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丨“拉扎节”番师公起源考辨
关键词:拉扎节;番师公;起源
【中图分类号】I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7009(2020)06-0015-06
在甘肃省中部的甘南、定西、临夏三州(市)之康乐、临洮、渭源、卓尼、临潭五县交界地带,盛行着一个独特的节日——“拉扎节”,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当地群众每年秋季庄稼收获之后,举行的庆祝丰收、祭祀先祖、酬谢山神、走访亲友的民间传统节日,在地方民众心中,拉扎节和春节一样重要,甚至更为隆重。与普通的民间节庆相比,拉扎节独特之处有三:一是从空间分布来看,“拉扎节”盛行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和定西地区三地交界地,这些地域在地理上处于莲花山地区、洮河两岸,现在虽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划,但同属于北方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的过渡地带,是藏、回、汉等多民族多元文化聚集区。二是从时间分布来看,一村一庄一个节期,每个村庄都有自己沿袭至今的节期,整个拉扎文化圈内从农历七月初十开始,最晚十月中旬结束,节期长达三月,比号称世界最长节日的贵州水族“端节”(49天)和青海土族“纳顿节”(2个月)都长。三是从过节主体来看,现今过节的都为汉族,而节日期间举行“攒拉扎”的跳神仪式却有番汉之分:祭拜的山神有番汉之分,番称拉在,汉呼山神;主持仪式的法师也有番师公和汉师公;不同的村庄根据供奉山神的不同延请番师公或汉师公,有的村庄因既有番神也有汉神,同时邀请番汉师公同坛共舞,并称“番汉二教”,更是西北地区乃至全国都少见的非遗文化现象。
2010年至今,不断有学者关注“拉扎节”仪式、功能、节期等问题,关于其起源,多认为“拉扎”是藏语“山神”的音译,拉扎节是“由于汉藏同胞长期杂居,互相交流、学习、濡染、通化,一同歌舞祭祀,融合而成”[]811。拉扎节究竟如何起源,还未有可信服的考据研究。本文从与拉扎节民间传说及地方民众对拉扎节起源于“西番”的认识入手,运用历时性梳理和共时性对比分析,借助田野调查、语言学分析、文献考证等研究方法,考证番师公与吐蕃及其后裔藏人的历史渊源,借以考证拉扎节起源。
一.“西番的节日”
(一)关于拉扎节的传说
山寨藏族少年变成拉扎鸟说。传说很早以前,紫松山下的寨子里有一个名叫拉扎的藏族牧羊少年,他会观察天象,能够预知天气,如傍晚乌鸦鼓噪,他会告诉乡亲们有冰雹降临,提醒大家提前收割庄稼,后来被土司乱棍打死而化身双音鸟。鸟儿在寨前大树上发出“拉扎、拉扎”的叫声意味着今天是好天气,当鸟儿发出“土司、土司”的叫声,就会刮风下雨。大家根据拉扎鸟的叫声,晴耕雨歇。为了纪念他,每年庄稼收获后,人们举行跳神仪式祭祀拉扎①。
藏族青年驾石船降服洮河水妖说。据说南宋时期,因水妖作怪洮河两岸连年遭受水灾,一名叫作拉扎的藏族青年驾着石船,降服了害人精孽龙,使两岸的老百姓免于水患的侵扰,自己却被洮河水冲走了。为了怀念拉扎,人们把他住的村落命名为拉扎湾,给他修庙,画像,丰收季节各村轮流向拉扎敬献五谷,后来就演变成了“拉扎节”。至今在峡城乡的秋池湾还可以看到拉扎驾过的石船[2]。
传说的可靠性无从考证,但是从中可以看到“拉扎”是护佑地方民众的神灵,而且与最为关注的生存问题休戚相关:第一则传说来源于山区,山区民众靠天吃饭,祭拉扎是因为感谢拉扎神保佑地方风调雨顺,无冰雹灾害,庄稼丰收;第二则传说来源于川区,川区可以引洮河水灌溉庄稼,但河水泛滥民众易遭受水灾,祭拉扎是因为答报拉扎神护佑百姓免受河水灾祸。其中,两则传说中主人公“拉扎”都为藏人,说明拉扎节的兴起与藏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二)拉扎节盛行区域的“西番”
