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的六经

   从源流上来讲,《黄帝内经》是一脉,主要讲如何顺应四时,如何养生,以及经络和针灸理论。内经为什么要讲经络?因为针和灸这些疗法是可以具体定位到某经某穴的,比如你针刺足三里,针刺合谷,以及与之对应的脏腑。所以内经主要讲经络和针灸理法,很少涉及方药。如果把内经中的十二正经和脏腑经络理论,生搬硬套到本草一脉用来指导用药,这就是拿错了工具,导错了航,怎么能达到好的疗效呢?脏腑经络理论,是用来指导针,灸,砭这些医术的。而《神农本草经》,《汤液经》,《伤寒杂病论》是一脉,我们可以称之为本草一脉。这一脉主要讲的是如何用药。本草经,汤液经,伤寒论这一脉为什么不讲归经,不讲经络呢?因为事实上药物不是智能的,没有装GPS导航,不可能绝对定位的。药物吃进人体,首先一定是先进入脾胃,再由脾胃消化吸收后,输送到人体的各个部位,药物并不能单独走到某一个脏腑或者某一个经络,只能走到某个大的层面,比如走表,走里,走半表半里。药物在人体里的作用是粗线条的,是走大层面的。如果用某经某络这种局部的思路去指导使用药物,反而不准确。六经辨证体系,不讲某经某络,只讲表,里,半表半里,所以才能指导药物治病。六经辨证的表,里,半表半里这些大层面的理论,才是用来指导用药的。
      伤寒六经辨证的意义,在于提纲病情,例如:
一日太阳,以脉浮,头痛、项强、恶寒(八字为提纲),恶寒(二字为病情)。1)切脉,其实就是判断血管里的血液是否充足,血液充足,说明气血相对较足,血液少,气血不足,就会出现沉脉,细沉,也就是血管里的血液少了,无法充满血管了,于是脉就沉下去了,摸着也很细。脉浮就是血管里充血了,血液多了,好像要浮出来一样。2)头项强痛是为什么呢?因为人受到外感,比如风邪或者寒邪的侵袭,首当其冲的是皮肤肌肉这些表层,人为了把病邪排出体外,就必须调集津液气血充斥到体表,去对抗邪气,也就是要跟邪气打一仗。3)这个时候,正邪交争于体表,首先就会体表发热,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发烧了,其次还有可能出现僵痛,酸痛,沉痛的感觉。因为津液堆积到体表,堆积的多了,就会痛。恶寒是为什么呢?因为正邪交争体表,体表温度升高了,加大了与外界的温差,人就会感觉到怕冷。同时气血津液都跑到体表了,内部气血就空虚了,人也会感觉到冷。4)仲景方药,补脾:炙甘草,生姜,大枣。清热:知母,石膏。滋阴:地黄,阿胶。扶阳:附子,干姜。
      先辨阴阳,再辨表里,这样属于六经中的哪一经就出来了,但这远远还没完,很多时候病患是多经并病或合病。辨出来是哪一经或者哪两经三经,还没完,还要精确到方证。有是证,用是方。比如太阳中风证是桂枝汤,太阳伤寒证是麻黄汤,有背项强几几可能就要用葛根汤,外寒内饮可能就要用小青龙汤,外感风寒兼有内热,可能就要用大青龙汤。
二日阳明,以胃家实(三字绝处逢生为提纲)、恶热(二字为病情)。
三日少阳,以口苦、咽干、目眩(六字为提纲)、喜呕(二字为病情)。
四日太阴,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二十三字为提纲),食不下(三字为病情)。
五日少阴,以脉微细,但欲寐(六字为提纲),但欲寐(三字为病情)。
六日厥阴,以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蛛,下之利不止坚挺(二十四字为提纲),不欲食(三字为病情)。
     六经,分别是
太阳病(表证,小肠膀胱,阳证,上身)
少阴病(表证,肾心,阴证,下身)
阳明病(里证,胃肠,阳证,上身)       
太阴病(里证,脾肺,阴证,下身)
少阳病(半证,胆三焦,阳证,上身)       
厥阴病(半证,肝心包,阴证,下身)
(0)

相关推荐

  • 伤寒论六经辨证三分法

    伤寒论六经辨证三分法 共四种三分法.分别取自<黄帝内经>.<成无己伤寒明理论><胡希恕病位类方解><刘邵武三部六病> <黄帝内经>阴阳离合论 ...

  • 关于恽铁樵对《伤寒论》六经认识的探讨

    关于恽铁樵对<伤寒论>六经认识的探讨 王慧  李鵬英 [摘要]六经辨证是<伤寒论>的核心思想,然对于六经实质和六经提纲各家莫衷一是.恽铁 樵是"中西汇通"思 ...

  • 茶话《伤寒论》讲义,第04讲:《伤寒论》六经与《黄帝内经﹒热论》篇的关系

    内容提要:1.解释了4个名词:"传经"."直中"."合病"与"并病":2.<伤寒论>六经提纲和<黄帝内 ...

  • 从《黄帝内经》气化理论探析伤寒六经实质与传经

    编辑推荐语 从气化的角度论述伤寒六经实质,肯定了伤寒之邪"日传一经,七日复传"理论的合理性,阐明伤寒之邪日传一经乃经表之传经,非在里脏腑之间的传经. [摘要]伤寒"日传一 ...

  • 《黄帝内经》: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分别指的是什么?|三阴|阴三阳|六经|少阳|黄帝内经

    阴阳学说,可以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石.在<黄帝内经>里,大多数篇章里都有阴阳这个词汇出现. 对我们现代人来说,阴阳,已经有了很多的神秘感,似乎隐隐成为一种遥远的追溯.甚至很多人对内经文字里的& ...

  • 《黄帝内经》的六经

    从天文资料得知: 地球自转一周,产生昼夜为一日. 月球绕地球一周为一月.阴晴圆缺,潮起潮落.一年十二个月. 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周而复始. 木星绕太阳一周为12年.古人发现木星对地 ...

  • 伤寒六经用药诀

    至道汇 昨天 痔疮 牙痛 伤寒症传变六经必须熟认 霜降以后春分前,伤寒即病六经②传,传过六经当自愈③,请观素问④不虚言.若然两感伤寒症,一日两经表里病,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之间当殒命.是故伤寒不服药, ...

  • 灵素之问 | 六经病欲解时的唯一价值

    原创 忆忘 腔调中医 3月19日 灵素之问 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栏主 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太阳病欲 ...

  • 李贵明:六经发热经方治疗案例

    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 开放  共享  积极  共赢 每周一 12:00 聚友会微信群讲稿首发 专注中医·始终原创 六经发热经方治疗案例 李贵明,男,1962.11.02出生.1985毕业于泰山医学院医疗 ...

  • 黄帝内经|刺疟篇(三十六)

    [原文]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火高)(火高)暍暍然,热止汗出,难已,刺郄中出血. [翻译]足太阳经的疟疾,使人腰痛头重,寒冷从脊背而起先寒后热,热势很盛,热止汗出,这种疟疾, ...

  • 《黄帝内经》背下来,只需3分钟!

    中一医 公众号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相传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于春秋战国时期集结成书.在以黄帝. ...

  • 生命起源与《黄帝内经》

    主讲人:刘敏如 她是六十位国医大师中唯一的女性,从医六十多载,她一直致力临床,潜心科研,培育  后学,尤其是在中医妇科方面造诣颇深,一些研究填补了领域空白. "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首先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