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 唐诗解读——杜甫之《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
吴楚:今湖北、湖南及安徽、江西的部分地区上古属楚地。今江苏、浙江及安徽、江西的部分地区上古时为吴地。
坼:裂开。
凭轩:凭栏远眺。
解读:
湖南的岳阳楼与江西的滕王阁、湖北的黄鹤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之所以称之为名楼,主要是与唐诗有着密切的关系。前文多有提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阅。
该诗中提及到的黄鹤楼,相传为三国时期吴国鲁肃训练水师的阅兵台,唐代玄宗时期中书令张九龄贬谪到岳州时,在洞庭湖边修楼,并正式命名岳阳楼。后世文人雅士经过此地时,多有题咏。其中最为著名有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杜甫的《登岳阳楼》以及北宋时期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其中孟诗前文已经提及,不再赘述。
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冬天,杜甫从湖北江陵、公安一带辗转来到了湖南岳阳,来到他心仪神往的名胜之地岳阳楼,面对着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水,诗人不禁悲从中来,涕泗横流。
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写诗人初登岳阳楼时的欣喜之情,因过去常听人说过洞庭湖和岳阳楼,只是无缘得见,今天这个梦寐以求的圣地如此真实地呈现在自己的眼前,实在是人生第一大快事。“昔闻”与“今上”对仗,隐含了诗人来岳阳之前的企盼之情以及身临其境的激动心情。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洞庭湖在楚之东、天之南,浩瀚的湖面,不见边际,仿佛在古代吴、楚两国之间划出一道宽广的大裂缝,日月星辰也都似乎在湖水中漂浮隐现,也难观诗人登楼远眺,完全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惊。两句极力形容洞庭湖的壮阔,有俯视一切的气势。杜甫这一联可与前辈诗人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并称为唐诗中描写洞庭湖壮观诗句。只是杜诗在诗中化用了郦道元的《水经注﹒湘水》:“洞庭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其中”之典,悄然无痕,观者当察。
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写诗人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诗人此时年老多病,以舟为家,远离亲友,流落在外,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既有亲友远离或逝去的伤感,又有一种被社会忘记的孤独感,精神上非常苦闷。“老病”,既老且病,前途茫茫,何处安身。“孤舟”是指诗人在一条小船上漂泊度日,杜甫时年五十七岁,全家人住在一条小船上,四处漂泊。此时,他身体衰弱不堪——右臂偏枯,耳朵失聪,牙齿豁落大半,还患有慢性肺病。
杜甫的晚年诗歌,大都在描写秋日时会极力将天地之间表现得无限辽阔苍远,且在博大寂寥的空间背景之下,诗人的自我抒情形象显得渺小孤独,进而产生强烈的反差,以达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观这一联,我们不难发现诗人心情落寞,情郁深痛,熔铸了诗人十余年来辛苦漂泊孤独,四处流寓,无处为家。
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诗人从眼前的洞庭湖向长安望去,中间隔着数重关山,想到北方战事又起,国家动荡不安,黎民百姓又要生灵涂炭,而自己报国无门,内心十分哀伤,从而将这首诗的内蕴更富有时代意义。清人黄生在《杜诗说》中对这一联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前半写景,如此阔大,转落五、六,身世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结语凑泊极难,不图转出'戎马关山北’五字,胸襟气象,一等相称。”足见诗人内心深处永远跳动着的是那颗忧国忧民火热的心。
与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相比,孟诗超出视野的局限,以融入太虚之中的整个身心去感受洞庭湖云气蒸腾、天水混茫的气势,和洪波涌起、撼动岳阳的伟力。着重在夸张云水和洪波的关系。杜甫这首诗形容洞庭湖的壮观,同样超出了视野的局限,但着眼于它分裂吴楚的地势和包容乾坤的度量,即脱略了洞庭湖的水景,从地理位置更拓开到整个天地乾坤。由于星辰日月的循环周转都浮在湖水之上,那么与乾坤对应的洞庭自然是更加浩淼无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