这两则传说都见于文字记载,在调研中问及拉扎节起源的时候,地方民众多认为:“拉扎节是西番的节日”。何谓“西番”?《明史·西域传》释曰:
“西番,即西羌,族种最多,自陕西历四川、云南西徼外皆是。其散处河、湟、洮、岷间者,为中国患尤剧。”[3]
拉扎节具体分布从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北部的八角乡和卓尼县部分村落到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南部的五户、景古、连麓、草滩和胭脂等汉族村落再到定西地区渭源县西部的峡城、麻家集、田家河和临洮县南部的衙下集和南屏,即处于古河州、洮州、狄道州交界之地。这里正是诸羌“为中国患尤剧”之地。
历史上,拉扎节盛行区域先后有西戎、西羌、匈奴、鲜卑、吐谷浑、吐蕃等少数族群在这里聚居。史书记载,春秋时期此处有“戎”,“秦穆公地戎人由余,遂霸西戎,开地千里”。秦始皇统一中原后为“诸羌”,边上有“匈奴”:“始皇元年,蒙恬西筑诸羌出塞”;23年,蒙恬收河南地,筑长城,“帝北巡,遣蒙恬发兵三十万伐匈奴,收河南地,筑四十四县长城,起临洮,止辽东,袤万余里,威震匈奴。”东西两汉,汉文献中只要出现西羌,十之七八与战争有关。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置“护羌校尉,掌西羌事务。”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先有“先零羌杨玉叛”,同年夏天,“先零与诸羌皆叛”,汉朝派72岁高龄的后将军赵充国出战,七月“充国引兵击之。”战胜后的赵充国提出了“寓兵于农,耕战两利”屯田之法,在中国军事、政治实践中广为应用,促进了民族融合和边境稳定②。
中唐之后,“吐蕃”成为此地最显赫的族群。宝应元年(762年),吐蕃“陷临洮,取秦、成、渭等州”,广德元年(763年),吐蕃入大震关,取兰、河、鄯、洮等州,于是“陇右地尽亡”。之后,该区域为吐蕃所据近300年。生活于宋朝仁宗年间的吐蕃后裔唃厮啰在今甘肃、青海一带活动,被尊为吐蕃王。唃厮啰去世以后,他的后人仍旧活动在西北地区。宋熙宁七年(1074)四月,宋将王韶大败吐蕃军于定羌城(今临夏东南),时任吐蕃首领的唃厮啰的孙子木征“以河州来附”,投降宋军。木征降宋后被赐国姓赵,此后唃厮啰家族一直以赵为姓,“世居临洮”,成为自北宋以后在西北地区颇有影响力的藏族赵氏土司家族。明中叶开始实行世袭土司制度,赵氏一族不仅“招逃亡,立城壘,课农桑,以安辑之”而且“劝农兴学,省刑敦教”,对稳定地方政局,恢复经济,发展文化都起到了较好的作用。据学者考证,临洮县的衙下集镇、南屏镇及康乐县的五户、景谷等乡镇便是赵土司所辖区域,[4]这里也是拉扎节最为盛行的区域。
二.番师公与吐蕃藏人
在拉扎节仪式中,主持祭祀的番师公自称“苯波”,以“大鹏鸟”为保护神,拉扎节期间举行的“跳拉扎”祭祀仪式等著作因素都明显可以看到藏文化的影响。
(一)祭祀主持:苯波与自称
“拉扎节”主要活动是走亲访友的“吃拉扎”和酬谢山神的“跳拉扎”。“吃拉扎”,主人烹制美食,遍邀亲朋好友,吃新麦面,喝盖碗茶,其乐融融,是世俗性的活动;“跳拉扎”,以村庄为单位,请师公,搭神场,跳跃舞打,鼓声激越,唱念有词,五彩经幡随风飘荡,欢腾神秘,是神圣的活动。“跳拉扎”的跳神活动是拉扎节这一民俗活动的主要仪式。跳神活动一年一小跳,三年一大跳。小跳是指在“拉扎节”前后选一个黄道吉日,请一到两个师公,在山神庙摆上祭祀品,点上香火跳神。大跳是请八个甚至十几个师公跳神三天。临洮衙下集镇、康乐五户乡有多位主持拉扎节仪式的番师公,自称“苯波”。③在番师公流传至今的神曲之中,记载着“苯波”的来历:
苯波的出世④
本巴扯比扯宋那,扯巴扎尕布丁格坎扯。白巴区牛恩木领拉白,宣巴让布令格宣,如巴卧见半吗交乃入。
