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东侨二十年》—— 陈金雄
二十年我们一同走过,二十年难忘深情岁月。
东侨,一片充满希望的热土,
东侨,一块宜居宜业的家园。
《我看东侨二十年》与你共同聆听东侨故事
……
《我看东侨二十年》——陈金雄
本期采访嘉宾:陈金雄
嘉宾简介:
陈金雄,1943年出生于印尼苏拉威西望加锡市,1961年回国,1964年到宁德东湖塘参加围垦,1965年东湖塘华侨农场成立后,先后在农场农牧科、工交科、综合科、基建科工作。
《我看东侨二十年》第14期——陈金雄 采访花絮▲
1964年,中共福建省委决定将东湖塘海堤工程移交省侨务部门投资续建。省侨委接手该工程后,立即从省内的同安、云霄、永春3个华侨农场调集300多名归侨青年,参与东湖塘海堤修筑工作。陈金雄就是这批归侨青年中的一员,他们与宁德人民携手并肩,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把昔日的滩涂改造成了万亩良田,为宁德的发展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期《我看东侨二十年》,我们将一起聆听陈金雄讲述他与东侨有关的故事。
陈金雄:
我刚来宁德的时候住在金蛇头半山腰上的工棚里,是临时用木板搭建的。雨季时外面大雨里面小雨,地板墙壁一片潮湿;到了台风季节,更是害怕工棚被吹倒。吃的方面还好,每天都有自己的定量,政府也很照顾,可是生活用水十分紧张,用水都是有限的,每人一次一竹勺。洗澡是没办法洗了,只能把山上滴下来的泉水收集起来用于洗脸、擦身。有时候要去城区一趟也很不方便,必须要等海水涨潮了快去快回,不然退潮了就回不来了。
二十五孔闸
东湖塘围垦的三个点,就是现在的东湖市场、金马海堤和二十五孔闸门。陈金雄当时参与的是金马海堤的修筑、围垦工作。围垦任务十分艰巨,整个筑坝过程主要是靠人力。堤坝垒基用的石块是从三都岛用小船送至东湖塘工地,要等潮水平潮时才可以将石块投入水中,然后填上海泥和黄土。回忆起东湖塘围垦建设的场景,陈金雄历历在目。
陈金雄:
当时没有现代先进的机械设备,大家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己打造锄头,铁锹,自制板车和车床,工地上处处可见你追我赶,互帮互助的感人场面。你铲泥块,我拉板车,你挖泥土,我筑堤坝。我记得工程越接近合拢口时,施工难度就越大。当进出的水流都集中一个口门时,水流湍急,冲力加大,给筑坝带来极大的困难。有一个傍晚眼看海水要涨潮了,可是土石填方还没做完,如果海水冲灌进来,不仅工程会被延误,整个堤坝都有可能被冲塌。我们一着急,几十个小伙子,一个个不约而同往海水里跳,手拉在一起用身体当“堤坝”去挡住海水,让后面的人投沙包和石头。
围垦旧照
陈金雄说,围垦建设是艰辛和危险的。可是他们当中却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大家心中充满激情和希望,齐心协力、携手并肩完成了围海造田的壮举。
陈金雄:
当时我们归侨的生活确实是很艰苦的。你问我那时候心里有没有失落、迷茫?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诉你,完全没有!不仅我没有,当时一起来的归侨也没有。我们心里就想着一件事,只有一个共同目标,那就是围垦造田,建设东湖塘。因为我们知道今后这里就是我们的家园!我们要靠自己的双手把家园创造出来,把自己的幸福创造出来!
1984年第一次侨代会
在归侨和当地民工的努力下,经过一年多的奋斗,东湖塘围垦堵口截流于1965年5月中旬堵口成功,实现了宁德人民数百年来围塘造田的美好愿望。如今的东湖,是一片依山傍水的秀美之地:大门山、塔山、金蛇山,三山环绕周围;东湖南岸、北岸两个景观公园,连结着一湾碧水;道路通达宽阔,各式建筑拔地而起,配套设施日趋完善,现代化气息浓郁。为了解决归侨的住房需求,几年来,各级政府投资9000多万元,完成了三期侨居造福工程,建成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华侨新村,建设住房总面积7万平方米,共786套,全体归侨都住进了新居,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5平方米。
陈金雄:
现在走进我们华侨新村,依山傍水、交通便利,新村按和谐社区、绿色社区示范点标准建设,各项绿化、休闲设施齐备,公共管理、服务完善,已成为福建归侨安居乐业的理想家园,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作为市民,我有一句寄语:我希望今后东侨能够继续扩大,继续为人民多办一些好事实事,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本台记者采访陈金雄
感谢收听本期《我看东侨二十年》,我们下期节目再会!
本台记者与陈金雄合照
播
出
时
间
《我看东侨二十年》播出时间
●节目首播
每周一、三、五
(13:15、20:30)
FM101.7宁德新闻综合广播
● 节目重播
每周二、四、六
(12:00、21:00)
FM93.3宁德交通旅游广播
☊《我看东侨二十年》☊
总顾问:刘国平
策划:柯婉萍
嘉宾:陈金雄
采写:王玮、潘琳
音频:陈胤泽
视频:潘月容
总监制:李莉
特别鸣谢:
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
宁德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