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英雄志短,儿女情长?

温馨提示:全文2400字,也比较烧脑,不喜欢的朋友出门左转,音频15分。

接昨天《我们为什么总喜欢说别人说的都是错的?》

1

清朝的徽州知府,满族镶红旗人费莫·文康,晚年诸子不肖,家道中落,以至于家中物品变卖殆尽。只能独居一室,与笔墨相伴。有感于世运变迁、人情反复,便以警教式的、理想化的笔触,撰写了一部长篇白话小说《儿女英雄传》,又名《金玉缘》。文康自称燕北闲人。

《儿女英雄传》写了一男一女为父报仇的故事,是我国小说史上最早出现的一部熔侠义与言情于一炉的社会小说,小说长达40回。

小说中常常出现这样的句式:某某某英雄志短,儿女情长。

为什么说英雄志短呢?

这就要从英雄两个字的原义说起。

英字是艹头下面一个央,“艹”的意思是花、花朵,“央”的意思是收口的、收心的、聚拢的。“艹”与“央”联合起来表示“尚未绽放的花朵”。本义是蓓蕾。

花能开多长时间呢?即使灿若夏花,也免不了凋零。

所以,中国古代最早的词典《尔雅》中解释“华而不实者谓之英”。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郑风》篇中写道:有女同车,颜如舜英。舜是木槿,舜英就是木槿花。

雄字左边一个“厷”[gōng],右边一个“隹”[zhuī] ,“厷”的意思是公,“隹”的意思是鸟。合起来就是公鸟。

这个公还真不是公母的意思,是公共的意思。因为鸟类或大部分动物都是雌多雄少,所以雄性的动物都是公共的。如公鸡、公猪。后来在人们日常的语境中公字就有了雄性的意思。但人类不能有公共的人,要有能在田里出力气的人,所以叫男。

女性朋友们,别学广东人,张嘴闭嘴就老公,公代表是公共的。

语言在文化元素中是一个易变的元素,虽然这个变化很缓慢。

现在,汉语中英雄一词有这样三个意思:

1、指才能勇武过人的人。

2、指具有英雄品质的人。(这个等于没解释)

3、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这个是共产党员)

2

在汉之前,英雄两个字合用的现象没有出现,英雄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书·刑法志》中:

“(高祖)总揽英雄,以诛秦项。”

三国时魏国人刘劭写过一本书叫《人物志》,专门讨论了英雄的语义。

“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

后来在西晋史学家陈寿的《三国志·蜀志·先主传》中有《三国演义》中著名的一段——青梅煮酒论英雄。

“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唐发生安史之乱后,杜甫逃到蜀中,到了纪念诸葛亮的武侯祠,怀古人、想今朝,感慨万千,写下了那首有名的古诗《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自从这个时候起英雄也就多情了。

看看英雄一词出现的这几个时段都发生了什么。

秦末天下大乱,陈胜吴广揭杆,义军四起,直到西楚霸王弃舟别姬,大汉初定,第一次出现英雄一词。

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大汉分崩,三国对峙,再起议英雄之风——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到了广武(楚河汉界那个地方),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意思是:时代无英雄,使无名之辈成了豪杰。指无能者侥幸得以成名。

阮籍应该是中国历史虚无主义最早的代表。

在杜甫“长使英雄泪满襟”之后,盛唐渐衰,藩镇割据。公元878年黄巢起义,杀入长安,导致大唐国力衰竭,最终灭亡。

黄巢写过一首非常有英雄气概的诗。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英雄是怎么来的呢?乱世造英雄。

3

英雄一词在当下语境中很容易接上一个词叫正能量(没有负能量之说)。

英雄的本义就是植物和动物的精华,这里的确有能量的意思,而且是来自自然的能量。

英雄是动物和植物精华的人格化,暗含了人类从野蛮的自然中分离出来,同时又没有被社会权力异化的特殊状态。英雄借助于身体的自然能量和勇气抵抗外力的伤害,并保护了身体能量较低的同类,他们能够在紧急状态中迈出第一步,并且具有自我牺牲精神。

大禹治水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

汉代以后,能量一词的自然含义被引伸的社会含义彻底压倒。

能量的一个重要引申含义是指在社会人际关系中显示出来的能耐。

现在也是如此,我们说哪个人有能量,并不是说他有自然能量,力气大。而是说这个人的路子广,善于统治、搞阴谋、玩权术、长于关系、善于社交等等。

而有自然能量的人被认是蠢货、傻瓜。

这个功劳要归功于大汉民族的太祖高皇帝——刘邦。

项羽讲“力拔山兮气盖世”,刘邦讲“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大风起起不起和你有啥关系?就是这个时候能耐取代了能量,也就是智力取代胆识,权术取代勇气。

因此刘邦、刘备、宋江这样的人成了有“能量”的典型。见人便哭的刘备、逢人便拜的宋江将一帮能量巨大的人(关羽、张飞、李逵、武松)降伏,靠的就是能耐,善于利用英雄能量的能耐。

而没有能量只有能耐的人——中国古代的皇帝,最善于利用神秘文化来巩固自己的合法性。

4

前天,官媒发文《警惕历史虚无主义通过恶搞英雄经典兴风作浪》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

2016年电影《美国队长3》上映十天,累计票房已经突破10亿大关。为什么呢?每个人心在似乎都有一个超级英雄梦。

无独有偶,综艺节目《奇葩说》在那个时候也谈起了这样一个话题“世界需不需要超级英雄”,在辩论的过程中,大家愈发对“英雄”这个概念模糊不清。

好像人们更需要英雄出现,“英雄”的出现是任何一个时代的人的梦想。

在今天,英雄的“本义”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消失在现实的制度和权力之中。

“英雄”语义的消失与含混不清,使得强势意识形态话语,为了自己集团的利益而随意虚构“英雄”,导致了“英雄”的娱乐化。

现在《奇葩说》也下架了。

从这意义上讲,恶搞英雄之风恰恰是反历史虚无主义的恶果,因为反历史虚无主义者在强势话语权下虚构了英雄。

有人会说,历史虚不虚无和我们有啥关系?

正是反历史虚无主义的历史决定论阻碍了中国的政治进步,而历史决定论的衍生品是血统论。

元朝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清朝把人分成了主子和奴才,而今天有官二代、富二代等各种二代,二代论是什么论?

如果每个人都只沉迷于个人的得失,我们后代将永远走不出历史的迷茫,这种迷茫会代代相传。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的作者张洁说:“在没有英雄的时代,我只愿做一个人”。但是,正因为大写的“人”的缺失,所以,我们也很难做一个“人”。

中国人缺什么?首先是理性地思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