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中的豪放派——不拘小节的元代玉器
元代(公元1271——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并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元代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在开始时遭受了一定的破坏,但是很快得到恢复。元代玉器是在继承宋、辽金玉器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起来的,各民族文化相互渗透和影响,为其带来了勃勃生机。
元代在大都(今北京)、杭州等地设有官办玉器作坊,有从事玉雕制作的能工巧匠数千人,专向皇室提供宫廷用玉。民间玉器作坊也有很大发展,一般以制作装饰性玉器及小件玉器为主。元代玉器用料以和田白玉、青白玉为主,还有和田黄玉、墨玉、青玉、独山玉以及水晶、玛瑙、琥珀等。
元代玉器在加工工艺上有多层镂雕、圆雕、高浮雕、浅浮雕等,均与阴线刻相结合。多层镂雕技法在元代可谓发挥到了极致,除了在平面上雕出双层图案外,还能在玉料上多层雕琢,起花多可达五、六层,层次分明,具有强烈的透视效果。元代玉器在工艺上较之宋、辽金时期,已渐趋粗犷,不拘小节,雕刻喜欢用深痕阴刻线,线条粗重,使纹饰起凸高,但线纹起止痕明显、线条不匀齐,常有失控的出锋痕迹,显得粗糙。元代也制作了一些仿古玉,在技法上不注重原汁原味,常以伪残和红色或黑色的提油来以假乱真。
图1 元代 渎山大玉海
元代玉器从器型种类上看,有带板、带钩、带扣、动物形佩饰、花鸟形佩饰、人物形佩饰、螭龙纹佩饰、春水玉、秋山玉等装饰性玉器;还有玉海、瓶、壶、杯、洗、印、押、乐器、挂屏、帽顶、扇柄坠、帐坠、刀柄、梳背、花鸟、瑞兽、人物、佛像等诸多陈设性、观赏性、实用性玉器。总体上看是对唐、宋、辽金玉雕的继承和发展,下面着重介绍几个创新器型:
渎山大玉海是元代具有代表性的玉器,现藏北京北海团城中,气势雄浑,神态生动。此器于至元二年(1265)琢成,独山玉质地,玉色青白夹带黑斑点,高70厘米,口径135~182厘米,最大周围493厘米,膛深55厘米,重约3500公斤,可贮酒30余石,周身饰以浮雕的海龙、海马、 海羊、 海猪、海犀、海蛙、海螺、海鱼、海鹿等13种瑞兽畅游于惊涛骇浪之中。
图2 玉元押
玉元押(图2),元代的统治阶级主要是蒙古人和色目人,他们很多不识汉字,不能执笔花押。于是,一种镌刻花写姓名或图符的印章开始流行起来,以供签署公文、告示和私印之用,后世称之为元押。元押一般没有边框,文字以汉文楷书和蒙文多见。玉质的元押官印,一品以上高官经皇帝特赐方可使用,故十分珍贵。
图3 元代 玉帽顶
玉帽顶(图3) 元代官民皆戴帽,王公贵族俱载大帽,以玉质帽顶为荣,皇帝则佩戴白玉质的九龙帽顶。玉帽顶形似团状,底部有象鼻穿,上部为透空镂雕的山石、人物、花鸟、春水、秋山以及盘旋的龙纹式样等,也有光素无纹的。
元代玉器纹饰有人物、瑞兽、花鸟、山水等装饰题材,较唐、宋、辽金时期更富于生活气息与民族特色,注重朴实、自然的风格。
镂雕穿花佩饰(图4)是最值得一提的,花叶之间交错叠压,翻卷自然,主要的部位为穿梭于花间的游龙,造型流畅,和谐、自然,极具立体效果。
图4 元代 玉镂雕龙穿花佩
元代玉器文化的总体特征是,传统胜于创新,继承胜于发展,为其后明清两朝装饰玉器的发展作了准备,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