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学】王著斌:【王家堡】(散文)

王家堡

作者: 王著斌

王家堡,是个既不出名又不起眼儿的地方,但在本村内,是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去处。它在平利县城东六七里的地方,坐北朝南,与汉白公路(308省道)隔河相望的半坡上,它与坝河垂直落差不过三十余米,但从马路过河再到王家堡的老院子,那曲曲弯弯的人行土路却足有一华里路程。

王家堡的得名不知起源于何时,值得肯定的,是因为我们王家人居住而得名的。我曾听父亲给我说起过,我们王家是从湖南衡阳来到平利的,一起从衡阳走的时候,有兄弟三人,一人落到湖北的竹溪县,到现在不知在什么地方;一人落在本县大贵镇的百家湾,经打听,也没有发现有与我们家谱排行相同的;再一个就是我们的祖先,算下来,到我们这一代已经整整第十代了,也就至少也有三百多年了。

在我爷爷的爷爷那一代,也就是在一百四五十年前的清朝,我们王家在衡阳的祖先有一位朝庭的命官,坐轿几千里,专门到平利来认家门,我们的太太(我爷爷的爷爷)却说自己不是从衡阳来的,不敢相认。我就质疑地问过爷爷“朝庭有人当官,是家族的辉煌,要是相认了,有可能也能谋个一官半职的,为什么不相认哪?”爷爷不以为然地说:“朝庭有人当官不一定是好事,万一犯了法,就要满门抄斩,到时候,连个平淡的日子都没有了。”在那种封建的朝代里,同家族的人不敢相认,现在想来,那也是为了活命的明智选择。

在我记事的时候,我的太字辈还有两个,爷字辈还有四个,有一个爷字辈由于比我们父亲兄弟五人都小,他们就喊“叔娃儿”,叫我们喊“爷爷娃儿”。那时候,我们王家堡也不单纯是我们王姓了,在总数十几户人家中,除了黄李郑陈各占一户外,其它的都是我们王姓家族,不过,黄李两姓不是外人,是到我们王家入赘的。

那时候,我们一个生产队几十户一百多人都分散的居住着,而我们王家堡四五十人却集中居住在一个坐北朝南的“山”字形的大院子里,当年人气特别旺盛,在全队算是最热闹的地方。全队的小伙伴和大人们都喜欢到我们堡上来玩,来品尝各样的水果。

堡上的房子都很窄,当年,我们一家四口就在“山”字形大院儿的中间一竖上占了二十多平米的房子住着。由于房子太窄,居住很密,吃饭的时候都端碗站在自己的檐坎上或者公用的院坝里,一天谁吃啥饭,谁吃啥菜都了如指掌。可惜,那时吃的饭菜都没有什么区别,要吃红苕都吃红苕,要吃洋芋汤都吃洋芋汤,要吃苞谷糁糊糊都吃苞谷糁糊糊,当然,也吃白米饭,不过,白米饭里往往都掺有剁碎的红苕或者萝卜丁丁儿。我们一群小伙伴儿们,上学、砍柴、打猪草,满山有我们的足迹,沿路有我们的轻狂和说笑,肚子饿极了,就相约着偷扯不管哪一家的萝卜,或偷抠不管哪一家的红苕。

我们王家堡的后面是柴山,前面是缓坡的庄稼地,居高临下,视野开阔,站在门前的大院坝里,能清楚看到河对面马路上的车辆和行人,站在院子西头的杏子树下,还能隐约看到县城最南边的房子。紧挨着院子的背后有一片斑竹林,竹鸡和喜鹊喜欢在里面扑愣愣地飞,在里面练嗓子,在里面对唱;院子的西北边,杮子树、核桃树、枣子树、木瓜树、苹果树、杏子树、樱桃树、香椿树交错地生长着,几乎每家都有这些果木树,只是多少而已。我们这一群小伙伴儿们都有一手攀爬上树的本领,也就是当年上树摘果子所练就出来的。

