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己变得越来越牛的方法论

那些在某个行业里做到第一的人,那些通过不断积累实现财务自由的人,那些在别人看来做事儿“很容易”就能成功的人。

你最好相信,他们是有自己的方法论的,可能这个方法论他们自己也没有做过总结。

重点是,这些方法论在“外人”看来就是那么自然的:“它本来就应该那样啊”。

就像很多人感觉有些公司就应该发展的那么大似的,知道淘宝,感觉淘宝发展的这么大是正常的;知道中国移动,感觉中国移动就应该发展的这么大;知道苹果公司,感觉苹果公司本来就是这么牛的......

因为感觉非常自然,所以没有深入考虑过这些方法论是什么。

有很多人,在说“我要变得很牛”的时候,其实他自己也不知道到底“很牛”是怎么样的一个状态,也就那么一说,也就那么一听,没有更进一步的、深入的思考过。

“牛X”这个词好像是对自己想要达到的另一个喜欢自己的状态的总称,虽然那个状态具体是什么暂时还不知道,但就是可以用“牛X”去称呼它。

很多人对“牛X”的定义是不一样的,但可以肯定的是:

牛X的状态,是自己幻想某一天可以达到的、非常崇拜的某个人的状态,是一个比现在更高的状态。

其实,变得牛X也是有方法论的,先把方法论说一下:

做自己控制范围之外的事。

这句话好像在什么地方听过,这个道理好像自己也懂,但好像就是没有去践行。

这句话你确实听过,你也确实懂,重要的是,在很多方面,你也确实一直在这么做,只不过你不知道而已。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一个能力范围,这个范围叫做“舒适区”,字面即意思:在这个范围内呆着很舒服。

跟舒适区对应的是“恐慌区”,恐慌区内的事情是我们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也就是不在我们能力范围的事情。

上图中的圆圈是你的“能力范围”,A点和B点,就是你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C点是你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

比如,吃饭这件事。

在家里自己吃泡面,是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

但在吃泡面的时候,突然有个朋友给你打电话,说是请你去附近的五星级酒店吃饭,那吃饭这件事,马上就跳到恐慌区了(假设你从来没去过五星级酒店)。

从上图可以看出,“A:在家吃饭”和“B:吃泡面”都是你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你甚至不用准备,也不会有任何的压力,做能力范围之内的事就是很舒服。

但是“C:去五星级酒店吃饭”是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因为不可控,所以会有“恐慌”的感觉。

所以去五星级酒店的时候,你要提前准备,甚至可能准备很长时间,而且到了地方之后,可能会有“手都不知道怎么放”的尴尬感,这种感觉是做“非能力范围之内的事”的正常感觉。

继续上面的例子:

你去了一次五星级酒店,感觉这个酒店非常不错,感觉自己以后请朋友吃饭也要来这里,于是你也真的这么做了,于是你也“经常”这么做。那你的能力范围会进一步扩大:

你不断的去五星级酒店吃饭,慢慢的,去五星级酒店吃饭这件事,就变成了你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

而且,重要的是,所有有关去五星级酒店吃饭的事情全都都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了。

即使你只做了一件“非能力范围”的事情,当这件事经常做,直到做的熟练之后,那所有跟这件事有关的“非能力范围内”的事,全部都会成为“能力范围之内”的事儿。

比如你习惯了在本地五星级酒店吃饭,再到其它地方的五星级酒店,或者去四星级酒店的时候,会显得非常从容。

需要注意的是,上面图中“D点”的事情是你能力范围之外的事,如果想要把“D点”变成你能力范围之内的事儿,就需要你去不断的做“D点”的事情,做多了,也就到能力范围内了。

你所认为的“牛X的人”的能力范围可能是这样的......

“问题和麻烦”是相对的。

那些你认为的“牛X人”能非常轻松解决的麻烦,只不过是他们能力范围之内的事。

上图中的“E点”就是那些“牛X”的人的能力范围的极限,超出“E点”之后,那些你所认为的“牛X”的人也是控制不了的。

若是你竟然做到了“E点”的事,那你就会成为你所认为的“牛X”的人;若是你竟然超越了“E点”,你就会成为比牛X更牛X的人,仔细思考一下......

其实我们每个人在不知不觉中都会做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但大部分都是被逼的,很少有人主动去做。

但那些主动去做的人,就是在不断的成长。比如创业这件事,创业就是不断的做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硅谷有一句陈词滥调“创业就是成长,没有成长就不叫创业。”

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是自己控制不了的事,因为控制不了,所以会显得不那么自然,因为显得不自然所以会有出丑,所以:

出丑才会成长。

红圈范围之外还有大量的空白区,这些空白区是那些即使你变得牛X之后也控制不了的事儿。

让自己变得“牛X”的路是没有终点的,上图中的每一个点,都是里程碑,到达一个里程碑之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红色圆圈之外的无限空白区,就是你需要走的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