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璀琳与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背后的故事……
德璀琳(Detring Gustav von 1842-1913),德国人,中国邮政的奠基人,主持了我国早期邮政的创办工作及中国第一套邮票的印制和发行。同治三年(1864),德氏进入海关为四等帮办,后累升至税务司职。他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Pearl S.Buck)、著名科学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等被誉为“影响中国现代化的一百位洋客”。
一、向英国订制邮票
我国的通信制度源远流长,商朝时就有关于通信活动的记载。孔子云:“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足见周代的邮驿制度已相当普及。古代中国通信机构主要有两类——邮驿和民信局。邮驿仅用于官方文函的传递,民信局虽为庶民服务,但机构零散、规模小、资金少,很难形成覆盖全国的网络。因此,历史呼唤通信新生命的诞生。
光绪二年(1876),海关总税务司赫德(Robert Hart)奏请清廷仿行西制设立国家邮政,得到晚清权臣李鸿章的支持,不过,他建议赫德先在海关试办邮政,待有成效,再改办国家邮政。赫德遂指派德璀琳就中国举办邮政一事进行可行性调查。邮政的筹办工作由此拉开了序幕,而作为该项工作的重要环节——邮票的制作,自然也就提上了议事日程。光绪三年正月二十一日(1877.3.5),德璀琳致函海关驻伦敦办事处税务司金登干(J.D.Campbell),咨询有关邮票印制的问题,如:在英国每星期印一百万枚邮票需要多少成本?如从英国采购机器设备和纸张,在中国每星期印一百万枚邮票需要成本费用多少?如果考虑到基本辅助,在中国就地雇佣劳动力,则每星期印制一百万枚邮票需要的英国技术人员一个月的费用是多少?
经过一番调研,同年二月,德璀琳建议赫德立即向英国订购印制邮票的设备,将印制任务委托给海关造册处负责,并获得了批准。然而在金登干看来,在中国印制邮票是不切实际的,不但周期长、成本高,而且缺乏技术和经验。听了金登干的一番说辞,赫德又改弦更张,决定在英国定制邮票。同年十月,德璀琳将邮票订单连同“蹲伏的龙”“背驼万年青的大象”“宝塔”“凤”四种邮票设计图稿寄给金登干。赫德认为德璀琳对于邮政的前瞻未免过于乐观,应先打牢基础跟再图推进,当下印制邮票为时过早,遂致电金登干推迟向厂商下达订单,不过他不想给热情筹办邮务的德璀琳泼冷水,因此并未将此事告知德氏。
二、中国第一套邮票诞生
光绪四年(1878)春,赫德委派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为邮政主管,在北京和上海等地开办邮政。当时迫切需要邮票的发行,五月十五日(6.15),德璀琳给海关造册处代理税务司夏德(F.Hirth)下达了赶印邮票的指令:为了避免手续和账目复杂化,目前最需要的是发行邮票。去年11月,我已向英国寄去定制邮票的订单,但是由于这些邮票运到中国需要一些时间……现请您指示印字房,按照贴在本文边线外的邮票图样和修改了的刻印文字,印制3分银和5分银的邮票各10万枚。关于印制邮票使用什么颜色的问题,我建议5分票用黄色,3分票用红色。
接到德璀琳的指令后,夏德立即着手邮票的印制,六月十九日(7.18),将先行印好的1.25万枚5分银邮票寄出,四天后,又寄出3分银邮票1.25万枚。三十日(7.29),德璀琳又指示夏德印制10万枚1分银邮票。自六月二十五日(7.24),德氏陆续收到这些邮票,然后将其分发给北京和上海等地邮局,供公众使用。至光绪十一年(1885),该版邮票先后分批印制多次,这就是我国发行的第一套邮票。
这套邮票起初并无名称,光绪三十年(1904),《邮票略解》谓之“第一次出印”。1926年,集邮家袁寒云在《说邮》中写道:“昨海上友人寄示清海关第一次大龙形一分券三枚。”厥后,“大龙邮票”之名日渐传开。1988年,为了纪念我国首套邮票发行11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将其正式定名为“大龙邮票”。
大龙邮票共发行一百万余枚,分三种面值:1分银(绿色)、3分银(红色)和5分银(黄色)。皆凸版印制,齿孔12.5度,图幅22.5毫米×25.5毫米。按印刷的纸质和图距,共分为3期:第1期起印于1878年,因所用纸张较薄,故称“薄纸大龙”;第2期印于1882年,图距由第1期的2毫米~3毫米增至4毫米~5毫米,故称“阔边大龙”;第3期印于1883年,因采用的纸张较厚,故称“厚纸大龙”。
三、大龙邮票获清廷认可
大龙邮票的主图是一条五爪蟠龙,双目圆睁、龙首下有一火珠,龙身盘曲,四足开张展向四方,龙的上方祥云浮漂,下面海浪翻涌,整幅画面气势磅礴。主图上端标有“CHINA”“大清”,下端标有“CANDARINS(海关关平银分银)”字样。左侧系汉字邮票面值,右侧书“邮政局”三字,左、右下角是邮票的数字面值。
大龙邮票的设计图案最终由德璀琳择定,德氏缘何选“龙”为主图?因为邮票是一个国家的名片,是弘扬一国精粹之重要载体,其图案应能彰显这个国家的特征。德氏在华多年,谙熟中国的民情风俗,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故作为邮票图案的绝佳题材。事实证明,德氏的选择是成功的。光绪六年(1880),上海《花图新报》刊载一篇名为《各国信馆之印图》的文章云:“地球各国书信往来,俱有信费……法以信之轻重,计费之多寡,买一国印,贴于书信面,以代信费……其国印,各國不同,如中国以龙为记,英国以君像为记,观图便明。”文中把邮票喻为“国印”,并明确地将“中国以龙为记”和“英国以君像为记”相比称,反映了时人对邮票“龙图案”的认同。
大龙邮票的发行,是我国邮政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作为我国首套邮票印制和发行的主持者——德璀琳,为中华史册添上了绚烂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