,水解蛋白维持生命。我接诊时病势危重,人已气息奄奄,口唇焦裂,眼眶塌陷,干渴,面色萎黄,咽喉潮红,心悸气喘,胸部疼痛,红色镜面舌,脉细欲绝。患者证属:气阴两虚、气机阻滞、正虚邪恋。因患者为多年挚友,义不容辞当设法治疗。即在其背部至阳穴针刺,在胃俞、肺俞、中脘进行拔罐,并输以代血浆、水解蛋白。我守在病人床前,为患者精心治疗,给予病人特殊的心理安慰,并以硼砂15g  冰片6g  沉香10g  煅磁石5g  红参10g  火硝10g研极细粉末,每次2g,蜜汁调糊,缓缓含化。10天后患者疼痛大为缓解,停用杜冷丁,可入睡。此时适逢儿子无罪释放出狱回家,老人心情甚为愉悦,病即好转大半,继用上药,每次2g,蜂蜜水调服,每日6次。针灸拔罐仍以原法治疗。一周后病人即可进牛奶100ml。
后以久病正虚,气阴两虚救治。处方:西洋参10g  旋覆花15g(另包) 法半夏20g  白花蛇舌草30g  黄药子20g  山慈菇15g  山甲片12g(先煎) 蜈蚣1条(冲) 槟榔20g 水煎服,每日一次。此后病情逐日缓解,日可进食牛奶200ml。
12月中旬患者因儿子在身边陪伴,心情舒畅,精神稍佳,食道梗阻基本解除,叮嘱病人放松心情,生活规律,坚定必胜之信心,配合治疗。停用输液,中药处方:槟榔30g  莱菔子30g  枳壳10g  川朴10g  陈皮10g  半夏15g  西洋参15g  白术15g  云苓20g  乌梢蛇10g  蜈蚣2条  土鳖虫10g  女贞子30g  薏苡仁30g  半枝莲30g  白豆蔻10g(后下) 木香10g  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30剂。
本病晚期,由于气血耗伤殆尽,服药30剂后,患者较前有所好转,但仍疲倦、乏力、面色苍白。遂以:生晒参15g  五味子15g  麦冬15g  山慈菇10g 山甲片8g(先煎) 山豆根10g  龟板10g(先煎)  白花蛇舌草20g  乌梢蛇10g  白术20g  云苓20g  15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并嘱每日服蟾蜍1只,服法:将蟾蜍去头及内脏,蟾皮亦剥除,唯留四足部皮肤,清洗干净,然后久煮成糊状,加入大蒜2枚,每日三次分食。
半年后,患者病情稳定,遂开处方:西洋参60g  紫河车300g  山慈菇30g 沉香20g  乌梢蛇30g  全蝎30g  蜈蚣20g  土鳖虫30g  三七30g  冰片5g 儿茶30g  研细末,每服10g  每日两次,早晚蜜汁调糊含化。
服药一年后,患者可以下床走路,与常人无差别,带癌长寿10年后逝世。
此例患者从我接诊后心态平静,对我笃信不疑,拒绝一切干扰,加上儿子出狱后心情舒畅,因此病情很快好转。我认为任何疗效的取得都是“医患相得法”,即医患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1994年,蓝田县冯家村青年农民杨XX,在西安确诊为脓胸、心包积液、腹水、脓毒败血症。细菌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在西安、北京等地花去了数万元,无明显效果而返。后来我院就诊,接诊时患者精神极差,消瘦,胸部引流口流出的脓液腥臭难闻,病情笃重。根据中医辩证施治,内服"千金苇茎汤"加减,服药100余剂,并用“白花蛇舌草合剂”外敷治疗,五个月后痊愈。对此《陕西广播电台》、《中国消费者导报》、《陕西日报》都进行过报道。此后,外地脓胸患者不远千里,慕名而来。近年来,治疗脓胸20多例,均获得满意效果。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我认为一个合格的中医师,都必须心怀慈悲,正所谓“医者父母心”,明代裴一中在《言医》中写到:“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医生看到病人被病痛折磨时,感同身受,若己有之,病魔一日不除,内心一日不安。这就是我行医做人的准则。
附《郑立让行医笔记》序:

儒医郑立让(序二)

