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愚公故事征文 ‖豫光:济源首家“超百亿元”企业(屈联西)

豫光:

济源首家“超百亿元”企业

屈联西

从土平炉炼铅,到烧结锅、烧结机、富氧底吹熔炼——鼓风炉还原、液态高铅渣直接还原等工艺变革,豫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之路,正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工业取得持续快速高质量发展伟大成就的一个缩影。

———题记

2007年,注定是豫光发展史上辉煌的一年。这一年,豫光完成产值103亿元,销售收入102亿元,产值销售收入双双突破100亿元大关,成为济源历史上首家 “超百亿元”企业。为此,济源市委、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内对豫光进行通令嘉奖,奖励人民币50万元。在全市2007年度表彰大会上,特设“豫光集团2007年超双百亿奖”等,奖励豫光金额达341万元。

这一年,豫光首次跻身中国企业500强,位居中国企业500强中的第405名。2007年的“超百亿元”,按下了豫光持续快速高质量发展的快进键,13年后的2020年,公司营业收入突破500亿元,达到508亿元。公司已12次入选中国企业500强行列。

   技术创新 始终站在行业技术制高点   

 1993年10月,济源工业发展史上第一个超亿元的项目——投资1.48亿元的三期扩建工程奠基。1996年,三期扩建工程烧结机系统、铅熔炼鼓风炉等先后投产。

在三期扩建中,豫光之所以要上烧结机,是因为烧结机可以回收利用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回收利用,最好的办法是把它制成硫酸。

当时,豫光派人到俄罗斯考察制酸工艺,但引进费用高昂。后来,与华东理工大学合作研发了“非定态二氧化硫转化技术”,成功解决二氧化硫污染问题,突破了制约铅冶炼企业发展的瓶颈。

1997年4月,杨安国决定,邀请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主持研发新的铅冶炼技术。同年6月,由该院主导,豫光和湖南水口山、安徽池州两家冶炼厂组成的研发小组,在水口山开始首次研发试验。1998年,经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充实、完善,完成“富氧底吹氧化-鼓风炉还原炼铅技术”。

该项技术具有能耗低、硫的回收利用率高、原料适应性广及自动化水平高等优点。但是,对于这项新技术,国内却没有一家企业敢用——大家都不愿做小白鼠。毕竟谁也没用过,如果失败了,巨额投资将毁掉一个企业。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当其他企业还在犹豫不决之时,1999年初,胆识过人的杨安国做出决定,在全国第一家上马“富氧底吹氧化-鼓风炉还原铅冶炼综合治理工程”,工程通过了国家有关科研机构的论证。

2002年5月8日,该项工程成功投产。工程烟气制酸系统采用成熟的“双转双吸”制酸工艺,使硫的回收率超过92%,彻底解决了污染问题,使公司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

2002年12月,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国成为首的7位专家对《富气底吹氧化-鼓风炉还原炼铅新工艺工业化装置的研究及应用》进行鉴定,认为该工艺技术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对中国铅冶炼技术改造起到了示范作用,代表了中国铅冶炼技术的发展方向。

豫光成功将富氧底吹氧化-鼓风炉还原熔炼技术应用于铅冶炼行业,实现了绿色高效和环保。但在生产过程中,富铅渣需要铸块、冷却后才能投入下一道工序而且重新加热熔化,消耗了大量的能源。针对这一问题,该公司技术人员展开了数年的科技攻关,开发了液态高铅渣直接还原炼铅新技术——豫光炼铅法。

2008年8月,该公司将豫光炼铅法成功应用于工业化生产。用煤替代焦炭,达到了清洁生产和低碳排放的目标,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冶炼和低碳经济;该技术应用后,二氧化硫排放浓度只有鼓风炉还原的10%,二氧化碳排放量只有传统工艺的25%;能耗比国家准入标准降低56%,比原来的富氧底吹-鼓风炉工艺降低40%。

2010年,该项技术荣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以液态高铅渣直接还原炼铅技术为核心内容的“铅高效清洁冶炼及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与产业化”荣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杨安国说:“怎样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我最大的感受是,要始终站在行业技术制高点。”

铅锌互补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豫光技术人员在实践中发现,底吹熔炼技术的原料适用性广,特别适用于处理再生铅料。2009年以来,豫光在国内首家运用该技术和从意大利引进废旧蓄电池CX集成预处理技术,先后建成了两条废旧铅酸蓄电池处理生产线,年回收处理废旧铅酸蓄电池36万吨,成为世界上废旧蓄电池处理能力最大的企业,并被国家列为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时任河南省副省长史济春说:“循环经济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础,豫光金铅在循环经济方面做得很好,变废为宝,提高效益,综合利用,节约资源,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路子。”

借鉴底吹熔炼技术在铅冶炼领域的成功经验,豫光技术人员大胆探索、勇于创新,2006年,在国内首家成功将底吹熔池熔炼技术应用于贵金属冶炼领域。

该项技术的成功应用,使豫光单炉阳极泥处理量较传统工艺增大了2倍,阳极泥月处理量超过500吨,吨阳极泥能耗较传统工艺降低2000千克标煤,成本下降幅度超过1000元,金、银回收率提高到99%、98.5%,金、银直收率均提高到95%。

