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刘村史 坡刘村民居形式与沿革

坡刘村的民居形式与沿革

1、曾经的两层木结构门面房。

据说,在很早以前,坡刘村的祖先从南都村刚来的时候住的是窑洞。后来人口发展壮大了,经济状况变好了,坡刘村的先辈们才建起了房子。大概在明末到清初或更早,坡刘村已经发展成为一座可容纳2000多人的“城堡”。城北有咸阳通往陕北内蒙的古道,城南有西安通往宝鸡、天水、乃至四川、甘肃的古驿路。坡刘村因处于两条古道交汇的三岔路口,所以在很长时间是商贾云集之地,在最繁盛的时候被称作“小咸阳”。只是经后来,村中居民90%以上被杀,居屋也多被烧毁,从此繁华不再。今天之坡刘村,就是从当年的那个城堡废墟上逐渐恢复发展而来。

据老人传言,回乱之前坡刘村有两条街,沿街有门面房,房子都是上下两层结构,下边一层是“墙包柱”形式,木柱子底下是“柱顶石”,柱子稳稳地立在柱顶石上,顶着支撑房屋的大梁。与大梁以榫卯结构衔接在一起。梁上铺着厚厚的木板,形成第一层房子。

第二层的其它结构除了房顶上的瓦和山墙以外,也都是全木结构。檩、梁和立柱都以榫卯结构紧紧扣接,非常坚牢。这样结构的两层楼房,第一层做门面房,第二层住人和放东西。这样的房子,在二十多年前的咸阳县城的北大街和中山街普遍都能看到。后来到了清朝末期期间,大部分“土木结构”的二层房子都被焚毁了,只留下南城十字左右两户的房子保存了下来,左边那户是“土木结构”的二层房子,右边那户是“砖木结构”的二层房子。后来在民国十八年饥荒期间,上边的那层被拆,换成活命的粮食,不能换粮的也都当柴烧了。再到后来,这样的两层木结构的房子就在坡刘村消失了。

2.地窖。

坡刘村幸存下来的人们,以及从外面迁入的人们生活变得困窘不堪,没有能力盖得起前人的住的房子,于是又回到老祖宗以前的居住形式,就地挖“地窑”而居。

“地窑”,顾名思义,就是挖在地面以下的窑洞。办法是在庄宅之内,挖一条漫道,斜着通往所需的深度,一般在7米左右,然后挖一个“天井”,也就是一个处于地面以下的敞口四方形院落,一般有7米见方大,在天井的四侧断面上挖窑洞,一般高三米、宽3---5米,纵深视情况而定。这些窑洞就是用于居住或放置杂物。“天井”内会挖一口很深的竖井,名叫“渗井”,下雨时雨水排入渗井,渗入更深的地下,保证天井四周窑洞的干燥。井口直径一米左右,口上盖一大石磨盘,防止人畜和杂物的跌落。人们的出入就走漫道。

由于这种地窑可随便就地而挖,成本很低,所以历史上黄土高原的穷人多是这样居住。据考证,这种“地窑”居住形式可追溯到东周时期,那时候的秦人普遍是这样的居住形式,到现在已经有2500年历史。这种居住形式因清末民初的军阀混战,一度成为坡刘村居民的主要居住形式,甚至到上世纪80年代,坡刘村西南城大皂角树旁边最后一栋地窑坍塌,地窑这种居住形式才退出了坡刘村历史舞台。

3.崖窑于卷窑。

崖窑是临崖而挖,不需要什么建材,一般是选择高约六米以上的,土崖,将崖壁整理平整,,而后就在崖壁上挖洞。一般的洞高三米,宽3---4米,顶部呈圆拱型,进深因需要而定。这样的窑洞较之地窑要明亮许多,无需渗井,雨水会从自然形成的沟道流去。修建这样的窑洞也几乎无需成本,只要出力气就行。又因黄土的特殊结构而有结实耐用、冬暖夏凉的特点,但因只有一面通风透光,又有窑洞深处光线不足,窑内湿气较重的缺点。由于坡刘村地处塬坡之下,能挖崖窑的地方不多,但坡刘村西的戚山有一条自然形成的沟道,沟宽数十米,深约十数米,很适于修建崖窑,很多从外地迁来坡刘村的人就在这个沟道里凿崖而居,形成一个不大的地下村落,人称戚家沟。此外,坡刘村原东北城角大庙底滩崖下,上世纪80年代以前还有这种崖窑。