还将苯波分为三种:
三样苯波
阿巴土巴本巴宋,阿巴阿冈一根扯,土巴土刚一根扯,本巴六尔一根扯。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古老的咒语到底包含着什么意思,番师公已经不能解释。关于“苯波”,番师公解释为“师傅的师傅”,即教习番师公学艺的祖先。历史上,苯波为藏语,现在多译为信奉或修习苯教的人,在古代则为“执行巫术仪轨的人”[5]32。从拉扎节区域的番师公来看,他们没有系统地修习苯教教义,而更倾向于后者,即“执行巫术仪轨的人”。据藏文史籍载,苯教,又称“黑教”,分为原始苯教与雍仲苯教前后两个阶段。苯教最初在今西藏阿里地区南部古代象雄等地发展起来,后来沿雅鲁藏布江自西向东广泛传到整个西藏。苯教的创始人叫东巴·辛饶米沃,意为最高的巫师。苯教崇拜天、地、日、月、星、雷、雹、山、石、水等一切万物。“苯”意指瓶,属早期巫师施行法术时所依助的宗教法器,遂称巫师为苯[6]。原始苯教对西藏早期历史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从吐蕃第一位赞普聂赤赞普到松赞干布,历代赞普都尊请苯教师辅佐国政。
苯教流布至拉扎节盛行区域当始自于吐蕃东扩。公元 7 世纪, 这一时期是吐蕃最为强盛之时,也是佛苯斗争最为激烈之时。赤松德赞时期,吐蕃王朝势力迅速强大,向四周全方位拓展,先后征服了驻牧于今青海、甘肃、川西北一带的吐谷浑、党项等部族,并乘唐朝发生“安史之乱”西部防御力量空虚之际,以达扎路恭[7]为将攻占了唐之陇右、河西、安西及北庭等地。达扎路恭是赤松德赞手下重臣,“七大论”第一人,《贤者喜宴·吐蕃史》记载修建吐蕃第一座佛教寺院桑耶寺时:
“达热路恭厌恶佛法,他将藤鞭甩在地上,说道:‘建造神殿一事。此系佛教之事也。我不喜好此事。我本身崇信本教。’因此,赞普降谕:‘违背了我的御旨,兹将达热路恭驱往北方!’随即由两个吐蕃属民用草绳(将达热路恭)捆起,并以带刺的鞭子抽打,然后发配北方。此事致使所有属民畏惧,他们什么事也不复言了。”[8]
学者考据后指出,苯教势力浸入吐蕃军队当中[9]。苯教巫师随军远征,每千户有一个大巫师,称之为“拉苯波”(lha bon po);每个战斗小组有一个小巫师,称“拉巴”(lha pa)。“拉苯波”和“拉巴”有着明确的分工:前者主持各种隆重的敬神仪式,后者随时请神、帮助战胜敌人。崇信苯教的达扎路恭在东扩军队中携带苯波当是情理之中。镇守边界的吐蕃官兵,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返回自己的家乡,于是长期定居下来。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可能的原因是经多次西藏激烈的佛苯之争,许多苯教徒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向外流散迁移,来到拉扎节盛行区域。该区域以莲花山为依靠,山大沟深交通不便而又气候温润,山上草木繁盛,既能耕种,又能放牧,而且以洮河为天然屏障,对喜好游牧的吐蕃人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因此在此扎根生活。
自称是历史的产物,是他们“我族意识”的口传记忆,虽然现在拉扎节过节主体为“汉”,谈及拉扎节来源时也会以说别人的口吻说是西番的节日,甚至周边的民众也不知道他们是苯波,但祖辈口耳相传的历史记忆告诉他们,他们是“苯波”,是番师公对其族群记忆的延续,也是一定程度上的自我认同。从“苯波”的自称中,看得出一千多年来来吐蕃文化传统在“拉扎节”
(二)图腾:琼
