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画家曹知白靠一绝招成为首富,老百姓人人拍手称快:饿不死了
李成、郭熙一派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中的高峰,数百年来一直主宰着北方画坛。有学者认为,元初的赵孟頫及其弟子们复兴了李郭画风。实际上,李郭画风一直被黄河流域的画家以师徒相传的方式坚守着,传承着。而赵孟頫的贡献则更多在于对董巨山水所做的创造性变革。李郭派的传人并不少。他们专心致力于延续此派的形式感,却因为过度依赖古人而忽略取法自然,使其形式感日渐僵化,如同数学公式一般乏味。
李郭之后,其传人的成就无出其右者。其中成就稍高者有唐棣、姚彦卿、朱德润。唐棣是赵孟頫的学生、同乡。他的身份介于职业画家与业余画家之间。从传世作品来看,唐棣乃师法郭熙。他的《仿郭熙秋山行旅》就是以郭熙《早春图》为范本绘制的,却透露出诡异、不安及荒凉感。此外,另一位李郭派的继承者姚彦卿署款的《雪景山水》亦借鉴了郭熙《早春图》。
可他的悟性和成就并不比唐棣高,画作中缺乏北宋山水大气磅礴的气象。唐、姚两位画家虽然接承了郭熙画派的笔墨精华,但也接收了三百年来此派风格演化进程中累积的陈腐之气。原本写实的形式在他们笔下蜕化为约略的形式,师古而来的格式流于矫揉夸张,“传移摹写”的精彩也被其变形的面貌掩盖。即使世人对他们有所赞美,也不过是说他们以基本的表现式手法重现了北宋山水中的些许肃杀气氛,却并不认为画中带有任何洞察自然生灭消长现象的微妙心得。
再说朱德润。他幼年在昆山度过,接受了完整的儒家教育,后被赵孟頫推荐进入翰林院,并兼任国史编修官。历经波折后,他在江浙行书省平章政事之下担任照磨官,并参与军机。史书里往往记载朱德润以书法诗艺闻名,少有提及他的绘画能力。从少数传世作品来看,他确实承袭了李郭手法,但取材仅限于几种既有的母题,并无多少创造力。唐棣、姚彦卿、朱德润三位画家虽是李郭派山水的代表,但比起赵孟頫对董巨山水所做的创造性变革,他们的成就则不足具言。
李郭派继承者中的唯一例外就是曹知白。受元代制度所囿,诸多画家、文人的生活贫困,际遇坎坷。他们虽自言远离仕途,高蹈远引,实为不得志。
曹知白却颇为不同,能凭借自己掌理实务的才能生活得平顺富足。他是松江人,尽管在年幼时父母先后去世,早年家里经常缺米少油,但是他仍然饱读诗书。使得他的古典文化基础扎实,以文名世。
后来,他献计给官府“填阏成堤”以利农事的方法,得到赏识。著名艺术史研究者李铸晋在《RocksandTrees》(《“树石图”和曹知白的山水画》)一文中对曹知白的生平艺事等相关资料有详细梳理。
作为当时的巨富之一。他很可能用给官府的“填阏成堤”法来填积自己的土地,扩大庄园,估计有十倍之多。庄园内随处可见亭台楼阁、花圃、藏书室等。但是这样的行为并没有让他声名狼藉,相反,这样的工程有助于农民劳作,获得了百姓一致好评,人人无不拍手称快。
1300年左右,曹知白做过昆山教谕,后北上元大都,受到王公贵族的大力举荐,但他都婉言回拒。在归乡隐居的时日里,他以读书、赋诗、交游、作画度过晚年。他的好友包括“元四家”中的倪瓒、黄公望。他与倪瓒、顾瑛被并称为“江南三大名士”。
曹知白早年的绘画笔墨较秀润,绘画风格偏于清疏、简逸、淡雅,晚年则变为苍秀。从总体来看,曹知白的绘画作品多以柔细之笔勾皴山石,极少渲染。从细节处来看,曹知白的每一幅绘画作品都具有独特的风格。
《疏林岫幽图》,此图现展于北京故宫博物馆,是曹知白晚年比较著名的代表作品。此图以长松杂树为主要构图景物,整体来看有一种平溪远岫之感。曹知白创作这幅图所使用的技巧,明显是吸取了李成的绘画技艺。《疏林岫幽图》笔锋颖脱、精微,风格壮美,墨色清新、淡雅、温和。曹知白使用疏朗柔韧的画笔,让整幅画颇具五代、北宋时期的强劲之风。《疏岫幽图》具有江南美景的柔和,又不失北国风景的强劲之气,是一幅难得的绘画佳作。此外,《疏林岫幽图》不仅是一幅简单的风景画,更是一幅展现创作者心境的作品。从《疏林岫幽图》这幅画中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曹知白刻意追求绘画秀美风格的心情。
《松亭图》,此幅图同样是以松林为创作主题,但却与《疏林岫幽图》有不一样的风格。从整体来看图中之景,在一片空无一人的平地上,散落着几座低矮的草亭,给人一种疏松之感。从细节上看,《松亭图》中的长松,既有几分高大挺拔之气,又有几分婀娜多姿之彩。曹知白在这幅画的用笔上,颇显沉着老练。在处理图中长松的松针时,用笔刚劲有力。在构图上,心思比较奇特:外有简单疏远之趣,内有平静、幽深之情。如此,可以看出,曹知白可谓颇具闲情逸致的文人雅士。
总之,曹知白在绘画技艺上,虽师承他人,却不失自身的独特之处。曹知白在绘画造诣上,虽然不及赵孟頫,但对后人的影响却非常大。曹知白独特的绘画艺术风格及极高的艺术价值,在反映元代绘画风格及其转变上,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此外,曹知白的绘画风格特点对后人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在推动我国绘画界的整体发展与进步上具有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