在当年看来,我们王家堡是全队最好的地方,人多、集中、热闹、敞亮。有所不足的是吃水远了些,特别是遇到下雨天,一脚的黄泥巴路,又光又滑,到水井的地方,少说也有半里地的下坡路。下去的时候倒强一点,挑着空桶晃来晃去连跑带跳费力倒不多;挑水或者抬水回家的时候,那个艰难劲儿就别提了。总之得出几身汗,脚上沾着七八斤的黄泥巴一步一步地往上走,有时滑着退回好几步,有时,滑着摔跤了,顾不得身上的泥巴,还得无可奈何地回去重新挑水。所以,大人们特别关心天气的变化,那时,虽然没有天气预报,但大人都会从天色、云图、和风向上判断第二天的天气,如果发现要下雨的样子,要么自己去挑水,要么叫我们这些娃子们去抬水或者去挑水,都把自家的水缸挑满,水桶也挑满放着。由于挑水难,我们堡上所有的人用水都很过细,往往把洗脸的水都留着洗脚,把洗菜的水用于喂猪,总之,都不会浪费一点儿水。

我们这口水井虽在高于河坝十几米的半坡上,但有一股水流往上喷出,在这个位置上,先人们用石条石灰垒砌了一个容五六方的水井,上面用石板盖住,只留一尺多宽便于水瓢舀水。水井的水时常都是满满的,晚上没人挑的时候,满得就从井沿的小槽里往外流出。为了减少挑水的劳动量,我们堡上所有的人都把要洗的红苕洋芋和蔬菜挑到水井跟前,不管洗几道清几道,都不必下挑水的力气,也不必节省着用水。水井跟前自然成了热闹的地方,大人小孩边洗东西边有说有笑,做完了自己的事情,还得到了无穷的开心和乐趣。这种现象不光是夏天和秋天才有,在初春和冬天照常一样,因为我们这水井的水冬暖夏凉,热天的时候,在洗菜的时候还能冲脚解凉;冬天的时候,井水热气直冒,洗东西的时候并不会把手冻缰。这一井好水不光本队的人晓得,不光本队的人饮用,相邻的龙古村,在河水暴涨,水浑不能饮用的时候,也有不少人到这里来挑水。

王家堡最具特色的是“山”字形大院,“山”字口朝向着南方,背风又向阳,斑驳的泥土山墙上,在很高的部位,像星星一样钉满了竹钉子,秋冬里时常有用蔑丝穿成的苕干杮饼儿晒在那里,当然,还有用几匹棕缝制的袋子装得满满的挂着的东西,那就是各家各户凉晒的核桃了。虽说大人们都想将这些东西留到过年待客,但往往不等过年,这些东西就被我们这些娃子用竹杆给游击光了,大人只是嘴上说我们害人好吃,最终也没有打过我们。在大院子的东北角有一颗很大很老的皂角树,他生长了多少年,爷爷也不清楚,只听爷爷说,在他记事的时候就有这么粗。我们十几岁的时候,三个人牵着手才能把它围下,由于太粗,我们再匪皮也最终没有爬上去过。这皂角树年年枝繁叶茂,它高过房子几倍,荫凉能遮蔽半个老院子,每逢夏秋之际,树枝上吊满了鎌刀一样的皂角,冬天到来的时候,全队的人都来捡拾皂角预备着一年的洗头洗衣服之用。

皂角树给我们老院子增添了好多生气,在马路上,首先就能看到它高大的形象,一个大院子,只能看得到山墙而已。要是有不晓得地方的人,就说那大皂角树下就是我们的家,就很容易找到不会有错。高大的皂角树上,年年都有喜鹊做窝,喜鹊叽叽喳喳很是热闹。那些喜鹊像模特走秀一样,经常到瓦房的屋脊上翩然行走,那黑白相间的羽毛是那样的好看。好多时候,我写作业就忘记写了,特别是摇晃的树叶和漏下的阳光,还有喜鹊行走的身影投射到写字桌上,那“双双瓦雀行书案”的诗句,好像是就在我这种环境下写出的,也好像是专门为我写的。

