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我们选择到郊区让孩子上学

专栏:亲子与教育

文/若英缤纷  图/高英

作为一个到省城工作的外地人,不可避免地要考虑让孩子在哪里上学的问题。当女儿接近学龄时,我也开始关注这方面的意见。

家有孩童的同事常会在闲聊时八卦些孩子上学攀比的段子,还有关于个别老师歧视学生的案例。例如明明家离学校就几步路,孩子却非闹着家长开车接送,不然就觉得没脸面对由家长开车接送的同学,还有个别老师看待学生因车而异,对被豪车接送的学生分外客气,对开廉价车和无车的学生则冷脸相待。

虽然这些传言中的故事在现实中所占的比重极小,但还是让我们这些在这个城市没有根基的家长们感到忧心忡忡,生怕孩子被攀比之风摧毁了弱小心灵。

许多外地来的同事务实地选择了在城边儿或市区偏僻地段买房,以减少自己的生存压力,避免孩子上学时跟城市中心区域家境更富更强的同学被迫攀比,变得虚荣起来或者自卑下去。毕竟,生活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何况小孩子呢?

我和老公反复思考让女儿去哪里上学的问题。我倆属于白手起家的人,因我三十出头才跑出来读研要孩子晚,无论从经济方面还是就年龄而言,都处于劣势地位。显然,我们在市区拼不起,又不想退回老家去,怎么办?

一再考察和商议后,我们决定选择郊区让孩子上学,那样的话既可以接受省城文化气息的熏陶又可以远离市区的喧嚣和压力。

大方向定下了,去哪里又要斟酌。人们总喜欢到曾经待过的地方落脚。以前我工作过的民办院校,曾在南部山区租过校区,我在那里工作过两年。

从农村长大的我们,对南部山区的环境和民风比较满意,就决定退到南部山区去。在这里,我找了一份小学生辅导工作,女儿的年龄一到,就按照市教育局的文件规定上了小学。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从来没有后悔过到郊区上学的事情,相反,总是庆幸当初作出了这样符合自家情况的明智抉择。

作为外地人,生活在南部山区,没有人情来往的羁绊,享受着低成本的简单生活,我们的经济压力缩小了好几倍,就毅然买了属于自己的房子,给了女儿一个稳定的居所。

女儿所上的学校,平日要求学生穿校服出入,学生以周边普通百姓家的孩子为主,攀比风气相当淡薄,满足了我们让孩子在现有家境下心平气和地与同龄人一起成长的心愿。

如今我们住在山脚下,即使不出门也能悠然望南山。平时走出家门,常有清风袭人,山野的风景尽情把四季的变幻展现在面前,女儿不知不觉就爱上了大自然。

假期里,我们不去外地旅游,女儿会跟着我们在离家不远的河边散步,开开心心地学着爸爸捡石头;或者,我们一家去爬附近的山,春天踏青,秋日采山菊花,女儿还喜欢采集各种叶子带回家做粘贴画。

在自然风光之外,步行不到十分钟,就可以到达附近的集市。每当从那里经过,女儿就能感受到浓浓的生活气息。各种蔬菜水果随季节变换着主题曲,琳琅满目的农产品和各类吃食充满人间烟火的味道,女儿从小目睹着着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不至于脱离实际。

另外,如果想去市区玩,搭乘公交车非常方便。因交通便利,我们与以前的朋友会面也不难,想见就见。

郊区的慢生活,令人摆脱了竞争压力和经济焦虑,我也多了些闲情逸致,有了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成长,并从中学习到了许多东西。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在他《人的理性》一书中曾经说过:

一个小孩就像一株植物一样,让他不受干扰,在同一块土地上生长时,才发育得最好。太多的旅行,太多的形形色色的感觉印象,对青少年并没有好处,会使得他们长大以后缺乏忍受寂寞生活的能力,而唯有寂寞才能使人有所创造。我不是说寂寞本身有什么长处,我只是说,某些美好的事物,只有在伴以一定程度的单调时才有可能获得。

选择在郊区让孩子上学,是我们为孩子的成长所作出的符合家境的最为理性的选择。我们只是希望孩子身心健康,所以不去与人比拼任何东西。

如今我们的生活与荣华富贵无关,却可以让女儿无忧无虑地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成长。相信女儿长大后能够耐得住寂寞,可以自得其乐地享受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

点击本文题目下方的蓝字,即可免费添加关注,当有新文章发布时将会显现红点提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