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换个人就能守住荆州?关羽已经做得最好了

先来看一下关羽是怎么丢的荆州,再来说换个人是否能守住荆州的问题。

刘备和曹操在汉中鏖战,持续三年,孙权在淮南,关羽在荆襄,这两个主动北伐的行动都是为了策应刘备争夺汉中,以减轻刘备在汉中的压力。孙权在淮南遇挫之后迅速撤回,关羽在襄樊久攻不下,虽然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但拿下襄阳的战略目标仍然没有达成。

汉中战役结束之后,刘备尚在调整西川和汉中的军事部署和人事安排,关羽在襄樊继续围攻,逼得曹操说出了要迁都的话。关羽的行动持续时间长了,后援不继,粮草短缺,不得不“擅取湘关米”,而且在收到陆逊卑词厚礼的表示之后,麻痹大意,调整原来的江防部署,抽调了一部分部队到襄樊前线。

这时候,孙权突然背盟,主动对曹操输诚,表示要进攻荆州,以解襄樊之围。关羽这时候还被蒙在鼓里,对东吴方面放松了警惕。孙权派吕蒙率兵突然偷袭荆州,糜芳、傅士仁投降,关羽在荆州的主要根据地公安、江陵等地先后失守。关羽收到消息后主动撤退,受到曹操派来的徐晃追击,回到荆州附近,军队溃散,关羽被迫走麦城,中途被潘璋的伏兵擒获。荆州丢了,关羽死了。

关羽丢荆州这时候需要满足几个条件。

第一,从战略上说,关羽据上游之重,始终对下游的东吴保持着比较大的威胁,所以东吴是必定要夺回荆州的,完整的控制三峡以东直到长江下游的整个战略板块。

第二,刘备刚经历过大战,无力救援荆州。

第三,关羽率主力离开荆州,留守兵力不足以完成对东吴的防御。而且,关羽短期内无法急速回援荆州,给东吴闪击荆州留出比较充裕的时间。

第四,东吴长期准备,始终保持着夺取荆州的充足兵力,可以在关羽麻痹大意的时候一击致命。

综合以上这些条件,就可以发现,只要关羽坐镇荆州不动,主力始终不离开荆州,东吴其实也是没有能力霸王硬上弓的。而关羽率主力离开荆州征战,困于坚城之下,一时半会儿无法迅速脱离战场,回到荆州,这时候就是东吴偷袭荆州的良机。

而满足这个条件的机会窗口期其实并不多,也就是关羽在擒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之后,夺取襄樊的希望比较大的时候,还想孤注一掷,从后方继续抽调军队和粮草,再坚持一下,拿下襄樊,而这时候曹操派来的后援部队已经到达前线,和关羽继续相持,战局一时半会儿结束不了。所以说,这个时间窗口其实就只有很短的一个时期,但东吴抓住了这个机会,一击致命。

这样,反过来就可以明白,怎么样才能保住荆州不丢。

上佳的方案当然是坐镇荆州不动,坚守不出,等刘备在汉中的战役结束后,回到西川完成休整和部署调整,再统一行动。但这就意味着,在刘备和曹操在汉中相持的时候,荆州不主动出击,压力就只能完全由刘备在汉中独自承受了,荆州就无法起到充分的战略策应作用。

其次的方案是,在刘备击退曹操,完全占领汉中之后,关羽就全师为上,马上放弃攻占襄樊的目标,主动退回荆州坐镇,继续保持着对东吴和相反曹仁的监视,敌不动我不动,避免在襄樊和曹操源源不断派来的援兵苦战,久攻不下。这样,东吴也是没有什么机会的。实际上,就是在擒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之后,关羽主动退兵,东吴也是不敢动弹的。

再要么,就是对攻占襄樊采取机会主义态度,始终在荆州保持足够的防御力量,限定自己能够投入的兵力和资源的上限。在这个范围内如果能够实现攻占襄樊的目标,那就攻占,如果实现不了,也不强求,早点知难而退,始终把固守荆州根据地放在首要位置。这样,东吴也不会有太多机会。

关羽的问题就在于,在东吴的麻痹战略之下,放松了对东吴的警惕,太想一举成功,夺取襄阳,打开通往中原腹地的通道,将北伐中原的主动权掌握在刘备这一方,而对东吴夺取荆州的战略决心估计不足,对孙权的人品了解也不足,才导致了最后的悲剧下场。

从这个角度说,就算是刘备想换一个人来坐镇荆州,以当时刘备手下的人才储备而言,其实也没有比关羽更合适的人才。因为荆州之于刘备集团,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战略区,益州是很难在缓急之际给予足够有效的援助的,必须立足于独立解决问题,并且还要找机会主动进攻,拓展地盘,这远不是当时资历还比较浅的魏延能完成的任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