文/卞寿堂
古人常用松、菊、梅“岁寒三友”比喻经受考验的友谊,我与郑立让先生亦为“三友”,不过,此“三友”却为“道友”“文友”“朋友”之友。所谓“道友”,即医道也。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都在卫生系统工作,时立让已在医界以针术而初显名气,我亦因主编《蓝田卫生报》和立让先生过往甚密,“道友”之谊即始于此时矣!从此之后直到现在,因彼此又都痴迷文学,多有切磋,故自然又成为“文友”。在长期志同道合的交往中,我深感立让先生是一个重感情、重信义、重承诺、正直仁厚的真君子,故而彼此心照不宣,日积月累,遂又成为“朋友”,而且是其中不多的几位挚友之一。立让小我两岁,屈为弟,我便也以长卖长,自尊为兄,情同手足愈来愈浓。他出于自已的职业,常为我设计保健,甘为“保健医生”,亦多次劝告我丢弃吸烟陋习,他见我总是将劝告当作耳边风,居然惊出“跪求”之语,可见心交之深矣!
立让先生在中医和文学上都有造诣,过去我也曾在《蓝田卫生报》和《白鹿塬报》刊用过其大作,领略过其文采,也见过他在各种医学刊物上发表的许多学术著作,对他的医道和文才均佩服有加。但是,当他有一天突然拿来厚厚一摞的这本书稿时,还是让我大吃了一惊!他非常认真地问我:“老哥,这是我从几十年临床心得中整理的手稿,心想出一本书,您看有无必要,会不会让人笑话?”我这人有个毛病,就是啥事都很认真,尤其是对朋友的事越是认真得近于迂腐,倒还真的认真翻看起来,想看看到底有无必要。因为说实话,现在出书的人多了,但真正有价值的却并不很多,泊来品、迎合品、抄袭品、淫秽品、凑合品比比皆是,有的既非文学创作,又非学术专著,以至讹误百出,遗患无穷。然而立让先生的这部书稿却让我还未翻完就已赞不绝口,我不但竭力支持他出书,而且还毛遂自荐要为这本书写几句话,于是便有了后来的这篇文字,权当为序吧。
本书内容都是立让先生数十年钻研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之纪实,是由作者心血凝集而成的真实、可靠并具传世价值之作,是集道德、哲理和生活性、学术性、通俗性、故事性、可读性、趣味性、文学性于一体的医学学术著作,读此书不仅可使人获益多多,而且还是一种愉悦的享受。
本书大体分三个部分,分别用各种不同体式体裁表现,内容丰富,繁而不乱,分类恰当、自然得体。
第一部分为记述性故事体人物医案实例。作者选择了数十例亲手治疗过的现实生活人物实例,每一个人物案例都是一个真实鲜活、生动感人的故事,也是一篇篇富有文采,富有情趣,充满生活气息的人生悲喜剧。作者通过这些患者得到成功救治而获得新生的活生生的事例,使读者感受到祖国医学的伟大和中医的博大精深,也让读者对施治者的仁爱之心和高超医术肃然起敬,印象至深,读后不忘。此种文式在中国古代医案中虽不鲜见,但像立让先生如此完整梳理,集中成类的应用却是开创性的。
第二部分是古今中医学术专著中常见的医案医例医方介绍,是作者数十年间在临床上反复和成功验证的典型验例,包括对各种不同个案个例、不同的人和不同症状所运用的不同施治方法、手法,充满了因人施治、因病施治的辩证思想和灵活把祖国医学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思想。在这部分,作者汇集了许多珍贵的锦方验方,并附有根据病情变化而随时调整方剂方法的论据论证,为读者、患者,特别是为当代后代的的医务工作者在临床应用方面提供了千金难求的参考和借鉴。
第三部分虽然仍旧是传统医学方面的事,但却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体式。作者通过记述一个人物─一个引导作者不断成长,并终身从事了中医事业的恩师─他的舅父张济全来展现的。看得出,作者在这一篇追忆性传略文章中,是带着彻骨的哀思和情感的,因为这个人不仅是作者的至亲,更是成就作者立志取向,并最终也成为一位像舅父一样有建树、受爱戴的中医名家的人。对他来说,舅父是他一生中最崇敬的引路导师和做人偶像。在立让先生的人生生涯中,曾有一次被选拔民主副县长的机会,这对于一些人来说,不但是求之不得,甚至是不惜出卖灵魂而必欲一求的事,然而立让先生还是听从了舅父的劝告,在从政还是从医的选择上,他放弃了当官,选择了济世救人,一生专做个好大夫的既定之路。就连当时的蓝田县委书记王学民也深深为之感动,并在其创作的一部戏剧中不顾忌讳,直接以原型人物郑院长呼之。从此他更加一心一意为群众治病,全心全意为患者着想,凡经他治疗过的患者,以后大半成为他的“粉丝”和朋友。毋庸置疑,这都是冲着他高尚医德和高超医术的,而这一切又都是舅父加恩师给予他的。读了这一篇的人,我想也都会和我一样受到感染,从中领略到做人的真谛。谁想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益于人的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谁就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现时人们常喜欢用一个“儒”字来表明某人有文化、有素养、有道德,概如“儒厨”、“儒将”、“儒商”、“儒者”等等,郑立让先生则是一个典型的“儒医”了。立让先生的行为举止,作风仪态总是那么温良恭俭,温文尔雅,温和淳厚;凡接触过他的人都觉得他是一个谦诚平和、易于接近,并深具儒者风范的人,起码我就是这么认为的。立让先生的人格情操除了家风和舅父影响外,更与他从事的祖国医学并从中汲取营养有关。
