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是一千古名璧,有专家学者研究认为,和氏璧是属于“月光石”、“拉长石”、“绿松石”、“蓝田玉”、“玛瑙”一类的一种,也有专说和氏壁是“独山玉”、“翡翠”类的一种。更有一些学者认为和氏壁是一颗千古美钻。但不管怎么样,和氏璧在历史上是一件神秘之物,被奉为“天下所共传之宝”,为历代野心家必争之物。
据《韩非子·和氏篇》记载,春秋年间,楚人卞和在荆山见凤凰栖落青石之上,认为此必是宝地,于是掘地三尺,结果找到了一块璞玉。卞和拾金不昧,立马把璞玉上交给了楚厉王。楚厉王组织朝中大臣进行了鉴定后,得出的结论是:这不是一玉,而是一块石头。楚厉王一怒之下,给卞和定下欺君之罪,惩罚是:斩其左足。
光阴荏苒,楚武王病逝后,楚文王即位。而这个时候彻底残废的卞和也是垂暮老人了,孤苦地生活着,于是日夜抱着璞玉痛哭于荆山之下,他没有哭倒荆山,却哭瞎了双眼。后来,这件奇事一不小心传到了楚文王的耳中,楚文王于是命人切开这块石头,里面果然藏有宝玉,后经大师雕刻成了一块玉璧,为了褒奖卞和三献美玉的精神,便命名为和氏璧。和氏璧成了楚国的镇国之宝。
楚威王时,相国昭阳立有赫赫战功,楚威王对其进行嘉奖,便将和氏璧赏赐给了昭阳。昭阳是个好面子的人,拿和氏璧开了数场“展览”,展览的结果是,昭阳名声大震,和氏璧却不知县所踪。
数十年后,赵国再掀风云,和氏璧出现在一个叫缪贤的太监手中,据悉,他是以五百金从“别人”手中买来的和氏璧。缪贤随后把和氏璧上交给一国之主赵惠文王。价值连城的和氏璧消失几十年后现身赵国,天下轰动,都想据为已有。而这时七国最为强大的秦国之主秦昭王更是虎视眈眈,于是想出了一个“智取”的办法,他写了封信给赵王,表示愿意以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赵弱秦始,赵惠文王只好派蔺相如出使秦国,洽谈买卖事宜。蔺相如是个智勇双全之人,他用妙计使和氏璧完整的回到了赵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完璧归赵。
秦朝统一天下后,和氏璧落入秦王嬴政手中。自称为“皇帝”的秦始皇于是命丞相李斯书写“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鸟虫形篆字,让玉工篆刻在和氏璧上,把和氏璧成功包装成传国玉玺。
公元前219年,喜欢出巡的秦始皇乘龙舟行至洞庭湘山,突然湖上起了狂风暴雨,龙舟摇摆的几乎要倾覆,结果传国玉玺不慎落入湖中。8年后的一天,有人持璧献上,传国玉玺得已神奇的失而复得。
秦朝灭亡后,传国太玺落入刘邦之手,他建立汉朝后,传国玉玺便成了皇权的代表。到了西汉末年,王莽篡时,当时传国玉玺由皇太后代管。王莽派人去向太后索要传国玉玺,皇太后知道形势已然无法改变,怒急之下把传国玉玺摔于地,摔缺了一角,王莽后来令人用黄金镶补。
王莽后期天下义军四起,传国玉玺辗转多人之手,最终落入刘秀手中。然而好景不长,到了东汉末年,传国玉玺成了各大诸侯豪杰争夺的焦点,董卓、孙坚、袁术等人都先后拥有过玉玺,但最终还是落入了曹操手上。后来随着曹魏政权帝落司马氏之手,玉玺也拱手相让。再后来,历经数朝,传国玉玺归于李唐。200多年后,朱温灭唐,传国玉玺归于后梁。十多年后,后唐建立,玺归后唐。又过了十多年,石敬瑭引契丹军攻入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携玺自焚,传国玺从此不知所踪。
传过玺印文之一:毕景儒本
据悉,1995年的时,在广西的一个小山村一个开采石头的民工捡到了传国玉玺。玉玺有10公分见方,呈碧绿色,上部稍微窄点,下部稍宽,底部雕刻着印章的字样。由于他不认识字,他也不知道这玉玺是什么来历,不知道是一件宝贝,便用锯子把玉玺分割成了若干小块。传国玉玺就这样毁于一旦。
当然,这只是传闻,并没有得到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证实。但不管怎样,传国玺自发现至五代年间失传,传国玉玺去向成了一个千古之谜!
【版权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