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速写:秋雨里的城市,秋雨里的家
梁东方
深秋的冷雨无声无息地下,尽管天空依然低沉,但是总归是有了将漫天的雾霾去掉的希望。我打了伞,沿着街道慢慢地走。
如果不下雨,是不屑于也没有兴趣这样沿着住所附近的街道走的。这里永远都在拆在建,永远都是围挡和泥泞,喧嚣的车辆和拥挤的行人永远给人以乌烟瘴气的急迫和匆促感。
一旦这样的难得的冷雨落下来,这一切好像就被熄灭了,连车好像也都安静了,依次排着队,一辆跟着一辆地向前蹭;虽然无奈,但是好像已经完全认命。
这样的气氛里沿着停满了车辆的便道上的缝隙走,终于有了一点不疾不徐的随性的意味。这样的好状态,似乎只有在别的地方、别的城市里的时候才会有。不出门,不坐上火车走上一天一夜,就很难获得。
在这里,自己散步锻炼必定是要到郊外田野里去的,在城市里就只有经过、路过和赶紧通过,断无停留的兴趣。对于这样将城市的缺点和农村的缺点结合起来的所谓城市,也只能如此无可奈何。
不过,今天在冷雨里,在不便外出不得不在住所周围就近走一走的时候,终于看到了一点点就在城市生活之中的安静。这样的安静里甚至有一种逐渐弥漫起来的诗意:有因为冷而来的对温暖的渴望,和返身回到家里就可以轻易获得那样的温暖的方便。
对于家,对于家所在的环境、所在的城市的认可,在城市化程度越来越深的这个时代里,早已经不再是过去农业时代里的那样自然而然天经地义。同好空气成为稀缺资源一样,对于家以及家所在的环境的认可,也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一种不大容易实现的境界。需要靠长时间出门,或者这样冷雨纷纷的时候置身户外,才能在一定角度上得以实现。
人是需要这样对于家和家所在的环境的认同感的,一旦认同了,就会有人之为人最基本的基础性的幸福。家不仅有亲人,还有让我们依依不舍的好环境,有成为自己人生背景的自然物象,有取用方便的家什,有冷暖无虞的可靠保障。这一切组成了我们对于家、对于家乡的最具体的印象,从而成为我们人生原点一样的平台。以后的一切都有这一背景,都有这样作为出发点和所从来处的坚定,与可供回味的情绪弥漫。
然而我已经在这个位置上安家18年之久,却很少能收获这样对于家以及家所在环境的认同,除非是这样下了冷雨的时候,这样因为外面的寒凉而渴望温暖的时候。
城市越来越拥挤,越来越寸土寸金也就越来越舍不得规划哪怕一块绿地和更宽一些的便道,不舍得为一草一木留出一点点容它们稍微可以立足的空间。尽管地铁已经快修到楼下了,高架公路又再向前接续,但是过分的建筑密度和将自然彻底从生活里摒除的急功近利的规划倾向和建设实际,却也在同时将环境逼入了更其狭促的境地。
我们对于那种没有过分的建筑密度、没有开发商没有物业、有树木有花草有安静安详的家以及家所在的环境的想象,一方面更其强烈,一方面也更其遥远。如果还有这样冷雨纷纷的时候,为一向没有色彩没有自然的向度的家居环境增添一点点自然的意趣,便已经是突然可以让我们看到这个位置上的家的优点的机会了。
在冷雨里,我打着一柄覆盖面积很大的好伞,走了很久。走得越久,就越是有回家的迫切,就越是有了对家的向往,有了对于家居环境的不予理会。只有在对比中,我们才可以安抚我们其实正常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