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滩处的《逍遥游》(8)逍、遥、游
庄子先生在创作的时候正常来说应该是一气呵成的,没想过衍生出太多的学说,他是一个自由者,而不是一个白发苍苍戴着眼镜用专业术语碾压非专业人士的教授。所以他的文字中充满着灵动,这绝不是一个搞学术研究的人写出来的晦涩枯燥的东西。
鉴于此,把好端端的逍遥游三个字拆开来拼凑了三篇病志,小鱼同学也感觉到很惭愧。这就像一个豪迈的诗人敦敦敦喝完酒之后挥毫泼墨写了一篇诗词,一千年后的现代课堂里语文老师带着学生们研究诗里面的“寄情于景”、“借物言志”、“夸张比喻”等等修辞。我以前一直有一个疑问:研究那么透彻,现代人咋写不出来好的诗呢?弄两首打油诗就敢往朋友圈贴,辣眼睛。
很多东西都是讲究意境的。强行把一个抽象的东西具象化,这种意境就被破坏掉了。你总不能看着梵高的向日葵摇摇头说:“这画的是啥?”虽然我也看不出来那是啥。
为什么庄子先生用的是游字不是行字呢?如果具象来看,其实逍遥行更贴切庄子先生表达故事的内容,只不过开头把大鱼的故事换掉就行了。但实际上,庄子先生是有他的弦外之音的。是走路的人自在?还是水里的鱼、天空的鸟自在?可能水里的鱼、天空的鸟游啊游飞啊飞也很累,但是我们人类认为鱼和鸟的状态是自在的。
庄子先生的故事让鱼进化成了鸟,从水里游变成了天空遨游,都是流体力学,优哉游哉,很是快哉。生活中我们在职场也好,在家庭也好,活得比较滋润的都是擅长“刀切豆腐两面光”的人,选择正面硬刚,往往是寸步难行。当然,游刃有余不是狡猾,也是一门深刻的艺术。
在这个到处都是流量媒体和无线电波的时代,纯文字的传播被弱化了,多元感官结合的媒体形式如“听书”、“小视频”越来越耀眼。当然,文字也有它的好处,比如在上班的过程中,打开听书和小视频都会提心吊胆,但是点开文章偷偷浏览,风险就降低了很多。
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因为我不会,没有太多的说教,因为我也不会,没有太多的故事,因为憋不出来,真正的温情是每天的陪伴,我是小鱼同学,愿清晨的分享后,你能看到今天耀眼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