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张胜兵教你学中医绝学之肝胆结石,肾结石,胃结石绝技效方!
结石,是指体内某些部位形成并停滞为病的砂石样病理产物。常见的结石有泥砂样结石,圆形或形状不规则的结石等,且大小不一。结石形成之后,具有致病性,导致新的病证,如石淋、黄疸等。
(一)结石的形成
结石的成因较为复杂,有些机理在西医上目前尚不清楚。在中医上我们把常见的原因归纳为五种:
1.饮食不当
饮食偏嗜,喜食肥甘厚味,影响脾胃消化,蕴生湿热,内结于胆,久则可形成胆结石;湿热下注,蕴结于下焦,日久可形成肾结石或膀胱结石。若空腹食柿,柿(包括柿子,柿饼,还有黑枣),空腹吃这些东西,而且大量吃了之后,影响胃的受纳和通降,又可形成胃结石。此外某些地域的水质中含有过量的矿物质及杂质等,也可能是促使结石形成的原因之一。
2.情志内伤
情志不遂,肝气郁结,疏泄失职,胆气不达,胆汁郁结,排泄受阻,日久可形成结石,这个是肝内胆管结石,有的是胆囊结石等等,与肝胆相关。
3.服药不当
长期过量服用某些药物,致使脏腑机能失调,或药物沉积于体内某些部位而形成结石。其实这些服药不当无论是中药或是西药,都有可能,有句话叫过犹不及,任何东西都适可而止,药物对症后就是良药,不对症或某些药物不能久服的,就会产生副作用。
4.体质差异
先天禀赋差异,以致某些物质的代谢异常,可形成结石病变的体质。有的人全家都有结石,当然可能与他们饮食水质有关,但是与先天禀赋也是有关联的。
5.久病损伤
某些慢性病变,由于邪气久留、损伤脏腑组织的结构、功能,代谢迟缓,可导致某些物质留滞而形成结石。如胆病日久,胆腑气机不畅,胆汁排泄受阻,久则可沉积而成胆结石。
本文节选自张胜兵代表作《医门推敲》
(二)结石的致病特点。
结石致病,由于形成的部位不同,症状表现差异很大。结石停聚,阻滞气机,影响气血,损伤脏腑。气机壅塞不通为基本病机,疼痛是各种结石的共同症状。特别是各种结石急性发作期的时候,非常疼痛,绞疼,放射性疼痛,有的甚至疼的在地上打滚,经西医6542(消旋山莨菪碱)给予治疗,很多疼痛都得不到缓解,有的用双氯芬酸钠的止痛栓进行止痛也没有效果,但是用中医效果就特别的好。结石的疼痛用6542,止痛栓都没有疗效的,通过我们的针刺,可以立竿见影,甚至几秒钟之内就可以止痛,像变魔术一样。那么临床常用的治疗结石急性疼痛的穴位有很多,比如有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当然,不同的结石疼痛的部位,我们选的穴位不一样,比如说在小腹部的,取三阴交,在腰背部的取委中,昆仑,承山,都有疗效,在胃腹部的用梁丘,强刺激。我说的都是强刺激,急性疼痛要止痛的话都是强刺激。还有一些不管是哪一种结石引起的疼痛或绞疼,如果不分经而治,不分部位和经络的话,可以选用合谷配太冲,合谷配太冲强刺激之后,对于各种结石引起的绞疼都可以当场见效,这是我在临床当中屡试不爽,大家可以试试。当然如果你试了没有效,肯定是针法不够到位,用强刺激的手法。
那么关于结石的致病特点,中医基础理论把它分成了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多发于肝、肾、胆、胃、膀胱等脏腑。
第二、病程较长,病情轻重不一。
第三、阻滞气机,损伤脉络。
第一、多发于肝、肾、胆、胃、膀胱等脏腑。
肝气疏泄,关系着胆汁的生成与排泄;肾气的蒸化,影响尿液的生成和排泄,故肝肾机能失调易生成结石;且肝肾有管道与胆及膀胱相通,而胆、膀胱等管腔性器官,结石易于停留,故结石为病,多为肝、胆结石,肾、膀胱结石。当然胃结石是食物引起,和肝胆,肾,膀胱结石稍有差异。
