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心法师3:不爱发髻爱帽子,来自唐代的异域潮流 | 剧说服饰史
小糊剧也要有排面!
冲着陈瑶终于演女主跟无心正经组CP,我把《无心法师3》看完了。虽然是网剧配置,时不时出来几个低配版的“阴阳师”晃眼睛,但还是发现了几个比较有趣的造型,然后迅速定位到了它们的文物出处。
这个“帷帽”造型的出处应该是阿斯塔那187号墓所处的骑马女俑。
△ 《无心法师3》截屏 / 腾讯视频
△ 戴帷帽骑马女俑 / 阿斯塔那187号墓
而这个看起来有点怪的造型,原型应该是韦项墓石椁上的线刻,原件的女子戴了一顶胡帽,装饰似乎也更华丽一点。
△ 《无心法师3》剧照 / 豆瓣
△ 乐伎图 / 张礼臣墓
“帷帽”和“胡帽”都是唐代女子比较特别的首服,一般认为流行年代略有先后,帷帽略早些,胡帽略晚些,表现的是女性着装风气的逐渐开放。
但是《无心法师3》的故事背景是唐朝末年,应该还是不符合。不过没关系,我们主要来讲这两款帽子。
帷帽:从遮蔽风沙到古风扮靓
如今一般将有一圈裙边的笠帽称作“帷帽”,它算是古装剧里的常客了。
我小时候看《甘十九妹》,迷得不要不要的,就拿那种用裙边的舞蹈扇子顶头上假装是帷帽,仿佛女侠就该这样打扮。后来,我看了翻拍新版,才知道这是一个误会,靠的还是颜值吧!
△ 《甘十九妹》
不过帷帽即便是最普通的白纱设计,对古风美人的加持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网上甚至有撩开帷帽帘子的古装美人盘点,几乎个个堪称名场面。
不过在影视剧中的帷帽,不乏对日本“市女笠”的模仿。其实只要仔细看就能发现,唐代帷帽内的体积是可以藏下发髻的,不像日本那么小而尖,帽檐也没那么大。
△ 市女笠
如今古风圈流行的帷帽样式,则是来自另一部糊剧《大明宫传奇》。这部剧造型真是哪儿哪儿都雷,就这个奇怪的四不像帷帽最终流行了起来。
△ 《大明宫传奇》
但帷帽在历史上出现,主要还是功能性的,可以遮蔽风沙,作为外出远行的装束,并且不限男女。在唐代,它的存在还曾有过另一层意义,就是遮蔽女子的面容。这也是为什么,帷帽裙边的长短,帷帽的有无,会被很多学者解读为社会风气的开放程度。
△ 《清明上河图》局部
△ 戴帷帽骑马女俑 / 阿斯塔那187号墓
一般我们所见的帷帽也就是上面这么长,正好可以露出肩膀,但一些唐墓壁画中,我们也可以见到另一种很长的似乎可以遮蔽全身的帷帽。
△ 燕妃墓壁画
这种较长的样式,是否也称作帷帽则存在了争议。孙机先生认为,垂的网子短是帷帽,长的则是“羃䍦”。但是也有学者认为,羃䍦可能是软胎,如风帽一般。说实话,感觉立马就想起了黑袍的某几种(还好,国人应该不会把这个当做冰箱来复原)。据说李密曾让士兵穿戴羃䍦假扮妇女,这一招也感觉十分像某些新闻。
△ 树下人物图
而有裙边的帽子,如今在传统服饰里其实也有保存,客家凉帽就十分有名。据传是苏东坡创制,所以也叫苏公笠。凉帽和唐代所见的最大不同,就是在笠帽中间开了一个孔,可以让发髻穿过去,现在很多古风帷帽用的其实也是这个方案。
△ 客家凉帽
客家妇女要参与田间劳作,凉帽的功能便是遮阳。尽管设计上是客家一贯的简约朴实,但仔细看它的裙边,其实做的也十分精巧。
文中与文末广告是平台提供给公众号创作者的变现方式,根据浏览和点击会产生分成补贴给作者。显示内容是由系统根据大数据自动匹配,每个人都不同,我也无预计大家能看到的。如有打扰,请多包容。
胡帽:从异域风情到大唐时尚
胡帽没有笠帽那样大大的帽檐,更没有帷帽这样遮挡的裙边,戴着它不仅有异域风情,更能“靓妆露面”。
文中与文末广告是平台提供给公众号创作者的变现方式,根据浏览和点击会产生分成补贴给作者。显示内容是由系统根据大数据自动匹配,每个人都不同,我也无预计大家能看到的。如有打扰,请多包容。
△ 张礼臣墓出土乐伎屏风
由于古代女子发髻的存在,胡帽的体型都挺大的,有向上折起的帽檐。并且,通过美丽而细致的彩绘告诉我们,这些胡帽所用的面料是当时最为高档的锦。而挺括高耸的造型,而有可能采用的毛毡或编织帽胎。
△ 杨谏墓出土女俑
△ 李贞墓出土骑马女俑