像这样,豫光利用富氧底吹技术,从铅精炼后的废渣中提炼出金、银、锑、铋、铟、镉等10几种产品。

豫光金铅股份公司总工程师李卫锋说:“依托底吹熔炼技术,我们还将在渣处理,铅、锌、铜联产及资源循环综合利用方面,做更深入的研究工作,进一步推动铅冶炼系统资源的循环利用。”

由于铅锌资源是伴生的,在做大做深铅冶炼的同时,为了综合利用资源,杨安国决定投资上马锌项目。

“准备上锌项目时,我们进行了外部调研,10家企业9家反对。”杨安国说:“内部意见也不统一。因为当时锌市场不好,一吨只有几千元。但是,发展电解锌,一是我们积累了将近50年的炼铅经验;二是铅锌矿共生;三是从长远看,随着我国房地产、汽车等产业的发展,锌的市场需求还相当大。”

2003年8月,投资10多亿元的30万吨电锌一期10万吨锌项目动工建设,历经16个月,2005年3月试产。2005年5月10日,第一批锌锭下线。

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人。10万吨锌项目建设速度相当快。豫光抓住了锌价从每吨几千元涨到每吨1万多元、2万多元、3万多元的市场机遇。

10万吨电锌工程投产后的短短2年时间里,豫光利用先进技术,先后投资建设了银浮选回收银、镉回收、铟回收、余热发电等工程,回收镉、铟、铅、铜、金、银等有价金属。

截至2007年,豫光已形成了铅锌系统之间的大循环和铅系统内部循环、锌系统内部循环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综合回收产品占销售收入不到6%,但利润占到了50%,成为豫光最大的利润增长点。

名牌战略  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公司质量技能处副处长杨海波(时任公司质量处副处长)介绍说:“在质量管理方面,特别是从质保体系的建立,到质保体系的有效运行,公司始终贯穿这一思想。”

早在1996年,豫光便全面贯彻实施ISO9000系列标准,大力推进质量管理体系的规范、有效运行。1998年,公司顺利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2003年,公司一次通过ISO9001(2000版)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及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三合一”综合管理体系认证。体系覆盖范围包含铅锭、锌锭、金锭、银锭、硫酸、矿灯、蓄电池等10个产品。严密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公司产品质量长期稳定。铅锭、锌锭、银锭等产品,在国家、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织的产品监督抽查中,实物质量水平均优于国家标准规定的最高等级要求。其中,“豫光”牌电解铅品位达99.998%,超过国际标准0.004个百分点。

2007年11月,豫光主导产品“豫光”牌白银、锌锭同时被河南省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认定为“河南省优质产品”。至此,公司已拥有1个“国家免检产品”、2个“河南出口名牌”、5个“河南省优质产品”和2个“河南省高新技术产品”。

在国内市场开拓方面,当时虽然是卖方市场,但销售人员的日子并不好过。这一年,公司销售部门一改以往只考核销售数量的机制,在考核销售数量的同时,加大考核销售价格的权重,鼓励销售员在高价位时段多卖、预卖产品。

销售总监李晓东(时任公司销售部部长)说:“卖出去不是本事,价教格卖得高才算。”

但真要卖个好价钱谈何容易!公司销售部副部长黄安栋(时为销售员)一般都选择大型企业作为潜在客户去发展。比如上海一家美资企业,企业规模大,对产品质量要求高。他去了20多次,却连大门都没进去,打电话也只能打到服务台。后来,他就采用最传统的方式,给对方企业领导写了一封信。他站在对方的立场,分析了与豫光合作的利弊,并详细介绍了豫光的产品质量。黄安栋再去的时候,对方的一个副经理接待了他,双方合作也就顺理成章了。

在抓好国内市场的同时,豫光充分利用国家特殊的关税优惠政策,采取“大出大进”策略,先后开发了韩国、日本、美国、瑞士、英国、德国、南非和比利时等国市场,并充分利用香港的特殊地位,建立了以香港为中心,辐射东南亚直至世界各地的销售网络。2007年,出口创汇4.2亿美元,进出口额排河南省进出口第一名。

退休职工刘建明(时任进出口部部长)说:“公司始终把信誉看作企业的生命线。每份合同生效后,都有专人管理。合同履约率100%。出口产品从包装到报关装船,都有专人负责。我们曾为国外一家客户邮寄过一块48公斤重的铅锭。这家客户不仅对我们的产品质量十分满意,对我们的服务更是交口称赞,并欣然与我公司签订了长期购货合同。”

1

作者简介:屈联西,1973年生,河南豫光金铅集团公司职员,负责《豫光》编辑工作,《班组天地》兼职编辑。稿件散见于《工人日报》《班组天地》《河南日报》《中国有色金属报》《中国有色金属》《世界有色金属》《河南工人日报》《愚公家乡的报告》(中央党校出版社)《济源日报》等。多篇作品被中国社会科学院网、中国文民网、红网、新浪、搜狐网等转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