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太优秀,有时候对孩子也是一场“灾难” |伴读
作者 | 刘娜
播音 | 武冰洁
视觉设计 | 樊薇
栏目主持 | 杜润楠
上个周末,有个老兄来找我。
说是老兄,其实也就比我大四五岁,是个优秀能干的人。
上世纪90年代,他曾以全校第三名的成绩,考上复旦大学,今天依然是单位的大牛,工作出类拔萃。
但他最大的苦恼,是正读中学的儿子。
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孩子完全没有遗传他的优点:
天资聪慧不如他,学习成绩不如他,吃苦精神不如他,自律刻苦不如他。
“我那时候,学习从来没有让父母操过心,每天天不亮就开始背书,有时读完后还要上山去放牛,放牛时还不忘再给猪割筐草。
现在的孩子,家务活儿一样都不干,单单学个习,还学得一塌糊涂。
我那时候,哪有什么电视手机,课外书都看得少,我初中时学习好,老师给了我一套教辅,我把那套书翻得起了毛边儿,以至于后来哪一道题,怎么解,有几种解法,在第几页第几面,都刻在我脑子里。
现在的孩子,你把书买回来,放到他书桌上,求着他看,他也未必认真看。
踏实,勤奋,吃苦,努力,成为有用的人,这些话,天天给孩子说,结果呢,他给你反着来,浮躁,偷懒,马虎,差不多就行了,对对付付算完事儿……”
老兄生气地说,问题到底出哪儿了呢?孩子怎么就这么叛逆呢?
我看着,在公众场合备受尊敬又意气风发的他,突然展露出脆弱无奈的一面儿,忽然觉得特别亲切,忍不住大笑:
“哈哈哈……问题出在你身上。”
他不服:“问题怎么出在我身上呢?”
我说:“是的,你错了。你错就错在太正确了。你每多回忆一遍自己的勤奋和荣光,你的孩子就会在自惭形秽中,多生出一份反感和无力。
对于你这种完美而正确的唠叨,孩子在无法感同身受中,所以产生抵触,索性破罐子破摔。
孩子是在报复你吗?是的。
孩子更是在提醒你:你是他的爸爸,不是他的答案。
他需要你的共情和看见,而不是你的自负和傲慢。把自己的心打开,让孩子看见,父母不是高高在上的神,而是真实可信的人。
孩子从我们这里,得到了看见和接纳,理解和共鸣,归属感和安全感,才会认同我们,信赖我们,喜欢我们。”
太优秀的父母,有时对孩子来说,就是一场“灾难”。
上心理学课时,看过这样一段视频:
有个出身名门的母亲,是名牌大学的硕士,在一家世界著名公司当高管。
她的丈夫,是一名知名学者,在专业领域也颇有建树。
视频拍摄于他们的儿子不满一岁时:
他们住在大house里,装修豪华,家具名贵,孩子房间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玩具。
孩子熟睡时,妈妈优雅地看书,喝茶,翻看杂志。孩子睡醒后,妈妈会把他抱在怀里,轻轻安抚。
但是,这是一个特别爱哭的孩子,即便被妈妈抱在怀里,小家伙还是一个劲儿哭闹不止,妈妈想尽了一切办法去哄他,但他就是一个劲儿哭。
让人震惊的一幕发生了:
妈妈生硬粗暴地把孩子扔到床上,显得非常暴躁和愤怒。
后来,镜头一转,转到了20多年后,这个孩子成长为一个年轻人,他的情况非常糟糕,不仅学业和工作连连受挫,而且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甚至几度自杀。
心理学家通过跟踪调查,发现被妈妈摔在床上的一幕,不过是这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剪影而已。
在这个孩子20多年的成长中,他近乎完美的妈妈,面对他弄脏床单,尿湿裤子,写错作业,交错朋友,考砸成绩,找到不怎么好的工作,都表现出难以抑制的愤怒。
甚至,在孩子达不到自己要求的高标准时,妈妈自己绝食不吃饭,自扇耳光哭泣,还口口声声说:
“我这么要求你,是为了你好,是期待你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这个妈妈对孩子最大的伤害是什么?
答案是:是优秀的她,内心里对完美的执念。
是这种执念,让她把孩子的“不完美”,看成自己的不完美,进而产生的挫败感。是这种挫败感,让她内心积攒了太多的愤怒,然后这愤怒又反噬到她最亲近的孩子身上。
是这种反噬,最终把她原本聪明可爱的孩子,变成了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人。
她这样的父母,不是一个,而是很多。
那些过早丧失童心和热望的孩子,很多时候并不是没人管教,而是非常不幸地遇见了一个太过完美的父/母。
“我某方面优秀,就认定孩子这方面一定也天赋异禀;”
“我自律成功体面,就觉得孩子也必须不能沦为平凡;”
“我有着令人尊敬的工作,我的孩子必须也有一番作为……”
正因为这所有的期待,都是以“我”开头,所以,就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一种伤害。
优秀的父母,没有错,错的是,陷入自以为是的优秀里,武断折断孩子飞翔的翅膀。
父母的期待,也有爱。
怕的是,这期待成了过度的期待,就在对抗实际中,变成对孩子的虐待。
自己明明很优秀,却从不陷入不可一世的自恋里,对孩子的人生指手画脚。
而是在不动声色中,肩负起自己这代人的责任,在放手去爱中,把优秀的品质,已悄然传递给了那个因感受到爱,而勇向未来的孩子。
责任编辑 | 贾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