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尹珍·看道真

□吴明泉

  漫步历史长河,道真是一个伟大的人名。这个人就是首开贵州文教先河的尹珍(字道真)。
  放眼中国版图,道真是一个小小的县名。这个县就是现在的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尹珍(公元79~162),字道真,东汉牂牁郡毋敛人。南朝宋时范晔著《后汉书·西南夷传》载:“桓帝时,郡人尹珍,自以生于荒裔,不知礼义,乃从汝南许慎、应奉受经书图纬,学成,还乡里教授,于是南域始有学焉。” 尹珍不堪故里礼殊荒凉,跋涉千里,拜著名儒学大师、经学家许慎为师,研习五经文字。学成返乡。手建草堂三楹,开馆教学,西南地区自此始有学校教育。尹珍从地方事教育,声誉渐著,后汉朝廷向地方选举孝廉,地方官以其精通经学,选入文学科目,向朝廷举荐。桓帝永兴元年(公元153 年)学者应奉任武陵郡太守,“兴学校,举侧陋,移风易俗”,尹珍就近前往拜应奉为师,学习图纬,通三才,师生并显一时,尹珍功成名就,但年老体弱,遂辞官还乡,将原学馆改名“务本堂”,尹珍是贵州文化教育的鼻祖,“凡属牂牁旧县,无地不称先师。”
  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引录南北朝时期宋朝王愔所著《文字志》,所列秦汉以来著名书法家百余人中,便有尹珍其名。尹珍在桑梓办学授徒,尽心竭力,死而后已,其伟业受后世敬仰。明代贵阳三个书院设尹珍专祠,清代遵义府学教授莫与俦创立汉三贤祠中,专设尹珍祠,贵阳扶风山王阳明祠内附设尹道真祠,铜仁、印江等县之书院中均设尹公祠。今重庆市的南川区、綦江县均建尹子祠。公元 880 年唐人崔礽在今绥阳县旺草场立尹珍讲堂碑,境内新州镇的尹珍“务本堂”及“汉儒尹公道真先生之神位”碑,遗迹尚存。
  尹珍远游中原求学,接受中原文化的洗礼,回到乡里设堂讲学,教化务本,传授人文思想。首开贵州文教之先河,尹珍是贵州文化教育的拓荒人。尹珍是东汉时期著名儒学者、教育家、作家、诗人、著名书法家。对西南地区的文化影响,历代学人对尹珍身世的考证、求学成儒的研究、办学授业的影响,对尹珍“毋敛学”的研究以及对尹珍遗迹文物、轶事传闻的发掘,对尹珍的赞咏等,构成尹珍文化的主要内容。尹珍文化为贵州文化之发端,尹珍精神便成为贵州学人之楷模,尹珍文化成为一个鲜明的地域文化现象,道真受尹珍文化的渗透颇深,就是典型之例。

  民国30年(1941年)在贵州省正安县东北地域,置道真县。为纪念汉代学者尹珍(字道真),以其字“道真”命名,现为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道真历史源远流长。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今道真属巴郡。西汉时期,今道真为涪陵县所辖。东汉献帝建安六年(201年)巴郡分涪陵置巴东属国。蜀汉章武元年(221年)改巴东属国为涪陵郡,今道真属之。晋怀帝永嘉(307~312年)后,地没于“蛮夷”,北周武帝保定四年(564年)涪陵豪长田思鹤“以地内附”,置奉州。建德三年(574年)改奉州为黔州,今道真属奉州和黔州。隋炀帝统一中国后,改州县为郡县制,大业七年(611年)置明阳郡,领七县,其中,信安县辖有今道真。唐武德二年(619年)改信安县为信宁县,属义州(羁縻),五年(622年),更义州为智州,贞观十一年(637年)信宁县改隶黔州。贞观十六年置珍州,均辖今道真。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珍州为夜郎郡,随后并夜郎郡入溱州而改名溱溪郡。今道真前后属夜郎郡和溱溪郡。乾元元年(758年)复名珍州,宪宗元和二年(807年)又省珍州入溱州。道真属珍州和溱州。五代(907~960年),原珍州地覆没于“夷”。北宋乾德三年(965年),珍州酋田景迁以其地内附,赐名珍州。开宝元年(968年)田景迁以郡多火灾,请易名高州,从之。又因与广南西路高州同名,改为西高州,道真属珍州和西高州。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有骆解上下族纳土献地,复名珍州。咸淳末(1274年),“以珍州并所隶乐源、绥阳两县来隶播州”,此时道真随乐源县为播州所辖。
  元世祖至元年间(1264~1294年),置珍州思宁等处长官司,隶播州。顺帝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明玉珍据重庆,建大夏政权,二十五年改珍州为真州。今道真属真州,仍隶播州。
  明洪武五年(1372年)播州宣慰使杨铿等相率归明,明置由旧,隶四川管辖。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播州隶贵州。洪武十七年,改真州为真州长官司,隶播州宣慰司。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因播州杨应龙叛,明王朝命李化龙率师平播后,播州改土归流,分播地设平越军民府属黔,遵义军民府属蜀,改真州为真安州,州治在氵矞   水园,即今道真自治县旧城镇驻地。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真安州为正安州。
  民国 32 年(公元1943年)出版的《贵州名贤传·尹珍传》载:民国期间,经中央政府批准,将贵州省正安县划出一部分另置新县,命名道真县,以志纪念。至今,道真成为全国唯一以人名(尹道真)命名的县。