对比一些真正的唐代胡人俑上的装扮,就会发现他们的帽子更尖一点,很像卡通片里的那种帽子。比如迪士尼《白雪公主》里的小矮人,就有这种相似款。
△ 唐代胡人俑 / 唐代胡俑展
▲ 相关书籍
注:文章中插入了的书籍,是我根据引用的内容选择推荐。系统已自动标记为“广告”,点击可跳转至当当或京东购买,若成功交易会产生佣金补贴给作者。如无需要,烦请忽略。
△ 白雪公主 / 豆瓣
当然,尽管是小尖帽,其实款式也挺多样的,折檐的样式也有,花里胡哨的华丽款也有。
△ 唐代胡人俑 / 唐代胡俑展
但很明显,它们跟女性所戴的胡帽无论是从轮廓还是装饰上都有所区别,这说明唐代女性的这种应该是专门为她们所发展出来的,而不是简简单单地直接拿来。
唐代女性喜欢穿男装,这个我们都知道,但我们好像总是能很容易分辨地出哪些是真正的男俑,哪些是女扮男装的。除了直接露出发髻这样的送分题,她们会用袍子开衩处的裤子、露出来的鞋子等等,流露出一些女性的元素。她们也不仅仅是想扮作胡人,更像是把它当作了一种潮流,加入了自己的理解。
△ 唐代胡人俑 / 唐代胡俑展
△ 韦浩墓壁画
你看上面这两个,就算是看起来差别不大的样式,都只是看帽子这一小小的局部,处理的手法也能感受到。
胡帽这么多变,唐代女性如此多彩,于是就有人提出了一个问题,那有一些很夸张很奇特的发髻,会不会根本就是一顶被设计过的帽子呢?
最多质疑的便是那个很有名的“鹦鹉髻”。
△ 鹦鹉髻(左) / 洛阳出土唐三彩
▲ 相关书籍
△ 金乡县主墓出土彩绘骑马吹筚篥女俑
看看这上面三个,谁跟谁才是一国的呢?
这种想法也不算无中生有,毕竟这种奇特的帽子是有案例的,金乡县主墓里就有一个非常清晰明显的孔雀型冠帽。尤其是女俑彩绘犹存,从背面的角度看翎羽绚烂,形态逼真,仿佛是真的是在脑袋上趴了一只鸟。
△ 孔雀冠击鼓骑马女俑
美貌与实用的组合
我们上面说的其实是一种比较狭义的胡帽,也有人给这种帽子取名字,认为是“浑脱帽”,也有叫其他名字的。因为胡帽的概念可以更为宽泛,各种来自周边民族的帽子都可以算在内。广义来看,帷帽、风帽都算得是胡帽。
女性的胡帽为啥高大一些?因为要藏发髻,这点在影视剧里就容易被忽略,因为现代人缺乏古代的生活体验。
看下面左边图中的这个风帽,比任何时代的风帽都更大,再看右边那个,原来藏了一个这样的发髻,她们连服饰都几乎一致。
△ 传世唐俑
▲ 相关书籍
它们中还可以互相组合。别的就不扯远了,单说有一种看起来更像帷帽的东西,其实就是普通的笠帽下戴了个风帽,算是帷帽和胡帽的一种组合了。
△ 郑仁泰墓出土彩绘釉陶戴笠帽骑马女俑
有意思的是,同墓还出土了好几件女骑俑,其中有不戴笠帽只戴风帽的,也有两个都不戴而梳着发髻的。
△ 郑仁泰墓出土女骑俑
而只戴风帽的那个可以看出,原来笠帽下面的是一个圆圆的矮髻,有点像“旗头座”(👈点击链接浏览相关文章)的样子。
△ 郑仁泰墓出土女骑俑
但这个造型,又开始让我想起来家门口卖拉面的老板娘了。前面已经说了,有的学者主张,这种风帽才是羃䍦。
这样一看,似乎对于真正的出门远行,这种组合虽然缺乏了帷帽所具有的仙气,但对于路途上的风尘明显更实用一些。
如果说帷帽的现代演绎版是客家凉帽,那么这种也有一个我们熟悉的现代演绎版,就是福建的“惠安女”(现代演绎版不等于有传承关系)。
△ 惠安女
她们的装扮也是明显分成了两部分,斗笠和头巾是分离的,头巾下也梳了传统发髻。一个有土壤的装扮,就是这样一层层累加起来的。惠安女倒不是为了出行,她们是劳动参与率非常高的女性,而且干得不少还是重体力活,跟客家女性一样是劳作的需要,而后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
敦煌壁画中有个小小的局部,是法华经变中的“化城喻品”,说的是为了鼓励旅人通过险要变出了一座城池来帮助他们歇息,有点望梅止渴的意思。这里面骑在马上的女子就是这种组合的打扮,在青青山水中,黄帽红衣显得格外醒目而动人。
△ 莫高窟217窟壁画
顺便可以与惠安女赶海的场景(看起来有点摆拍)对比,就更有趣的。一个在山,一个在海,相似的装扮,却是一千多年的相隔。
真实的生活,加上岁月的滤镜,远胜过许多想象之中美好。