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民】熟读深思,按图索骥
四大名著之首的鸿篇巨制“红楼梦”,共一百二十回。前八十回是曹雪芹于北京西山悼红轩中,虽茅椽蓬牖,绳床瓦灶,举家食粥酒常赊,仍矢志不渝,持之以恒,挑灯夜书,呕心沥血,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功败垂成,撒手人寰。是高鹗,程伟元二位友人,前仆后继,肝脑涂地,夜以继日,续完杰作。使一部完整的“红楼梦得以问世,千古流传,其功可谓大矣。但后四十回中的一些情节,似乎违背了曹雪芹的初衷,另辟一条蹊径,构成他家之言。无锦上添花之美,有移花接木之嫌。
这种现象可谓多矣。如香菱的判词是:“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遇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还故乡 “,明确预示可怜的香菱是被夏金桂害死的(因为地即是土,上下两个土字旁边一个木字不是夏金桂的桂字吗)。续书中却写成了夏金桂指示丫鬟给香菱的碗中下毒,结果香菱没吃,夏金桂误食,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从此一命呜呼,香菱一步登天,作了薛蟠的正妻。再如王熙凤的判词是:“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隐晦地告诉人们,贾琏对待王熙凤的态度是:开始唯命是从,接着慢慢冷谈,到最后是把其休掉。成了弃妇的王熙凤,哭着跑回了娘家(二令,合起来是个冷字,人木合起来是个休字)。但在续书中,贾琏最后虽对王熙凤意淡情疏,但并没有把她休弃。王熙凤是病入膏肓,魂归故土的。
笔者无意枚举,只想就宝玉的婚姻谈点自己的看法。我不认为是金玉良缘害了宝黛,也不认为是贾母,王熙凤等,用偷梁换柱的掉包计欺骗了宝玉,演绎出了“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这出惊天地泣鬼神的旷世悲剧。而是认为宝黛醉生梦死般的深爱,在贾府已是人所共知,没有人怀疑这两个人将来要喜结连理,就连大管家王熙凤也当着黛玉的面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这不应看作王熙凤一时心血来潮,口无遮掩,而应认为是包括上至贾母,王夫人,下至丫鬟小厮在内的贾府所有人的共识。“葬花吟”中的一段“......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燕去梁空巢也倾......”也暗示了当年的三月,两个人的婚事便在贾母的主持下,正式确定了下来。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红绳初系不久,贾府事发,荣宁被抄。王熙凤贾宝玉一干人等,被押解到天牢狱神庙。对宝哥哥爱得死去活来的多愁善感,弱不禁风的林妹妹,如何受得了这么沉重的打击,于是日夜以泪洗面,痛哭流涕。宝玉是先一年夏天入狱的,黛玉从秋天哭到冬天,又从春天哭到夏天,最后悲伤过度,泪尽夭亡。当第二年秋天宝玉被放回来以后,苦绛珠魂归离恨天已经多时。物是人非,只得对影悼蘋儿了。
后来在贾母等的撮合下,退而求其次,与宝钗结为夫妻。但久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宝玉在宝钗身上找不到感觉,和宝钗貌合神离,同床异梦。“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株寂寞林”。心灰意懒,毫无意趣,看破红尘,遁入空门。
这样认为有如下理由。
一则红楼梦第一回中,赖头和尚和空空道人论及宝黛前世姻缘时曾说:“......指引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润,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就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喝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也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黛玉是用眼泪偿还宝玉前世的浇灌之恩来了,只能是眼泪流干,生命不再,哪会焚稿断痴情,含恨离世。
红楼梦第五回在飞鸟各投林中写道:“欠泪的泪已尽”。也说林黛玉把终生所有的眼泪,一股脑儿地还给了宝玉。'枉凝眉“中”......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等,均可佐证。
其次,黛玉是贾母唯一爱女贾敏的千金。贾敏不幸夭亡,这才有了“接外孙贾母惜孤女”。黛玉来到贾母身边以后,贾母把对亡女的的怜念,百分之百地倾注到自己的心肝儿肉黛玉身上。吃则同桌,睡则同室,对黛玉无微不至,关爱有加。如果黛玉需要,贾母在所不惜。她能不时时处处都为黛玉着想吗?她像母鸡展开翅膀苫雏一样地护着黛玉,谁如果伤害黛玉她必定会和谁拼命,怎么会明知宝黛青梅竹马,情深似海而棒打鸳鸯,致他们于死地呢?简直叫人不可理解,匪夷所思!
黛玉和宝钗在贾母心中的位置可以说是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了。一个是她的外孙女,血管里流着她的血液。一个是儿媳妇的外甥女,和她八岸子不挨,没有丝毫血缘关系。谁远谁近,谁疏谁密,傻子都会分得一清二楚的,何况是出身高贵,位居族首,历尽沧桑,经验浩富的贾母呢?说什么也不会为了二家旁人的宝钗,而去伤害自己的外孙女黛玉的。即使作为宝钗姨母的王夫人有这样的想法,也不敢付诸实施。因为贾母是贾府的实际掌权人,她作为贾母的媳妇来说,对贾母也畏惧三分。千锤打锣一锤定音,拍板定案的人非贾母莫属。
三则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姑表结亲比比皆是,姨表结亲相对不多。如果要在两者中作出选择,一般倾向于姑表。因为姑表和姨表相比,血缘的成分更浓一些。这是几千年来的习俗。所以从这点上说,宝黛联姻要比宝玉和宝钗成婚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四则在红楼梦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词试莽玉,慈姨妈爱语慰痴颦“一回中,皆因紫鹃’’林姑娘要回苏州了的一段玩笑话语,便引出宝玉的一段病来。用袭人的话来说就是:“不知紫鹃奶奶说了些什么话,那个呆子眼也直了手脚也冷了,话也不说了。李嬷嬷掐着也不疼了,已死了大半个了。那里放声大哭,只怕这会子都死了”。一时间贾府如天塌地陷一般,惊得人魂飞魄散。有头面的人都来了,贾母,王夫人大放悲声。立马请医调治,方才恢复理智。贾母弄清了原由,薛姨妈劝道:“宝玉本来心实,可巧林姑娘又是从小而来的,他姊妹两个一处长了这么大,比别的姊妹更不同。这会子热辣辣地说一个去,别说他是实心的傻孩子,便是冷心的大人也要伤心......“
这件事情告诉贾母王夫人等,宝玉和黛玉谁也离不开谁了。只有遂其所愿,才能给两个人带来幸福,不然的话,将会酿成生离死别的人生悲剧。贾母王夫人等,必然会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办事,绝对不可能在明知上述情况下,仍坚持“金玉良缘”之说,逼得黛玉和宝玉两个人,一个含恨归天,一个遁入空门。退几步说,就是黛玉不如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成为宝二奶奶,更有利于宝玉走仕途之路。但如果摆在儿女面前有两条路,一条路是富贵,另一条路是平安,父母都会选择平安,舍弃富贵的。不是有一段这样的歌词:"父母不求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但愿得一辈子平平安安“吗?事同此理,人同此心,贾母王夫人等也概莫能外。所以一边是焚稿断痴情,一边是岀闺成大礼,不仅有违于客观规律,而且有悖于世道人情,是个硬坎,难于使人相信。
黛玉死在春末夏初,她抽的花签“开到荼蘼花事了”和“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可以证明。荼蘼花落于春末夏初,眼泪没有流到夏天,不是说的明明白白吗?
作者简介:王华民,1948年2月生于华阴,1959年迁入临渭区(原渭南县)蔺店镇。退休公务员。曾在有关刊物,平台上发作品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