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与苏州
陈其弟
苏东坡曾为虎丘做广告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与苏州颇有渊源。特别是虎丘,还将他不经意间说的一句话“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做了广告语,经常出现在不同的场合。让大文豪“代言”推介虎丘,不失为一种没投入就有效应的创意。
也因为苏轼的一句赞语,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纷纷到虎丘留下足迹,赋诗吟咏,为“吴中第一名胜”虎丘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几年前,曾经有人专门来电问起过这句虎丘经典广告语的出处,一时之间还真没有答上来。后来在整理旧志时,偶然得到了一个确切答案,在顾湄《虎丘山志》“杂志”中收录了转引自杨升庵《词品》的一则文字:
岭南太守闾丘公显,致仕居姑苏,东坡每过必留连。坡尝言:过姑苏不“游虎丘、不谒闾丘,乃二欠事。”其重之如此。一日,出其后房佐酒,有懿卿者,善吹笛,坡作《水龙吟》赠之,《楚山修竹如云》是也。
文中提到的“闾丘公显”就是闾丘孝终,后文有专述。杨升庵就是明代三大才子之首的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就出自他所作的《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后来毛宗岗父子评刻《三国演义》时将其放在卷首。电视剧《三国演义》将其作为主题歌歌词,又经著名歌唱家杨洪基的演绎,成了家喻户晓的“流行歌曲”了。
话说苏东坡虽才情豪迈,诗文书画名扬天下,但他的从政道路却坎坷多艰,尤其在新旧两党的交锋中,往往因率情耿直而遭遇双面受夹,后来更是连遭贬谪,被流放到了惠州和儋州(今海南省)等地,成了“新旧党争”的牺牲品。因与王安石为首的变革派意见相悖,苏东坡淡漠仕途,反求诸山水之乐、禅意之奥了。
虎丘长老智通禅师与苏轼相交甚笃,在密川(今山东诸城)知州任上,苏公曾有《与智通长老书》,称“近过苏台,不得一见而别,深为耿耿”。(见《虎阜志》)
据史志记载,苏东坡非常喜欢苏州的山水人物,特别是对虎丘更是情有独钟,晚年寓吴,往来歇息于虎丘东南隅的一处房屋。后来明代苏州知府胡缵宗在此旧址上重葺成仰苏楼以示纪念。
苏东坡也常与人在虎丘唱和,留下了许多诗篇,如《和刘孝叔会虎丘》云:“白简威犹凛,青山兴已浓。鹤闲云作氅,驼卧草埋峰。跪履若可教,卜邻应见容。因公问回老,何处定相逢。”《和王忠玉游虎丘》诗云:“当年大白此相浮,老守娱宾得二丘。白发重来故人尽,空余丛桂小山幽。”
剑池岩壁上的“铁华岩”和虎丘塔后面的“千顷云阁”,也都是后人以苏东坡《虎丘》诗中“铁花秀岩壁”和“云水丽千顷”诗句命名的。《[乾隆]元和县志》“艺文”著录全诗为:
入门无平地,石路穿细岭。阴风生涧壑,古木翳潭井。湛卢谁复见,秋水光耿耿。铁花秀岩壁,杀气禁蛙黾。幽幽生公堂,左右立顽矿。当年或未信,异类服精猛。胡为百岁后,仙鬼互驰骋。窈然留清诗,读者为悲哽。东轩有佳致,云水丽千顷。熙熙览生物,春意破清冷。我独属无事,暖日相与永。喜鹊翻初旦,愁鸢蹲落景。坐见渔樵还,新月溪上影。悟彼良自咍,归田行可请。
苏东坡与定慧寺
苏东坡与苏州定慧寺和尚守钦(一作“定钦”)禅师以诗相和、以禅相参的故事至今还为人们津津乐道。苏轼在苏州时经常到寺内饮酒赋诗,住持和尚还特意让出住房和花园,供苏东坡起居,名为啸轩。
《[乾隆]元和县志》记载:“定慧禅寺,在双塔寺西,初名西方院,本双塔之子院也,宋祥符中赐今额,始贰于双塔寺。僧守钦与苏长公善,公游吴,于竹下构啸轩待之。及谪惠州,使其徒卓契顺寄诗慰安,公书《归去来辞》以遗之。明正统中,勒碑于寺。康熙初,倾圮,里人唐尧仁捐资建大殿、观音殿,重修弥勒殿。”
话说北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苏东坡再度被贬至惠州(今属广东省)。苏州定慧禅寺守钦禅师特命其徒卓契顺前往探询,并带去钦师所作《拟寒山十颂》,以相切磋。苏东坡吟罢,作《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并序》相唱和,其《序》云:“苏州定慧寺长老守钦,使其徒卓契顺来惠州问予安否,且寄《拟寒山十颂》,有璨忍之通而无岛可之寒,吾甚嘉之。为和八首。”
从志书记载来看,苏东坡还写了一篇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后来曾经刊刻在寺庙中。《苏亭小志》收录沈德潜《定慧寺苏文忠书归去来辞碑记》云:
岁己卯,我吴定慧寺垣墙颓坏,出古碑,系苏文忠公书陶靖节《归去来辞》付寺僧卓契顺者也。按:宋绍圣初,改宣仁皇太后善政,黜逐正人,御史掎摭文忠为讥斥先朝,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公以幼子过自随,时弟子由贬化州,长子迈留宜兴,音问阻绝,而卓契顺持迈书度岭逾海谒公于惠,呜呼!彼一时,如章惇、蔡卞、蔡京诸人,犹是横目二足者也,乃病狂丧心至欲废宣仁为庶人,而于文忠贬窜无已,必欲置之死地,独游方之外之人不惮万里险艰,孑身而往,超然而回,真墨名而儒行者,视彼二惇、二蔡不有所谓人头畜鸣者乎?方卓契顺之谒公也,或问何求而来?答曰我有求当至都下矣。公鉴其诚,为书《归去来辞》,公之跋语云然。……公所书凡二本,一刻于彭泽,而定慧墨本世世宝藏。前明正统二年,住持妙玹修建古刹。又二年,呈墨本于大中丞周公忱,周跋苏公书,俾镌诸石。时距绍圣初共三百四十有六年。今距镌碑时又三百十有二年矣,乃沉埋苔墙,久而复出,若有鬼神异物呵护其间,不独使文忠公书显于当时,且令寺僧秉彝好德之心与之俱显已。
沈德潜所谓的“岁己卯”即乾隆二十四年,对应的公历是1759年。从上述碑记中可知,当时,定慧寺僧卓契顺除了遵其师嘱看望苏东坡外,还帮助送去了苏东坡长子苏迈的一封“抵万金”的家书,为了感谢方外人的友情,苏东坡写下了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作为答谢。在苏东坡写下墨宝之后346年,即明正统四年(1439),在巡抚周忱推动下,寺僧将它勒石成碑了。又过了312年,即乾隆二十四年,再次将
沉埋于坍塌的寺庙垣墙中的碑文重见天日。据说,此碑现存苏州碑刻博物馆内。
后人为纪念苏东坡,便将定慧寺旁的弄堂叫作苏公弄。该弄是一条南北向弄堂,宽约3米,长约40米。至今还隐藏在苏州古城的小巷深处。
苏东坡与闾丘孝终
除了虎丘之外,还有一丘,也让苏轼念念不忘,那就是家住今苏州古城闾丘坊的朝议大夫闾丘孝终。在《[洪武]苏州府志》的《闾丘孝终》传中记载:“苏轼云:苏州有二丘,不到虎丘,即到闾丘。”
闾丘孝终,字公显。北宋神宗元丰三年(1078),苏东坡因“乌台诗案”之累,被贬为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任团练副使时,闾丘任黄州太守,两人同在黄州为官,经常赋诗为乐,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不久,闾丘孝终辞官回苏,在家乡与一些名人耆艾成立九老会。苏东坡来苏必访,与之饮酒赋诗。
闾丘孝终所居住的宅园附近曾立有牌坊,人们便称之为闾丘坊,逐渐成为苏州一条街巷的名称。据《苏州老街志》记载,该巷位于因果巷北面,东出皮市街,与史家巷相对;西出人民路,与閤村坊相对。巷长405米,宽2.5米,1982年改弹石路面为沥青路面。
据史志记载,闾丘坊巷内原有梁妙严公主墓,清顺治进士顾予咸在闾丘坊建野园,后改称雅园。其子顾嗣协又在闾丘坊巷南筑依园,与金侃、潘谬、黄玢、金贲、蔡元翼、曹基等人相互酬唱,时称“依园七子”。嗣协弟顾嗣立,康熙进士,号称“酒帝”,他在依园东建成秀野园,中有秀野草堂、大小雅堂、因树亭、野人舟、闾丘小圃等建筑,常聚宾朋酬唱,并在秀野园选编了著名的《元诗选》。此后,又有刑部员外郎蒋曰梁、户部员外郎杨大琛先后居此。嘉庆中,金匮钱锋参军购得依园旧址,重建成息园(薛家园)。同治年间,袁学澜见该园瓦砾碍屐,亭圮池涸,墙壁上尚存苏东坡的《过闾丘小圃饮酒》诗和《履园丛话》作者钱泳书的钱祠碑(嘉庆间所建钱镠分祠)。至光绪年间此园已无人问津。
民国时期,消防队、电话局均建于薛家园原址中。园中地多旷野,林木森然。北伐前后,园址面积尚有8.6亩。苏州电话局(其间几经改名),曾在闾丘坊薛家园13号长达半个多世纪。
20世纪50年代,薛家园空地多为东吴丝织厂占用,部分为邮电局占用。原来薛家园北有两个出口在闾丘坊巷,南为园地,至此巷南口就不通了,仅剩闾丘坊巷出口。邮电局门牌为闾丘坊巷21号。“文革”期间,邮电局于西部大院高阜处下挖防空洞,还出土过石香炉等物件。
如今,苏州虎丘依然是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一年一度的金秋庙会更是虎丘的“保留节目”,以多姿多彩的娱乐性活动吸引八方来客,成为苏州旅游业的“龙头”和支柱,节假日的客流量更是人满为患。而曾被苏东坡誉为与虎丘齐名的闾丘氏故居闾丘坊却默默地隐藏于苏州的小巷深处,渐渐地被人淡忘了,只凭借着这个地名承载着一些历史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