在王家堡乃至全队全村子,我奶奶虽然是双小脚,但她算是最最能干的人,她虽然是从县城嫁到乡下的,但她却是三从四德的典范,而且有一手出名的好茶饭,我妈妈和几个婶娘的茶饭也都是我奶奶亲手传下来的。我奶奶虽然没有进过学堂,但她画个花虫鸟兽,剪纸剪个花虫鸟兽,真是无师自通,画啥像啥,剪啥像啥,栩栩如生,能飞能动似的。所以,在本村和邻近的村子里,不管哪家有喜庆,远近的人都来请奶奶画鞋垫儿剪窗花儿,忙得不亦乐乎。可惜,我奶奶儿孙几十没有一个学到,我奶奶的这种天赋这种基因,也许遗传给了她娘家的长孙邢中桂了,不然,邢中桂自小爱画,画啥像啥,事业有成,现在是安大的教授,陕西书画界知名的书画家。

王家堡的地形圆润开阔,我定论这是尽生我们王家忠厚善良的根源。我们王家世代都刨土为食,平平淡淡,粗茶淡饭,仅我爸爸解放前夕当兵,解放后当了个排级干部,却于五七年被戴上右派的高帽子回家,带着几百元复员费却给队上买了机器。文化革命期间给队上放牛还受批受整,后来又在队上记工分教书十年,到平反的春风吹来的时候,找了几省几县才找到我爸的两位军人,问我爸有什么要求,我爸却傻呆了半晌,说道:“现在家里过得好了,把帽子给我取了就行了。”要是别人,肯定要提出官复原职,还要经济赔偿的条件,可我爸却作出了这样的决定。就这样,我爸没有像别人那样回到城市,没有官复原职,没要经济补偿。我爸当兵十年,教书十年,又给队上放牛十年,一生清苦,没要国家照顾,也没有退休金,旁人为他想着窝火,而我爸却没有一点怨言,如果听到有的年轻人说些不满共产党的话,我爸就脸红脖子粗地跟他们争跟他们急。

土地到户了,各种各的地,各挣各的钱,肚子吃得饱了,腰包也慢慢地鼓起来了,为了图个交通便宜,我爸率先在马路边找地方建了土墙瓦房,随后几年,又有三五户也在马路边找地方建房子了。堡上的人越来越少,就慢慢地冷清了,加上那一颗极具灵气的大皂角树在九十年代初被爷爷娃儿砍倒卖了,让人觉得那么热闹,那么让人眷恋的老院子,像一个人一样,一下失去了精气神儿,没了一点生气,剩下的几家,在九十年代中期也全部择地迁走了。说来也怪,在爷爷娃儿砍倒那颗大皂角树时,树心里竟有一股红色的汁液流出,几个月后,爷爷娃儿患了白血病,不到一年,爷爷娃儿就离开了人世。好多人都说,大古树都会成精,随便不能砍伐,那皂角树也可能成精了。

王家堡的房子垮的垮拆的拆,现在不是种地就是葬坟了。我的奶奶、父母、婶娘在离开人世后又回到了他(她)们住过生活过多年的老院子,我想他(她)们是最安心最如意的。我妈也是从县城嫁给我爸的,她一生最爱热闹,在马路边住的二十多年里,我妈有人无人就坐在门前,看往来的行人和往来的车辆。这下好了,一条新建的高速路就从爸妈和奶奶的坟前过,相隔不足十米,又像在马路边住过的房子,天天可以看到路上的车水马龙。我多么希望爸妈还活着啊!这高速路不同于您们在世时天天看到过的柏油马路,它的气派,它的恢宏,爸妈您们要是现在看到,妈那没牙的嘴就更合不拢了;爸也会追今思昔,兴奋得几夜不能入眠的。所以,我告诉您:爸爸,高速路建设中,我们有七八位太太的坟要迁走,县上政策只给八百元,而实际迁走一座坟要花几千元,这些不足的贴补,我相信您一定不会埋怨我,而且,您会以一个真正共产党人的口气和一个军人的口气说“为了家乡的发展,就应该这样。”

爸妈,我还要给您们说,那一口您们挑了几十年水的水井,现在也被高速路毁了,它将永远成为我们找不回的记忆。老院子已被高速路占去了大半边,前面的耕地与果树也被毁光了,原来的面貌是一点也找不出来了,不过,爸爸,对于国家越来越强大,家乡越来越富裕,您在天上看着一定有说不出的高兴吧?您一定不会介意不会反对的。妈妈,您呢?您虽然没有爸爸那种胸怀,那种党员的觉悟,我知道您是最爱热闹最爱漂亮的,这么漂亮的高速路从您坟前过,很多很多的车辆从您面前穿梭,这一定是您冥冥之中祈求的吧?

