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崂山
崂山是道教名山,《聊斋志异》中有一篇小说就叫《崂山道士》。
崂山古称劳山、牢山、不其山,又叫辅唐山、鳌山,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境内,是我国沿海名山之一,主峰名叫巨峰,俗称崂顶,海拔 1133米。
因为地处海滨,岩深谷幽,风景秀美,崂山自古便被人们誉为“神仙之宅,灵异之府”。传说山中住有神仙,还有让人长生不老的仙丹妙药。古往今来,许多方士、道士及文人墨客纷纷前往山中隐居修炼或参观游览。根据山志记载,秦始皇曾经奔赴崂山求仙,会见仙人安期生。徐福入东海求仙药时就从崂山出发,现在太清宫前海中还留有徐福岛,据说就是当年徐福东渡入海的地方。太清宫东面有一块巨石,上书“波海参天”四个大字,下书“秦始皇二十八年游于此山”,传说秦始皇曾在这里向东遥望蓬莱仙岛。
唐宋时帝王喜好方术,修仙学道之士把崂山看作幽奥寻真之境,很多方士道人进入崂山中修炼,并修建宫观。唐宋两代崂山道教肇兴,元、明两代达到鼎盛,至清代绵延不绝。崂山道教由于王重阳所创全真派的入统,开创了全新的局面。全真道北七真都涉足崂山,丘处机三次往崂山去说法阐教,影响深远。此后,北七真在崂山各自创立宗派,争相修建道观,到明代达到了鼎盛时期,遂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繁荣。迄今道众均为道教全真派。据《胶奥志》、《崂山志》等书记载,崂山道教庙宇不止九宫八观,峰前崖后,山坳涧旁还有很多小道庵。崂山道众常说:“崂山道观天上星,七真降临归正宗,若问宫观谁为首,老君峰下太清宫。”在崂山道教发展的漫长过程中,有李哲玄、刘若拙、丘处机、刘处玄、李志明、徐复阳、张三丰、孙玄清、耿义兰、齐本守等著名道人受过皇帝敕封。
太清宫又叫下清宫,俗称为下宫,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境内的崂山老君峰下,宫在峰下,大海当前。太清宫是崂山道教庙宇中历史最久、规模最大、道众最多、影响最深的庙宇。 根据《太清宫志》记载,太清宫是西汉建元元年(前140)江西瑞州府张廉夫创建的。他博学多才,官至上大夫,因为蔑视权贵,弃职入道,精心研究玄学, 进入终南山得师传道,后到崂山修建一所茅庵,供奉三官大帝,称为“三官庙”,后改称太清宫。唐朝天佑元年(904年)河南道士李哲玄云游至此,曾经和张道冲等人修建殿宇,供奉三皇神像,称为三皇庵。传说后周广顺三年五月,李道士在都城,正逢大旱无雨,灾疫流行,他用符咒治病,于是有“神医”之名,朝野称颂。皇上诏命祈祷得雨,敕封道化普及真人。后唐同光二年,道人刘若拙从四川来崂山太清宫访问李哲玄,交谈默契,自修一庵名之为“驱虎”,供奉老子圣像。宋朝建隆二年庚申,奉诏进入都城,敕封华盖真人,后来奉敕回山,重修太清宫殿宇。四方士人闻风求道,纷至沓来,华盖真人选择弟子十余人,传授道要。后来华盖真人出游多年,复归太清宫静修。
太清宫由三个大殿、四个配殿、一个长老院及客房等组成,形成一个中型古建筑群。即三清殿主要奉祀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东华殿主要奉祀东华帝君,西王母殿主要奉祀西王母,三官殿主要奉祀三官大帝,耿真人祠主要奉祀扶教耿真人,救苦殿主要奉祀孚佑帝君 (即吕洞宾),三皇殿主要奉祀神农大帝、伏羲大帝,轩辕大帝。三皇殿前橼下左右两侧墙壁上,分别镶嵌成吉思汗赐给丘处机的圣旨碑和金虎牌文刻。殿前古柏,峻峭挺拔,传说是汉代张廉夫亲手种植的,人称”汉柏”。三官殿因内奉三官大帝而得名,殿前左右种植茶花、耐冬各一株,隆冬耐冬花开似火,早春茶花怒放如玉。宫内三清殿后巨石之上刻有丘处机的十首诗歌。
除了太清宫,崂山还有上清宫、明霞洞、太平宫、遇真宫、华楼宫、蔚竹庵、白云洞、明道观、关帝庙、百福庵、大崂观和太和观等道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