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九月一号开学,还算第一学期?
1
今天周一,九月二号,又是一年开学日。
看朋友圈,好多学校昨天就开学了,昨天是周日,央视也上了每年一次的开学第一课。
珠海比较人性化,早早就下发了通知:因九月一号刚好是星期天,全市中小学推迟一天开学,九月二日正式开学。
六月七号珠海宣传部的公众号“珠海发布”就发文《珠海最新校历来了,下学期不是9月1日开学!》,虽然只是个小小的改动,但还是能看出来珠海市政府在有些方面的管理有不拘泥于框框架架的特点。
九月一号或者说这个学期的开学是人生当中的好多起点——上学、升学、上班。
这种学年制跨度打破了自然年的完整性,一切为什么都要从八、九月开始呢?为什么不是一、二月呢?
这好像是一个无解的问题,一般都会和农耕联系起来。说八、九月份之后就秋收了,有了收成可以交学费,所以,一学年是从八、九月开始的,而不是一、二月。
这种解释很农耕,但以八、九月份为新学年开始的新学制度并不是中国这个农耕民族的传统,在晚清以前、也就是没有废除科举、兴办新学之前是没有固定的学制的,也就不存在学年。
清朝的皇子读书一年放两次假,一次是冬至,另一次是春节,再除非是皇上老子过生日,其他时候都上学,也没有寒暑假。而民间私塾也是随到随读,没有固定的开学时间,基本上是和自然年同步,就是过完年开始算新一年。
不过科举考试是有时间的,古代科举考试分三个等级。
一是乡试,地方组织的考试,考的是举人,也就是当官的资格。
你是举人了就是读书人了,在税赋上有照顾,也可能䃼官缺或当吏。乡试在秋季八月举行,也就是公历的九月。明朝之后一般在八月初九、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考三场,叫秋闱,考中了叫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考完举人之后,第二年春天要进京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叫会试。
一般在春季二月,也就是公历的三月。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会试考中了叫进士或贡生,就是你已经“进”到“士”了,可以当官了,进入了国家公务员体系,第一名叫会元。
考完进士还要考状元,也就是把中了进士的分出三六九等,叫殿试。
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也就是考完会试半个月,后来发现时间太赶,推到了三月十五。
乡试和会试都是淘汰赛,考不好落榜。殿试不是,殿试是等级赛,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事政策一道题。殿试之后,第二天阅卷,第三天放榜。
殿试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明之后的科举有两个时间点,开始是公历九月的乡试,结束是第二年三月到四月的会试和殿试,算是一个考试季。
但这并不能解释我们现在九月一号开学和把八、九月作为一个学年开始的原因。
2
这种学制是现代学制,中国的现代制来自西方,我们先是学习了日本,而日本学习了欧洲。
中国传统教育制度下的学子们,是没有暑假的,只是每逢传统节日到来,私塾、书院才会放假,假期也不像暑假这么长。
清朝末年,清政府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一些进步人士大力呼吁改革。1898年,提倡学习西方的戊戌变法以失败而告终,但其成就之一京师大学堂(现在的北京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的共同前身)得以保留,这是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开端。当年,随着越来越多新式学堂的建立,清政府引进了西方的教育制度,并制定了全国统一的学制、学长及假期等。自此,中国的学生们才有了固定的假期和开学日期。
大清的最早学制模仿日本,但是进行了自我改良。
1904年1月公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因为当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
这个学制对开学时间做出了明确规定:每学年分为两个学期,第一学期于正月二十日开学,小暑散学;第二学期于立秋后六日开学,十二月十五日散学。
这还是延续了自然年和学年同步。
1912年民国成立,使用公历纪年,蔡元培被任命为教育总长。后来蔡元培去德国考察,建立了现代学制,规定:初小四年,为义务教育,毕业后入高小或实业学校;高小三年,毕业后入中学或师范学校或实业学校;中学四年,毕业后入大学或专门学校或高等师范学校;大学本科三年或四年毕业,预科三年;实业学校分甲、乙两种,各三年;专门学校本科三年或四年,预科一年。此制度也称为《壬子学制》(次年又陆续颁布各种学校令,全称为《壬子癸丑学制》)。
与此同时,民国教育部公布了《学校学年学期及休业日期规程》五条。规定各学校以8月1日为学年之始,以第二年7月31日为学年之终。
这才把学年的起始点与自然年分开,是学习西方的结果。不过,当时一学年分为三学期:8月1日至12月31日为一学期,翌年1月1日至3月31日为一学期,4月1日至7月31日为一学期。
这之后就是内战、军阀割据、抗战、再内战,教育更是一片混乱。
直到1950年6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高校学校校历。校历规定:一学年分两学期,第一学期自8月1日至次年1月末,上课145天;第二学期自2月1日至7月末,上课144天。暑假62天,寒假14天。
同年8月1日,教育部颁发《中等学校暂行校历(草案)》。规定中等学校一学年分两学期:8月1日至次年1月31日为第一学期;2月1日至7月31日为第二学期,各授课145天。暑假52天,寒假23天,春假3天。
1952年,教育部颁布《中学暂行规定(草案)》,规定每年8月1日至次年1月31日为第一学期,3月1日至6月30日为第二学期。
这之后又比较乱了,直到1983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类教育也得以保证。规定一学年分为两学期,第一学期一般在9月初开学,翌年元月份放寒假;第二学期2月下旬或3月初开学,7月放暑假。
这个过程是我们教育西化的过程,并且走得一直磕磕绊绊。
也就是说,八九月开学是从西方来的,只有不知不觉地和我们的科举、农耕习惯契合了。
3
西方的教育体系来自古罗马,无疑这套开学的时间也和当时古罗马教育有关。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历纪年就来自古罗马历发展出来的儒略历。
儒略就是古罗马大帝凯撒的姓氏,凯撒的生日在七月,全国人一庆祝就到了八月。大家说这样快乐的日子太短,就把八月加一天,就是七月大八月也大。因为在古罗马二月是杀人月份,就把二月少一天,为了补366还是365的天数,二月就只剩下了29天和28天。
所以说,我们现在用的这个公历里面也带了很多不科学的人为因素,以至于到了约定俗成的地步。
凯撒过完生日,新的一年也就开始了,所以九月份就变成了一年中一个新的开始,这一学期也就变成了上学期。
这样的例子还有,比如朝鲜的纪年,他们的元年是1912年,就是他们元首出生的那年。
时间长了,这些东西学都成了约定俗成的东西,大家也就习惯了,习惯的东西就不用去讲什么道理了。
总之,八、九月开学算一学年的第一学期是我们学习西方的结果,现在新加坡还是二月末开学算第一学期。
在强调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的今天,如何处理我们这些年的学习演化过程是很重要。不要让我们的孩子觉得,我们原来就这样,今天的东西都是我们的传统,可以说大部分都不是,都是舶来品。
舶来品也没什么关系,对我们有用就好,但要知道哪些是舶来的,哪些是传统的,应该如何去看待这两样东西,如何面对变革与发展。要承认,没有变革就没有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