  道真历来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据史料记载,道真为历史上巴郡、涪陵郡、南平军、高州、珍州、真州等所辖,是史书上称的西南夷——溱州夷、高州蛮、涪州夷、南平僚等少数民族居住之地。《遵义府志》称:“有溱南二州夷,颇强盛,皇佑初诏,自今岁遣使者承问之,此溱州夷。即今正安与南川一带”;又在高州蛮注说:“故夜郎也,在涪州西南,宋初其酋田景迁以地内附,赐名珍州。此高州蛮,在今正安接彭水一带”。“各豪酋据有诸地,必不在宋以后始然”。上述记载,所指地域正包括今道真境内。说明早在宋朝或以前,受豪族大姓、酋长头人统治,被中央王朝称为“高州蛮”和“溱州夷”。《遵义府志·士官》又载:“宋有冉桂森从父守忠征南僚,平诸洞,授为珍州军民宣慰使……”少数民族在南宋时又被称为“南僚”。
  道真境内遗留有许多与仡佬族称有关的地名。有关仡佬族的就有濮地垭、濮传岭、牂牁、平僚官、仡佬箐、葛佬溪、葛佬坟、仡佬树、佬人湾、仡佬坪、仡佬塘、仡佬槽湾、霸王屋基、佬井沟等100余处;这些地名分布全县,它的命名,是仡佬族人在此居住繁衍的佐证。
  道真境内有大量的六块石板古墓、岩棺等仡佬族先民的典型墓葬形式的古墓,现已查明的有100多处。这些岩棺,有的是在岩壁上人工凿洞而葬,其后裔自称为“先人洞”;有的在天然岩洞内置棺,不施蔽盖;有的是在岩穴内置棺,以土石掩盖或垒砌成坟,直到20世纪70年代仍有这种葬式。此外,还有倒埋坟、竖棺葬、瓮葬等。这些墓葬引起省内一些民族学专家、学者关注,认为有的应是仡佬族先民僚人的墓葬。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受党的民族政策的鼓舞和四川省邻近地区恢复民族成份工作的影响,道真县内各民族恢复民族成份的要求日趋强烈。该县忠信区水石脚乡箐垭口常姓群众首先提出恢复少数民族成份要求。此后,道真县水石脚乡又有五六个姓氏的群众纷纷要求恢复少数民族成份。县民族识别小组成立后,多次派人到本县水石脚乡箐垭口等地群众中进行调查,取得第一手材料,写出首批《关于箐垭口常姓群众要求民族识别的报告》、《古老虎初考》、《道真方言土语单词600例》等资料。
  1982年6月至1984年8月,对全县要求识别的82个姓氏的族史、风俗习惯、文化特征进行全面考察,相继恢复仡佬族近60个姓7万人。
  1984年10月,贵州省民族识别办公室组织部分专家、学者及部分仡佬族代表到道真考察,从历史、文化、习俗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证后认为:“道真的仡佬族与安顺平坝、遵义仁怀等地的仡佬族同一源流,其民族特征基本相同。”道真的民族成份认定和恢复工作是持积极、慎重的,得到上级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肯定。
  于是,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1986年9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1987年11月29日正式挂牌成立,道真成为全国仅有的两个以仡佬族为主体的县之一。