卷窑是一种特殊的地面窑洞。是用胡墼(土坯)旋顶卷成的,顶上和墙壁内外用麦秸泥涂抹光平,干燥后就可以居住了,这样的窑洞需要人工打制胡墼,比较费工,但较之房屋还能省去不少成本,留有窗户通风透光,因此湿气就少。这种窑洞在坡刘村历史中,最著名的就是上世纪66年以前的“南祀庙”之“药王洞”。建设用的胡墼,一般是就地取材,用湿黄土倒在石板铺底的木模子里,用石锤子夯筑而成,然后码放成透气的花墙子,通风晾晒干燥即可使用。80年代还有人用砖卷窑而居。

4.厦子房与四合院。

民国时期,由于人们的生活稍微好些了,就开始盖相对好一些的房子。穷家盖的多是是土墙厦子房,富家建起了“土墙”四合院。不管是厦子房还是四合院,其房子的共同特点就是陕西十大怪之一“房子半边盖”形式。

所谓“半边盖”,就是外面的一面墙叫背子墙砌的很高,院子里的墙叫檐墙砌的较低,两边的山墙由背子墙到檐墙成坡形降低,中间就在搭一道屋梁。盖房的一丈五尺长的椽子直接从背子墙顶搭到檐墙墙顶。如果没有长椽,椽上横铺芦苇编织的箔子,箔子上糊上麦秸泥,最后依次接茬压上烧制的陶瓦(也有买不起瓦而用麦秸苫顶的)。这样盖成的房子,所有雨水都会流到自家院子里,再经水道流到院外。这就是“房檐水不能向外流”的讲究。

所谓四合院,就是三面(也有四面的)都是厦子房,前面修一个高高的门楼。这种四合院,正对门楼的厦子房叫上房,是家里的老人住的,两边的厦子房叫厢房,一般是给儿女住或者做厨房用的(四面为厦子房的,开前门的厦子房叫二门)。这样的四合院因为四面都是高墙,所以防盗功能很好。有些有钱人家在房子上还修有栏天网,防盗功能更强。还但因为背子墙太高,除了带瓦之外再没有遮掩,最怕下连阴雨,再加上刮风,雨水长时间的打到墙上就很危险了。过去因为连阴雨下垮的房子还真不少。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家都盖厦子房,有钱的人家也会盖屋脊凸起,前后檐两坡流水的庵间房,而且为了防止墙倒屋塌,也会用砖砌墙根,土墙间立木柱或做砖柱子。但这庵间房也多为四合院的上房,两边的厢房依然是厦子房。原因还是那句话,“房檐水不能向外流”。

庵间房细分还有两种:一种是前后檐等长,侧面看是等腰三角形的。还有一种是前后檐长长短不一致,叫“楼尾”,前檐短(一椽)而坡度大,后檐长(两椽)而坡度小,或者刚好相反,但侧面看都是不等边三角形。这两种庵间房,坡刘村人都将其称之为“大房”。人们说某某家富裕的时候,往往会说“某某家有三间大房”。三间大房和三间厦子房虽然都叫三间。但前一个三间的使用面积至少是后者的两倍。

5.照壁。

在过去的坡刘村,无论是贫是富,无论是盖厦子房还是四合院,每家都有以土墙围起来的自己院子,都会在院门外几米处正对着院门的建一座照壁,也即很多人说的影壁,实际上正确的叫法是隐壁,意为隐藏,挡住院门的墙壁。修建照壁的目的其实也是挡住从街道经过的旅人的视线,让他们看不到院子里(家里)的情况。坡刘村的照壁除了上述作用以外,还有一个特殊的作用,就是照壁面向街道一侧的中央约与人肩膀高处修有一个神龛,这个神龛是专门供奉最接地气的神仙——土地神,坡刘村人称之为土堆夜的。这是与其他地方不同的坡刘特色。

当然,家庭状况的不同,人的喜好不同,各家的照壁也各有不同。有用胡墼砌起来的,有用砖包胡墼砌的,也有全部用砖砌的,一些有权有钱的人家还会在照壁上雕刻各种花色、鸟兽的。但多数人家就是普普通通的胡墼砌起来的墙壁。

此外,有些大户人家除了门外的照壁之外,还会在二门里的两根门楼明柱之间修建一个坡刘村人称为扇屏的屏风,让进了头门的人看不到二门里的情形。比较而言,这个扇屏是比较讲究的,根据主人喜好雕刻的各种图像,如鸟兽图案、神话故事图案等。

当然,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生活富裕了,在土墙上盖房的情况现在已经没有了,普遍都变成了一砖到顶的楼板房,无论盖得多么高大,都不怕风雨了。个别人建起了有琉璃瓦覆盖的斜坡屋顶式“别墅”院落。当然,为了农业机械、汽车的进出方便,照壁也见不到了。二尺八的小门也变成了能进出汽车的大铁门了。

(0)

相关推荐

  • 关中的传统民居都是“房子半边盖”吗?目前有哪些民居大院可参观

    一.房子半边盖的奇怪民居西安传统民居,其主要风格就是关中民居.关中是夹在秦岭和黄土高原之间的一小块平地,面积只占陕西的10%,但是集中了全省的60%人口.就民居来说,关中民居和其他地方有很大不同,陕西 ...