“图腾”(Totem)一词来源于美洲印第安人,意为“他的族”,“他的标记”。处于氏族社会时代的先民,认为本氏族的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大部分是动物,也可以是植物,还可以是无生物,自己的祖先就来源于这个物种,或是与其发生过亲缘关系,这个物种就成了该氏族最古老的祖先,先民会把自己装扮成图腾模样,并使其作为本氏族区别于他氏族的标志或名号,此物即被奉为本氏族的图腾。图腾崇拜与其说是物体的崇拜,还不如说是对祖先的崇拜。后来,人类知识渐开,认识到人与物的差别,不再相信作为物体能够生人,但图腾祖先的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于是在图腾祖先信仰的基础上产生了保护神的观念。
“琼”是番师公行艺的出马护神,既是家神又是山神,还可以是本方大神,是番师公特有的也是最为重要的神祇。从语言学角度来说,“琼”(qiong)与藏文 Khyung同音;又名夏甲琼,与象雄语shia jia qion同音。从形象和神格来说,拉扎节中的“琼”的可见于画师绘制神像、番师公供奉的家神及攒拉扎仪式中捆扎的山神及木制拓版中。“琼”人身鸟首,背部翅膀刚健有力,头顶火焰状竖发,怒目,犄角和喙尖锐,人形手膊,腰下部鸟形腿爪,大腿羽纹清晰,强壮有力,腿部长满羽毛,尖利鹰爪下各抓一条蛇。与布达拉宫藏 7 世纪从僧伽罗国迎请至吐蕃的檀香木质洛格夏然世圣自在观音像背光顶部内雕饰琼鸟相类,其形象为“高浮雕像,胎体厚重,通体镏金。其为鸟首人身,头顶红色火焰状竖发,有尖锐的犄角和,白眉、怒目,上体赤裸,人形手臂、鸟形腿爪,颈饰璎珞圈,腹部隆起,腿部长满羽毛,背后双翅翎羽丰满,羽纹疏密有致。”[10]拓版之中看不出颜色,但唐卡之中,毛发为红,翅膀为金,与7世纪吐蕃时琼的形象如出一辙,二者神格也同为护法神。
在佛教传入以前,西藏已存在琼鸟崇拜。古象雄,古译羊同,藏语即“琼隆”,意为神鸟琼之地方。时至今曰,任然可以在距今2200—1000年期间藏北岩画中看到“琼鸟”的图形[11]。相传,神鸟琼产卵孵化出普贤菩萨的三个化身,其中心之化身米琼木波被象雄王扎氏迎请为上师,之后几十代琼之上师被象雄王尊崇。在吐蕃出现了很多琼氏宰相,如松赞干布时期一位大臣名为琼布·达扎顿祖,掌管象雄地区事务并由其后裔传承父辈政务。除了掌管行政大权之外,琼氏也出了很多在苯教修炼造诣深厚的大师,如琼布·扎西坚赞、琼布·结钦达美、热桑陆甲等[12]35~40。“琼氏部落在扎氏的领地上开始繁衍生息,成为古代象雄非常重要的氏族,但后来开始东迁,一直迁到遥远的康区和安多的许多地方。”[13]拉扎盛行区域,正处于甘南安多西藏之东。东迁的契机便是上述吐蕃东扩及其境内佛苯之争。“攒拉扎”仪式中颂词之“统兵爷神曲”讲述了“琼鸟”的来历及神通,与藏人传说中居住于须弥山、以龙为食的吉祥神鸟“琼”相类。
统兵爷神曲
不说起我统兵爷的来跟起意凡人不知。说起我统兵护神的来跟起意,多占衙门久占时辰,我统兵护神是铁雕一转。
在西海岸上显了第一件神通,将须弥山上一膀扯散。雾起腾腾罩定了九州九县日月不明,垒起了串砂石的一座深山。
在东海岸显了第二件神通,展翅高飞将东海岸一膀扯干。龙子龙孙鱼鳖虾将尽吞入我的口内。龙子龙孙鱼鳖虾蟹一气不忍,告在了掌世佛爷的案下。将炼就了一千五百年的铁头素珠打在了我的口内。吃是难吃,吐是难吐,咽又咽不下去。
我双膝而跪在了掌世佛的案下才讨了一封。把我封在天上雷甫督师,封在海里镇海龙王,封在寺里二郎护神,封在庙里是本方大神,封在山上是来去自看守米粮的老祖山神,封在家里是老祖家神,封在了出马护神的案下,是你们的统兵护神,一家之主官家的福神。
我出马护神和你们的先人半路里结缘,庄禾长远之主,嘛呢采会的主人。你们的先人一辈一辈的去世归天,留下我出马护神千年不朽万古不灭,祖祖辈辈直到如今了。
(三)拉扎与拉卜则
