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峴、林散之临《西狭颂》穷极古今方能苦尽甘来

《西狭颂》原碑

杨峴临《西狭颂》

杨峴临《西狭颂》1

杨峴临《西狭颂》2

屠隆《帖笺》中:“吾人学书,当兼收并蓄,聚古人于一堂,接丰采于几案,手执心谈,求其字体形势,转侧结构,若龙跳虎卧,风云转移;若四时代谢,二仪起伏”。古来汉隶,流派各异,风格不同可谓是洋洋大观。兼收并蓄,谈何容易?若非善学,岂不陷入扑朔迷离之罗网而不能自拔。杨峴他是透过表象,深入内涵,胸有主宰,庄严雄伟的汉碑在手执心谈中充实了他的隶书。他将《西狭颂》汉碑的高古、雍容通过迅速的运笔和熟练的提按动作,打造成一种犀利峭拔的面貌,波划多作变形处理,往往一笔送出即收,不留波状,不强调波,而突出磔划。利用颤笔捻管法,使得部分枯瘦笔触更加古拙、生涩,与丰腴、浓重的肥笔形成强烈的对比。笔画之间的似断非断,常常呈分离状,但却离而不散,以疏为密,使人产生旷远迷离的情感。穷极古今,方能苦尽甘来,而入化境。

林散之临《西狭颂》

林散之临《西狭颂》1

林散之临《西狭颂》2

善于学习书法的人,往往以形求法,以法生意。点画的形态是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法度。写字下笔时逆入动作要快,如惊蛇窜入草地;收笔时回锋宜疾,似飞鸟冲出山林;中间行笔需要适度的节奏、韵律,只有这样,笔法才能生动,点画才能浑厚。林散之即临《西狭颂》下笔可是干净利落,似方似圆,方圆并用,变化多姿;出锋时妙在将点画完满,笔力充沛,笔势生发无穷;行笔时由于笔力、速度以及副毫与纸面的摩擦,其线条的二边有高低起伏的涩状,自然生动。临帖是学书人一生的功课,研究古代碑帖用笔变化,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