  道真地处黔北边陲,素有“黔蜀门屏”之称。道真是一个以仡佬族聚居的地方,全县有34万人口,其中仡佬族16万多人,约占总人口的50%。仡佬族是最早开发西南地区的民族,也是境内的土著民族。经历了濮人、僚人、仡佬族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商周时期称“濮”,秦汉时期称“夷僚”、“夷濮”或濮、僚并称,魏晋至隋以“僚”专称,唐代称“葛僚”、“仡僚”,宋代有“葛佬”“仡僚”“葛僚”“佶僚”等称谓,明清以后“仡佬”族称渐趋统一。新中国成立后,经贵州各地仡佬族代表协商,报经国务院同意,1953年公布统称为仡佬族。于此,仡佬族在这征土地上传承和发展自己的文化,仡佬文化已成为道真一张富有无穷魅力的仡佬文化名片。
  ——道真有古朴幽深的仡佬傩戏。傩戏是一种宗教与艺术相结合的原始戏曲。俗称“冲傩”。道真傩坛多源多流多姿多彩,具有极为丰富的想像力。道真仡佬族“傩”的精彩之处在于“戏”,如《跑功曹》、《五岳归天》、《大战洪山》、《降妖造斧》、《裁缝偷布》、《春兰卖酒》、《湘子度妻》、《赵元求寿》、《骑龙下海》、《双城配》、《仙鹤配》、《钟斛鬼》……当那些头戴面具的法师兼民间艺人在台上说说唱唱,打打闹闹,演绎天上人间、海洋地狱里的悲欢离合故事,其剧目就足以令人心驰神往。道真仡佬族傩戏中各傩神各有面具,各配衣饰,分生、旦、净、末、丑等角色。以锣鼓、牛角、师刀、带牌、钺斧、朝简、令旗、神棍、花旗等伴奏伴演。民国年间,戏班赴正安、务川、南川、重庆等地演出。1989年3月,贵州民族学院教授庹修明、顾朴光陪同日本学者广田律子到道真考察,广田律子将现场演出节目录像并带回日本,编辑出版《中国少数民族的假面剧》一书,并为之发出“中国傩戏在贵州,贵州傩在遵义,遵义傩戏在道真”的感叹。1956年,道真傩戏《山王图》获省民族民间文艺调演二等奖等。
  ——道真有神秘惊险的民间绝技。道真仡佬族民间技艺以“神、奇、惊、绝”。如仡佬族 “高台舞狮” 高台一般为五六张桌子叠成,最高者可达12张, 整个表演惊险绝伦,扣人心弦,反映了道真民间艺人高超的技艺,曾先后荣获我省一届、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表演项目表演奖、金奖,获全国第五届民族传统体育表演银奖。又如在道真傩戏表演过程中有很多项目穿插煞铧、上刀梯、退七星剑等,具有很高的表演性和浓厚的神秘性。其中上刀梯和煞铧近年已被作为表演项目屡屡推出。上刀梯即是在一直柱两边排列36把或72把利刃不等,锋刃向上,其形若梯,表演者要赤脚踩在锋刃上,一步一步达柱顶,做完法事后再一步一步退下来。煞铧则是将一件铧口放在炭火内绕红后,表演者赤手赤脚或踩或端,还要张口叼住铧头,四面游走。等等。这里的神秘性至今尚未见到合理的解释。
  ——道真有绚丽多姿的民间文艺术。道真仡佬民间文艺富多姿,民族民间文艺包括神话、传说、故事、寓言、谜语、谚语、歇后语、歌谣等。神话传说栩栩如生,民间故事娓娓动听。有反映人类起源的,有描述古时人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有口述先人开荒辟草、逃官避匪的,有揭露昏君、贪官污吏、财主的迂腐昏庸无道,贪吝刻薄,为富不仁的故事等。歌谣有“打闹歌”、“号子”、“山歌”、“盘歌”、“情歌”、“牧歌”、“闺怨歌”、“长工歌”、“哭丧歌”、“戒烟歌” 、“戒赌歌”等,以七字句居多,兼具赋比兴、押韵,类似七言绝句诗体,寓哲理于歌词,显情趣于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盘歌,一问一答,将生活中的事物用歌的形式表达,富有趣味性和知识性。民间文学包括经典、科仪、谱牒、戏曲、小说、诗、词、歌、赋、祭文悼词、墓碑铭泐、摩崖题记、匾额楹联等。此外,仡佬族剪纸、根雕、刺绣、纸扎等民间艺术别具一格,让人爱不释手,不愧为一朵永不凋谢的民间艺术奇葩。
  ——道真有独具特色的“三幺台”。“ 三幺台”是道真仡佬族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之一。我曾无数次品尝过“ 三幺台”风味。每当我品尝“三幺台”的时候,我都要慢慢地品,细细地想。“三幺台”是道真仡佬族独具风味的食俗,浓缩了仡佬族食俗的精华。贵州电视台“吃在贵州系列”专题报道,曾对道真“ 三幺台”作了较为详细报道;与此同时,贵州“扶贫开发百乡行”采访组一行赴道真采访,该县三桥镇为欢迎专程前住采访记者,吃饭时竟摆出“三幺台”,记者们真正领略了仡佬族原汁原味“ 三幺台”风味。“三幺台”是道真仡家人最具特色且最隆重的一种食俗礼仪。每逢嫁娶、寿庆、建房、节日宴请等,都要用“三幺台”招待贵客。通过“三幺台”互诉衷肠、增进情感。仡家人饮食文化非常丰富,风格独特。“三幺台”中以“油茶”之席最有意思,人们称之为“干劲汤”,喝了“油茶”精神爽,让人回味无穷。
  而今,道真与尹珍先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道真具有十分深厚的尹珍文化氛围,数点人物必谈尹珍,其原因就是道真先民通过尹珍,对道真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尹珍文化深深地渗透在名的道真这方的神奇土地里。道真境内的仡佬族的“三幺台”食俗、高台舞狮、傩戏等己列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2007年,在道真自治县成立20周年之际,以尹珍命名的尹珍大道、尹珍文化广场及新建的尹珍塑像,无不表达了道真各族人民对尹珍先生的景仰和悼念之情。
   “一代师宗千古道,千秋谁不仰门墙。”尹珍先生,遗风犹在;其人其事,万古景仰。县名道真,备受称道······
  尹珍,可歌可颂!
  道真,引人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