拉扎爷是拉扎节盛行区域地方民众的保护神,位于高山顶上或者豁口之处,攒拉扎仪式川区村落一年一次,集中于秋季;山区村落一年两次,上半年春祭,目的是插牌求雨,又称打“青醮”;下半年秋尝,答报神恩,又称打“黄醮”。原因是川区依傍洮河,灌溉方便,山区靠天吃饭,需要祈求神灵庇护,一则及时布雨,一则看住冰雹,如颂词中所言:“玉皇爷面前是金牌,泰山爷的是银牌。大神爷面前行雨牌,山神爷的看雨牌。”番师公仪式捆扎十三头大鹏鸟“琼”、请神、领牲、千盘、安神等仪式其实都在为“攒拉扎”做准备。“攒”,读cuan,意为聚拢,是对仪式的形象表述;“拉扎”是山神也是山神所在地,分为地上和地下两个部分。经历捆扎、装用、开光等仪式的大鹏鸟“琼”、宝瓶和“命桩”要被埋入“拉扎”地下,地上以柏树枝攒聚成圆形,再用白羊毛缠绕(现多用红绳替代),周围堆积白石。
西藏有一个普遍的节日,叫“拉则”,又称“拉卜则”,其仪轨与“拉扎节”有很多相似之处。每年一定的日子,村落的全体男丁都要去敬献箭翎,求得神灵的保佑,这就是俗称插箭节的“拉则”。“拉”为高山上的神灵,“则”疑为古象雄语,意为“宫殿”,如《“拉则”建立仪轨·如愿随意》记载:“这十三座石堆拉则,就是守护神的宫殿,阳神、战神的驻锡地,土地、鲁、年神之依附处。”[14]拉则就是“守护神之宫殿”。“拉则”献祭由地上和地下两部分组成,地上部分垒有石头,再插上柏、竹、桦等木制的箭翎,上系白羊毛、经幡、哈达等,地下部分埋藏一些宝物,坑内中央竖一截称为“命木”的木桩,上缠白羊毛绳,命木周围放置装有金银珠宝五谷杂粮的宝瓶及兵器等物体。
三.结语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拉扎节”是西北民族和宗教多样性文化样貌中尤为特殊的文化形态。拉扎节的存亡继绝,首先取决于拉扎文化圈独特的地势形貌,山川、河流阻隔意味着这里与外部世界的疏离,也确保了这里的居民历经无数次战乱仍能在这里繁衍生息,把群体性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模式延续下来。拉扎节主持仪式的番师公自称“苯波”,护法神为“琼”,祭祀仪轨又与藏族节日“拉卜则”有诸多相似之处,拉扎节盛行区域不仅历史上生活过藏族民众,现在也与甘南藏族自治州接壤,无论从传播的可能性还是现存的特征来看,拉扎节都受到了吐蕃人及其后裔藏文化特别是原始苯教文化的影响。但是,拉扎节作为一种节日形态,与作为祭祀仪式的“拉卜则”又有着明显的区别。拉扎节到底如何产生?在番汉不同族群之间如何实现共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拉扎节对于这个区域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活态遗存的拉扎节及其仪式对于当今世界的意义又在哪里?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欢迎更多的学者去关注去探索。
【注释及参考文献】:
文章出处:《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6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专栏
【作者简介】孙芸霞:甘肃临洮人,西北民族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兰州城市学院教师,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员、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民间文化。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项、甘肃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1项;主持完成甘肃临洮县文旅局委托项目1项;参与省部级项目多项,成果获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优秀成果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