好了,爸爸妈妈、奶奶婶娘您们都安息吧,您们永远地陪伴着高速路,高速路也永远地陪伴着您们,王家堡成了家乡发展的路基,王家堡有我们永远的记忆。

王著斌,男,安康市平利县城关镇金华村人,八十年代中期,业余进行新闻报道和文学创作,后主要涉足文学。先后有消息、小说、散文、诗歌在报刊上发表。受过奖,出过书,2012年初成为安康市作协会员。

三秦文学投稿须知

原创作品授权发布

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1、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投稿即默认授权发表,题材不限。要求300字以上,以WORD附件形式发至投稿邮箱,并附上作者简介及照片,文责自负。

2、《三秦文学》已开通微信公众号、百家号、头条功能,敬请关注。投稿邮箱:sanqinwenxue@163.com。稿件由《三秦文学》编委统一安排。

3、赞赏金额的一半作为作者的稿费归作者所有,一半作为平台运营费用,稿费低于二十元者不予发放。赞赏到账后三日内,作者不主动与平台联系、不领取稿费者视为自动放弃。

4、由平台主播诵读的作品,赞赏发放比例为:作者30%,主播20%,余50%为平台运营费用。

5、您的投稿一周内没有采用,请另投它处。

6、主编微信:15705450195,qq:406073222

诗词群群主:珊瑚在网,微信:baojishanhu

诗歌群群主:杨洪民,微信:YANGHONGMIN

综合群群主:鱼儿姐姐。微信:sanqinwenxuezhubian

三秦宗旨:营造一片文学爱好者的乐土,共创文学梦想的家园!

总  顾 问:边士刚

顾  问:鹏   鸣 段恭让 白忠德 

     罗旭初 孙德科 朿宝荣 

     李爱霞 胡遵远 顾盛杉

     崔启昌 昆 仑 邓汉章

     路 庆

策  划:李书忠 任武德

平台讲师:方 天

平台主播:梦锁清秋 英子 王迎旭

     观云听涛   王茹萍

主  编:鱼儿姐姐

副  主 编:徐萱波   杨洪民

编  委:吴亚妮 唐桂英 谢 雷

     水云天 余 晨 米兰花

     心 语 毕廷娟 刘马陵

     张巧莉 凤尾竹 吴远红

     张小鱼  大漠孤雁  刘旭平

     秋日私语 谭文群

本期编辑:徐萱波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把时间交给阅读
(0)

相关推荐

  • 【小小说】李尧隆/奶奶与柿树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微信号- 本刊网络所发作品,同步在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搜狐号.网易号.百家号.知乎号.360个人图书馆七大平台推送.敬请关注.本刊纸媒及公众号只刊发 ...

  • 八期征文34 | 孙凤勤:《奶奶的院子》

    作者简介 孙凤勤,郑州市人.沙漠,第二个故乡,一个种枣的人,一个远离家乡的人,一个寻求孤独的人,一个试着从沙土里刨文字的人. 奶奶的院子 孙凤勤 儿时,奶奶家是我最乐意待的地方,喜欢的不只是奶奶的抱和 ...

  • 彭化义:楝子花开吃蒜苔。突然想起某首歌,其实是在想某个人

    楝子花开吃蒜苔  文/彭化义 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我的老家鲁西南,有一种不怎么太多见的楝子树,每逢春天开花.这种楝树花并不招人眼,但花期很长,有的年份能持续开放一个多月.它花朵很小,花瓣白中透紫, ...

  • 学生专栏||异想天开

    王爷爷久居乡下,家里有一块令人羡慕的房基地.他闲来无事,便在房前屋后栽下了十多棵果木树.春天柳绿花红,秋季硕果累累.苹果.桃子,大鸭梨,自己吃不了就赶集去卖,所得的收入一来可以贴补家用,二来见酒走不动 ...