  •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

    START OF SPRING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镇白族民居建筑群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大遗产,是闪耀在云南大地上的一颗明珠,这里浓缩了白族文化和民俗的精华. 白族民居主要为两种,其一是三坊一 ...

  • 【晋城采风手记】探秘刘河村

    探秘刘河村 ★  刘庆庆 刘河村,村东有一道长流水,传说为刘姓建庄,故名.后有常姓兄弟来到这里,后渐有宋.孙等姓.今137户,360余口人.过去从西洼到二十里铺一道高处边有房,称千家岭.因战乱民众四散 ...

  • 钱振文:魏家坡

    编者按:眼下,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一阶段"田野调查"正在进行,许多被时光湮没的文化遗迹正在被普查队员们的辛勤劳作重新展示出来.所有的文物都是我们的先民刻写在大地上的"作品 ...

  • 内蒙古呼和浩特6处古村落,这里有不一样的古色古香

    编辑 | 趙英雄 内蒙古,呼和浩特. 通称呼市,旧称归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先秦时期,赵武灵王在此设云中郡.这里是胡服骑射的发祥地,是昭君出塞的目的地,是鲜卑拓跋的龙兴地,是旅蒙商家互市 ...

  • “千年民居建筑的活化石”塔尔坡古村落

    导读: 与武当山齐名,素有"北云丘.南武当"之美誉的云丘山,位于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关王庙乡,地处吕梁山与汾渭地堑交汇处,最高处的玉皇顶海拔1629米,云丘山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 ...

  • 坡刘村史 历史 刘姓祖源寻踪

    刘姓祖源寻踪                               文  刘彦强 山有根,水有源.山愈高,其根愈广:水愈远,其源愈多.作为中国古老的刘姓,有如长江黄河,从遥远的历史源头一路浩浩荡 ...

  • 坡刘村史 经济 坡刘村曾经的农耕

    坡刘村曾经的农耕 一.播种前的整地 犁是古老且历史悠久的耕地农具,早在西汉时代我国先民就发明了犁这种耕地用具,并且使用牛来拉犁耕种.直到上世纪的70年代,尽管已经有了拖拉机这种机械,但牛拉犁依然是最主 ...

  • 坡刘村史 经济 坡刘村的农耕概况

    坡刘村的农耕概况 一.耕作制度 1.一年一熟 ⑴.春播秋收:第一年谷雨前种棉花,农谚:"春木骨朵散,种棉蛋",又说"枣芽发,种棉花".到立冬前把棉花收获完毕,棉 ...

  • 坡刘村史 经济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坡刘村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坡刘村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是指:在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一年三年.这三年里,我国人民生活处于非常困难的时期.造成三年国民经济困难的原因党和国家已有结论,这里不再赘述. 同全国一样,在那三年 ...

  • 坡刘村史 经济 坡刘村的公社公共食堂

    坡刘村的公社公共食堂 人民公社大食堂是"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的产物.在公社化运动中,各村生产队都成立了公共食堂,"吃饭不花钱"的宗旨得 ...

  • 坡刘村史 经济 坡刘村经济制度的变迁

    坡刘村经济制度的变迁     中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土地历来都是私有制.各朝累代居住在农村的农民中有一部分是自耕农,他们手里只有少量土地,而大部分土地集中在地主和上层社会手中.其他大部分农民是佃农和 ...

  • 坡刘村史 经济 坡刘村经济资源

    坡刘村农业资源 一.村庄地理环境 坡刘村位于关中构造盆地中部地带,上部地层属于新生代第四纪陆相沉积.处于渭北一道塬上.二道塬缘下,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状倾斜向渭河方向.西北以汉哀帝义陵周围和戚山 ...

  • 坡刘村史 历史 坡刘村解放前大事记

    坡刘村解放前大事记 一.唐代建村到满清灭亡 1.根据坡刘村现存历史文物以及人口增长规律考证,坡刘村建村应在中唐之前. 2.根据东户后人刘元勋父母合葬墓之墓志铭以及老辈人传说,毕郢原上南杜村人刘海偶过鲜 ...

  • 坡刘村史 历史 坡刘村刘姓祖源分析

    坡刘村刘姓祖源分析    文  刘彦强 按照前面的实证分析,坡刘村刘姓祖先刘海公至少应该在公元700年即武则天圣历年间已经从南杜村迁徙到坡刘村.那么,刘海的祖先也即坡刘村刘姓祖源又是谁呢? 一.刘姓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