我认为,祖国医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祖国医学的阴阳五行、虚实寒热、相生相克、望闻问切等基本理论,无不充满着中国儒家正统文化的道德观和哲学思想。中医把以尚德为核心的仁、义、礼、智、信作为行医者的准则要求,这对于一个注重个人修养,精研中医基本理论的立让先生来说影响至深,这是定格他“儒医”品质的基础。这些,也都能从本书的字里行间品读出来。
我也是经常光顾郑先生诊室者之一,无论他过去在中医院、康复医院、县医院,还是退休以后,找他看病的人永远是川流不息,而他总是不烦不躁,笑对每位来者,使患者首先在心灵上得到抚慰。他对每位患者都是耐心地询问病史病情,细心诊断,不厌其烦地为病人讲解病因机理、预防办法,劝慰病人正确对待疾病,解除病人思想负担;有时还对个别丧失信心的病人做一些心理诱导和暗示疗法,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因为他深知精神因素对病人产生的正负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过去我曾经历过一个医生,他每见到一个找他初诊的病人,总是故作惊慌地说:“哎呀!你咋把病扛成这个样子才来?现在我只能尽力而为了,看得好算你命大,看不好也休怪我。”其实他是把话说在前头:看不好是你把病耽误了,看好了是我的本领大,你看这么重的病我都能治好!至于他的话对病人产生的压力和后果,甚至无病也成病,轻病成重病,他却不愿去想。现时在经济效益挂钩的驱动下,有些医生只顾开大处方,推销挂利药品,强做不必要的检查等等,毫不为病人着想。而我亲眼所见立让先生总是为病人着想,不该用的药不用,能少花钱尽量少花钱,能用针灸就不开药,赢得病人信赖。他退休后曾被多家医疗机构争相聘请,仍然是走到那儿病人就寻到那儿,原因不言而喻。
一个受人爱戴的医生固然要有高尚医德,然而作为病人,最根本的还是要治好病,所以,德艺双馨永远是郑立让先生追求的目标,他数十年的从医之路,就是不断奋斗,不停钻研,精益求精,永无止境地充实提高医疗水平的过程。他和他的舅父张济全一样,也是从青少年时起就开始学习中医,作为陕西中医事业奠基者和著名中医教育家的舅父对他一直起到重要影响。
他从小随舅父耳濡目染,并在舅父的督导下,很早就能把许多古典医籍背诵如流。随着年龄增长和对医理的理解,他进一步结合实践,深刻钻研,不耻求教,凡有所长者皆为我师,其中影响较深者为著名头针专家方云鹏。上世纪七十年代方云鹏下放蓝田,郑立让闻名拜其门下,由于他学习态度诚恳,受到方的倾心施教,遂使他成为蓝田最早、最全面掌握头针技术的人,至今他还将头针术广泛应用临床,为千万患者解除了病痛。之后他又曾醉心医学科研,不断扩大学术领域,充实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他坚持中西医结合,吸取西医之长,弥补中医之缺,不断创新和发展传统医学,从理论到实践不断取得新的突破,许多疑难杂症,甚至已被判为“不治”之症也在他的手中起死回生,从而奠定了他在蓝田中医界应有的地位……
也许是出于“三友”关系,我不由得说个没完,这时我才突然想起不能过多占用读者时间,还是让大家自己去品味本书之妙吧,故戛然收笔,望诸见谅。
2012年10月10日晚于灯下
卞寿堂《蓝田县志》主编
关于作者
郑立让:1948年 7月出生于陕 西省蓝田县,中共党员,毕业于陕西中 医学院。副主任医师职称。曾任蓝田县康复医院院长,蓝田县医 药科学研究所所长,蓝田县医院业务院 长、党总支委员、支部书记、蓝田县圣 邦医院业务院长、蓝田县友谊医院名誉 院长、蓝田县老年科技教育卫生工作者 协会常务理事,蓝田县政协六、七届政 协委员、西安白鹿原文化研究会常委, 西安市科协理事、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会员,《中华医学临床研究》主编、中华 医学临床研究编辑委员会常委、蓝田县 老年医药卫生科技协会副会长兼秘书 长,陕西省中医师承指导老师,陕西省 医学专家库专家。曾荣获西安市“学雷锋先进个人”称 号;被西安市委、市政府、西安军分区 授予“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先进个人称 号”;西安市优秀科技成果奖获得者。被县人民政府授予“九五”期间优秀科技工作者;被西 安市科协授予防治非典优秀科技工作 者;还曾多次被县卫生系统评为先进工 作者、蓝田县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 产党员、先进学科带头人。联系电话:15829670185。

 

往期作者部分精彩文章回顾
《郑立让行医笔记》连载1——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郑立让行医笔记》连载2——踏上中医征途



滋水美文
汩汩清泉流过     倾听心灵声音
长按二维码关注订阅

主编微信:mxy2722801
声明︱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投稿邮箱︱865909186@qq.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