  • 《三秦文学》王德明散文:【一路花香】

    三秦文学微刊ID:sanqinwenxue 不忘初心   梦在三秦 一路花香 文/王德明 大疫期间,墨尔本多次封城.封锁的要求是锻炼不能超过五公里,超市购物不超过两人.散步,到海边去是我最佳的选择.D ...

  • 没错,我就是那个抛弃了家乡的人

    ▼ 自从去年春节还乡拜祭爷爷时,见到清莲,我就知道,有生之年,我不可能再回去,回到那个称之为家乡的地方. 很奇怪,人的头脑有时就如一台定时放映机,以前曾发生的事,你以为你已经忘记释怀了.但突然有一天, ...

  • 椿树王

    济宁文学 「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椿树王 作者:栾 勇 有时候跟朋友笑着说,我有一个祖传的增高秘诀.朋友赶紧追问,话匣子打开的时 ...

  • 【三秦文学】王著斌:【椿芽儿腌菜】(散文)

    点击上"蓝字"关注我们! 我爱三秦 椿芽儿腌菜 文/王著斌 平利县城的周边,是香椿树最理想的生长地方,我家老院子四周,也到处是椿树,有酒盅粗的,有碗口粗的,有水桶粗的,还有两人合抱 ...

  • 【三秦文学】王著斌:【四地晴空】(散文)

    四地晴空  文/王著斌 我们这儿,天亮好久了,太阳才出来,太阳落山好久了,天才黑定. 小时候,我最喜欢看太阳快要爬上东山顶的样子,又白又亮的太阳光像汽车的强光一样,从山顶上斜照下来,让人睁不开眼睛.春 ...

  • 【三秦文学】王著斌:【金沙河】(散文)

    金沙河 作者:王著斌 金沙河是石牛河的水源地,石牛河归长安镇所属.在撤乡并镇之前,石牛河属金石乡的管辖范围.那时,虽然也有一条通乡公路,但常常是:久晴行车一身灰,下雨行车一身泥.一条土路随时都紧跟着河 ...

  • 【三秦文学】王著斌:【茶饭】(散文)

    茶饭 作者:王著斌 八十年代前,农村人说(娶)媳妇儿,主要讲究好劳力.好德性.好针钱,般配不般配的好相貌,肯定是啥时候都要讲的.土地到户以后,在仍然讲究好劳力.好德性之外,又讲求一碗好茶饭,当然,对于 ...

  • 【三秦文学】王著斌:【打 青】(散文)

    打青 作者: 王著斌 打青,是八十年代,生产队种水稻时的重要劳动项目,是庄稼人跑不掉的活路.土地包产到户后出生的庄稼人,不但没做过打青这活路,连见都没有见过,老一辈说起时,他们就像听古经儿听传说一样. ...

  • 【三秦文学】王著斌:【圆了一个梦】(散文)

    圆了一个梦 作者:王著斌 不管哪个人,十几岁经历的事情,都是难得忘记的.小学时,唱的<东方红>.<我爱北京天安门>.<大海航行靠舵手>现在偶尔听到,就能把我带到那时 ...

  • 【三秦文学】王著斌:【三亚散记】(散文)

    三亚散记 作者:王著斌 我身处美轮美奂的自然风光里,看着山外的发展形势,看着山外的物质生活水平,想二00九年去酷暑已过,但暑气未消,我们四季分明的陕南山区尚在炎热的热浪之中.为了寻找挣钱的路子改善家庭 ...

  • 【三秦文学】王著斌:【泥土】(散文)

    泥土 文/王著斌 凡是生活在城市的人,大多住在中高层的楼房里,自然,离地面就比较远了.就是下楼去上班,去买东西,或者办点其它的事情,最后还得上楼去.当然,一层和地下也是有办公室和商场的,但还是与泥土隔 ...

  • 【三秦文学】王著斌:【河水在流淌】(诗歌)

    三秦文学微刊ID:sanqinwenxue 不忘初心   梦在三秦 河水在流淌 文/王著斌 闪闪的河水在流淌 亮亮的河水在流淌 搓衣石上有揉搓的双手 双手揉搓着花花的衣裳 露出的手臂虽不白皙 但写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