第二,病程较长,病情轻重不一。
结石多为湿热内蕴,日久煎熬而成,故结石的形成过程多较缓慢。结石大小不等,停留部位不一,其临床表现各异。一般来说,结石小,病情较轻,有的甚至无任何症状;结石过大,则病情较重,症状明显,发作频繁。很多人有这个小结石,自己并不知道,去做体检的时候才发现,多半就是泥砂性结石,没有什么临床表现。
第三,阻滞气机,损伤脉络。
结石为有形实邪,停留体内,势必阻滞气机,影响气血津液运行。如局部胀痛,水液停聚等。比如肾结石,很多就伴有肾积水。重者,结石嵌滞于狭窄部位,如胆道中气血严重郁阻,常出现腹部绞痛,若损伤脉络,可致出血,如尿血等。损伤脉络尿血,是肾结石,膀胱结石,也就是西医所说的泌尿系结石常见的,那么这种出血会加一些止血的药,比如三七、白芨、侧柏叶、茜草、地榆、槐花等等。
(三)结石的治疗
我们接下来将临床常见的结石如何治疗作一个小的总结,供大家参考。膀胱结石,也就是泌尿系结石,和胆结石,肝内胆管结石,胆囊结石,这是临床比较常见的。胃结石,它具有食物性,所以胃结石要少一些。那么现在我们将这几种结石如何治疗,对症方药,全部讲一讲:
1.尿石症
尿石症包括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结石,在西医上属于泌尿外科的常见疾病,在中医上,一个好的中医没有什么内外妇儿之分。临床特点是以疼痛,血尿为主,一般是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是三比一,在中医上我们把它称为石淋范畴。中医称尿石症为石淋,大致分三种证型,这三种证型可以指导临床大部分尿石症。
第一种,湿热蕴结型,顾名思义,它是有湿和热,所以舌苔黄腻,脉弦数,为什么弦呢,因为疼痛的时候,弦主疼,数主热,那么我们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清热利湿,通淋排石,代表方剂是三金排石汤。哪三金呢?金钱草、鸡内金、海金沙,再加一些其他的药,主要是用三金排石汤加减化裁。
第二种,气血淤滞型,舌质紫黯,会有瘀斑,脉弦或弦数,这种气血瘀滞型,我们肯定得理气活血,通淋排石,用金铃子散和石苇散进行加减化裁。
第三种证型,肾气不足证,这种结石是比较久了,一般腰部胀痛为主,遇劳加重。相兼的出现肾虚的各种证型,脉细而无力,这个情况我们得补肾益气,通淋排石,可以用济生肾气丸加三金排石汤进行加减化裁,把三金排石汤里面清热的药去掉,保留济生肾气丸温阳益肾气的药,气虚严重我们还可以加黄芪、人参、党参等。
2.胆石症
我们这里把肝内胆管结石,肝上的结石,胆囊结石等等,肝胆相关的结石一并讲了,统称胆石症,胆石症在中医里面属于胁痛,黄疸的范畴,临床当中,我们大致把胆石症分为四种大的证型。
第一种证型肝郁气滞型。这个以疏肝利胆行气止痛为主,方药代表为大柴胡汤和金铃子散,当然我们在这个大柴胡汤和金铃子散会加一些金钱草、鸡内金、海金沙等三金的成分,这些成分对于结石有专药专用的作用。
第二种证型,湿热蕴结型。我们用淸利肝胆来化湿排石,还选用茵陈蒿汤和三金排石汤加减化裁。
第三种证型,气郁热结型。瘀血停滞,就是有瘀有热,得活血化瘀,清热排石,我们使用三金排石汤和复原活血汤,因为复原活血汤能够治疗胁下有瘀,那么这种有瘀的呢,如果是正气比较强的话,我们还可以加穿山甲,穿山甲即能化瘀,还能够去结石。
第四种证型,湿热脓毒痈滞肝胆型。这种热像比较明显,已经有毒了,用清热透脓,化瘀解毒,我们选用黄连解毒汤和茵陈蒿汤再加三金排石汤进行加减化裁。
