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陈说书】丨为什么你没事喜欢写点书法?
书法美的源由——文化传承积淀形成的群体书法情结
书法退出社会实用流通已经许多年了,但社会的书法热却方兴未艾之。人们力图从书法美的当下形态中解释书法热的原因,让人觉得力不从心。
其实,中华民族与文字书写有着同存共生的渊源。书法美是民族文化传承积淀形成的群体书法情结,探求书法美的渊源,更需要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积淀和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上寻找答案。
群体书法情结,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1、神圣化的崇拜。
汉文字在形成早期,是因其神圣性而被顶礼膜拜的。公认最成熟的早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主要是巫师通过法事进行占卜而记下的文字。这些文字虽然是人书写的,其文字功能却是传达上苍旨意、替天代言的,是代表天意的字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些文字决定着整个族群的命运,审度着众生的祸福。那时人们对文字的态度就是视若明神、绝对服从。
大型涂朱牛骨刻辞(正面)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人们与文字建立的原始关系,必然产生久远地影响。继甲骨文之后兴起的就是金文。金文已经不是天意或神语,而是人类自己思维的语言。金文是铸在金属的礼器上用来祈祷供奉的。这种文字书写是人们对天、对神、对祖先的倾诉,是与天、与神、与祖先交流的途径。这种神圣与虔诚也是不言自喻的。
金文《散氏盘》
再之后的文体小篆,是体现天下同书国家意志产物,是皇权一统天下的权威性、强制性在文字上的表现。小篆之后是隶书。隶书是官府衙门公文的专用文字,官方的安民告示、命令旨意,都是通过这样的文字方式与百姓沟通的。这些沟通方式本身,就无形中赋与隶书以特殊的统治色彩。
小篆 阳陵虎符拓片 秦代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对于官本位思想严重的中国大众来说,这些文字书写方式对群体文化心理的构成具有巨大的统治力和影响力。在民族文化传承中,从早期就形成了群体性的对书法的“神圣化崇拜”。
隶书 《孔庙碑》
2、人生奋斗的捷径。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书法之途沿展着诸多梦幻般的改变人生的路径。从秦始皇开始,统一文字重视书写;西汉王朝开始,重视文书,设“尚书”、“史书令史”等专门写字的官职,选拔隶书高手任用,为天下书者拓展了一条“书而优则仕”的路。
传·梁鹄 《孔子庙碑》(局部)
梁鹄,汉帝时为选部尚书,少好书,受法于师宜官,以善八分知名。
科举制度的实施,是对以书取人制度的变相延深与扩张。科举考试是以八股文谈古论今为主要内容的现场卷试,其书法水平的优劣,往往是考官、尤其是皇帝法眼中的重要因素。书法好不一定能行,但书法不好是一定不行的。
沈度,官至侍讲学士。书法为风靡一时的“台阁体”。明太宗称其:我朝王羲之。”
写一手好字,即使走不上仕途,社会上仍有许多岗位需求,如私塾先生、师爷、帐房、代人写信立状等等。这些都是绝大多数人梦寐以求的人生目标。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中国人利用读书写字来实现人生价值,一直是一条奋斗之路、梦想之路。
账房先生书法
3、大众趣味的追求。
在大众传统的意识中,话谁都会说,但只有会写,才能算是有文化。书法作为实用性方式退出社会流通已经许多年了,但包括书写、欣赏、交流、收藏在内的大众书法热却有增无减。
爱好者在广场书写“地书”
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喜爱精美的书法作品,都对书法好的人敬重有加,都有过希望自己也能写一手好毛笔字的愿望。即使在把书画作为“四旧”的文革期间,铺天盖地的大字报也把书法的社会功能和传播功能用一种奇特的方式推向了极致。
而当今可能是历史上从事书法活动人数最多的时期,有资料说据粗略统计多达一亿以上。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因素是,历代统治者,都对书法高看一眼,厚爱一层。上行下效,蔚然成风。
宋徽宗赵佶《秾芳诗帖》卷,绢本 楷书 27.2×265.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以上我们简约的描述了书法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与民族大众在精神上、审美心理上以及社会生活上的密切联系。这些联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特质和比重,但是这些联系却不因时光的流失而消失。
相反,这些对种族进化具有积极意义的成果都转化为民族文化的基因、积淀为大众个体审美趣味而保留下来,并传承至今。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包括审美感觉在内的人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
王羲之《丧乱帖》行草,摹本,白麻纸。纵28.7厘米。8行,62字。
转折圆活流纵,字侧仄,墨色枯燥相间而出,至纸末行笔快疾。可以想见作者当时啜泣难止、极度悲痛之情状。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五官,看似是自然的,其实也是社会的;眼睛和耳朵的审美功能和价值取向,看似是后天培养的,其实也是历史积淀的。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人们与书法的关系,由实践理性转化为直觉感性,由社会行为化为个体品味,由历史变革转化为心理结构。
这种由文化传承积淀形成的群体书法情结,是当今人们延续着对书法热情的最重要、最深刻的基础,也是书法美的源由。
《董美人墓志》 北京大学藏本局部
书法能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群体心理情结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汉字形态绵延不断的历史延续性。在古代世界文明史格局中,使文字具备艺术发展的可能性的原始形态,有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即“圣书文字”;
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
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古希腊的克里特人的象形文字;美洲的玛雅文化中的文字等等。它们都曾经以图形来表意,有如绘画的简略形态。问题是,在从公元前的十世纪到十五世纪之际,都迅速地被拼音文字所取代。
玛雅文字
于是,人们对原有象形文字的认知与情感折断了。而中国文字通过对图形与描画的简约与符号化处理,延续了作为“表意(象)”文字的传统。确保人们对文字认知的对象和情感得以延绵不断、始终如一、血脉相承的流传了下来。
因此,我们在欣赏书法艺术的同时,一定把书法放到历史文化的大背景中进行审视与思考。防止因艺术化而带来的偏执与缩微。
作者简介:
陈鹏,山东省文化厅原副厅长,山东画院书法篆刻院名誉院长,山东艺术学院文艺美学研究生导师,长年从事艺术组织管理创作研究工作。
作者作品欣赏:
-------------------------------
官方微信名称:书法网(ID:shuf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