对于肝胆结石,肾结石,各种结石也好,历来医家都有不同的方药进行治疗,但是大多大同小异,无非就是辩证论治,再加专病专药的这些,化石头的药。另外我在(医门推敲)第一部作品创了一个天下无石汤,是针对各种结石,不管是肝结石,胆结石,还是肾结石,膀胱结石,输尿管结石,在它的基础上进行稍微变化之后,对于结石来说,效果非常好。另外,大黄,芒硝对结石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在中医里面属于泻下药。但是据《神农本草经》记载,这个消石类的药能够化七十二种结石。在临床当中,我喜欢用大黄和芒硝,对于大便干结的,大黄后下,芒硝冲服,对于大便不干结的,大黄就不用后下,直接熬在里面,芒硝后下,如果芒硝后下有人便溏的话,可以把芒硝减量,或者在它的基础上加一些止泻的药,来克制它的泄下性,因为它对石头具有大石头化小,小石头化无的作用。我在《医门推敲》第一部的天下无石汤里面已经做了详细的讲解,大家可以把《医门推敲》第一部翻出来看看。
接下来把胃石证讲一讲,这个胃石证,在中医里面治疗效果是比较好的,但是在很多西医里面甚至要去动刀子,动手术,那就不好了,因为动了任何手术对人体都是气血两伤的过程,而且还能引外邪入侵,很多人有疾病往往都是动过手术,外邪入侵,埋下的隐患,所以我们中医是不推荐病人去动手术的,能用保守的疗法能用药物来解决,尽量的用药物来解决。特别是秋冬二季,柿子,柿饼,黑枣上市,这个时候胃石证就多发,那么胃石证(上腹饱胀,胃脘疼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甚至不能进食,都是些上腹部不适的症状)。
3.胃石证
在中医上属于痞满,胃脘疼的范畴,这个在中医治疗胃石证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中医辩证治疗胃石证,可以免去开刀的痛苦,而且费用低,效果好,我们现在将这个胃石证的治疗分几种证型进行对症的处方开药。
第一种,饮食积滞型。这样一种证型,有疼痛,我们以消食导滞、和胃降逆为主,用枳实导滞丸进行加减化裁。
第二类,脾虚气滞型。我们主要以补气健脾,理气和胃,用香砂六君丸进行加减化裁,当然如果出现了寒象的还可以加一些干姜、桂枝,如果食滞比较严重,可以加鸡内金。这个鸡内金它是治疗胆结石和肾结石的重点药物之一。
第三类,肝气犯胃型。因为情志因素,可以诱发加重,方法就是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用柴胡疏肝散进行加减化裁,会加一些健脾胃的药。其实在胃石证里面,不管是哪一种证型,都可以加我们的五仙散(在《医门推敲》里面把炒山楂,炒神曲,炒麦芽,炒谷芽,炒鸡内金,合称炒五仙,在传统里这个炒三仙的基础上加了二仙,合成炒五仙。)在肝气犯胃里面如果出现肝郁化火,我们可以加黄连和吴茱萸,左金丸。
第四类证型,痰湿中阻型。舌苔白腻,以芳香化湿健脾为主要,我们用平胃散二陈汤进行加减化裁,当然这个基础上仍然可以加五仙,另外出现了口苦口干,舌苔黄腻,我们还可以用黄连温胆汤来进行加减化裁。
第五个证型,寒热错杂型。我们说了,这个胃石证可以把它说成痞满,寒热错杂的痞满。如果对中医比较熟悉,经方比较了解的都知道,代表方剂是半夏泻心汤,理气和胃,寒热平调,当然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仍然可以加炒五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